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意义巨大。本研究运用涡度相关法对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进行碳通量观测,得到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历时一年的碳通量数据和相应时段的气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碳通量在日、月和季节尺度上的动态变化,明确了该时段内碳通量情况以及其对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响应,以便进一步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动态变化的调节机制,为未来该区域或相似气候区气候变化背景下碳循环过程模型提供数据积累。通过对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环境因子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月、季时间尺度日平均CO2通量均呈“U”字形,白天为负值,固定碳,夜间为正值,释放碳。日平均碳汇峰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夏季日碳汇时间最长且日固碳量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时长最短且日固碳量最小。(2)研究期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GEE年总量分别为-566.49、1196.68、-1761.63 gC·m-2,各月累积量绝对值均有夏季>春/秋>冬季的规律。全年除12月表现为碳源外,其他月份均表现为碳汇,NEE月累积量最小值出现在7月,为-129.53 gC·m-2,最大值出现在12 月,为20.38gC·m-2。(3)昼间CO2通量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AR影响,两者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气温Ta是昼间CO2通量的次要影响因子,VPD增高至1kPa以上时会使CO2对PAR的响应减弱;Ta≥25℃时对CO2通量产生抑制作用。夜间CO2通量的主导因子是土温Ts,二者关系符合Van’ t Hoff模型,土壤体积含水率SWC对夜间CO2通量有一定影响作用,最适SWC为0.28 m-3·m-3,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夜间CO通量产生抑制作用,但在本研究区作用较小。(4)气温Ta、土温Ts、空气饱和差VPD、土壤含水率SWC、光合有效辐射PAR等环境因子对NEE、Re、GEE月累积量有明显的影响作用。GEE和Re与Ta、Ts、VPD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E与SWC呈二次曲线相关;GEE与PAR拟合为线性相关。NEE对Ta、Ts、VPD、SWC、PAR均响应呈二次曲线相关,这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