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8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探究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的力学特性,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以鄂尔多斯乌兰木伦矿地下2号水库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采用简化双向板的塑性绞线法建立了人工坝体的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力学分析;然后为进一步探究其机理,在原有的嵌套式双动压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增加了伺服注水系统,并利用该套系统进行了相似模型试验,对人工坝体及其围岩的变形规律和破坏形式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系列人工坝体的相关规律;再利用FLAC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从坝体及其掏槽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分布等角度对比研究,揭示了一些参数变化引起的坝体稳定性规律,并进一步得到了最优的人工坝体相关参数;最后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人工坝体的安全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其综合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具体成果如下:(1)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理论分析研究通过钢筋混凝土弹塑性双向板理论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利用该力学模型,结合双向板弹塑性铰线法建立了人工坝体在上覆岩层应力作用下,受水压力不均匀分布的最大极限水压力的函数表达式,利用该函数表达式对人工坝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人工坝体所能承载的极限水头值。(2)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物理模型研究首先分别对煤矿地下水库的人工坝体、煤柱坝体、巷道顶底板及水库顶底板进行了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位移分析和声波测试分析,对人工坝体进行了应变分析;然后对地下水库相似模型在荷载及水压作用下的渗流及破坏特征进行简要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一系列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规律,揭示了人工坝体的变形破坏机理。发现在多荷载耦合作用下,人工坝体顶底面掏槽区域会发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且顶板掏槽附近更易发生破坏;水压力的存在改变了水库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应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顶底板一定范围内径向应力,削弱了煤柱坝体一定范围内的竖向应力;在水压作用下,地下水库渗透情况基本呈现一定规律性,渗透现象发生部位依次为人工坝体底板掏槽处,顶板掏槽处,煤柱坝体,水库底板,水库顶板,巷道顶板,巷道底板,人工坝体表面;另外,在顶部及水平荷载作用下,人工坝体破坏情况为压剪破坏,裂缝从人工坝体模型背水面下部延伸至迎水面上部顶点附近,贯穿整个人工坝体,与人工坝体截面约成45°夹角。(3)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数值模拟研究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了煤矿地下水库的流固耦合模型。首先通过变化储水压力来分析人工坝体的力学响应情况,并得出了 21m的极限水头。然后通过变化人工坝体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多组数值模拟计算,最终得出了一些参数变化引起的人工坝体稳定性规律及最佳参数。随着掏槽深度的不断增加,人工坝体及掏槽处沿水压方向的位移以及拉应力均逐渐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变缓,最终趋于不变。而增加帮槽深度所引起的位移及拉应力降低量要明显大于增加顶底槽深度所引起的位移及拉应力降低量,显然增加帮槽深度的效果要更好。另外,增加人工坝体厚度和人工坝体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减小坝体及掏槽处位移量、应力水平也具有一定效果,且规律与增加掏槽深度规律相似,而且增加人工坝体厚度和强度,也能够有效减少塑性区的面积,从而可以增强水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下,得到的人工坝体最优参数为:人工坝体帮部掏槽深度0.6m、顶板掏槽深度0.5m、底板掏槽深度0.4m,人工坝体厚度1.4m,人工坝体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4)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稳定性综合评价研究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稳定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对坝体稳定性影响程度难以确定,而人工坝体的安全是地下水库正常运行的前提,坝体安全评价包含多种指标、准则和层次。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坝体安全,前期深入神东矿区实地调研已经建成的煤矿地下水库,与煤矿单位地下水库专家进行交流,并邀请亲自建设水库方面的专家对坝体安全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级因素的权重,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并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建立评价集,以模糊理论为基础结合专家调查表,确定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并得到评价矩阵,对人工坝体进行安全综合评价,进而确定出对坝体影响较大的因素及坝体的稳定性的综合评判级别,为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评估及监测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将煤矿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到神东矿区乌兰木伦煤矿2号地下水库人工坝体安全综合评价中,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结果表明坝体处于安全状态。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获取方法、设备的快速发展,个人身份识别技术已经在国家公共安全与监督服务、周界安防与军事侦察领域、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身份证、口令、智能卡等技术,这些传统方法通常存在使用不便捷、伪造、丢失等缺点。因此传统认证方式存在着安全隐患,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身份认证的环节越来越多,传统身份识别技术在一些应用领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科
花岗岩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围岩,为了确保处置库安全运行,必须系统研究花岗岩在复杂应力状态和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质。论文首先对北山花岗岩进行单轴及三轴载荷下的力学实验,根据声发射(AE)监测,揭示了在复杂应力状态及环境条件下北山花岗岩损伤演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基于Weibull分布的北山花岗岩非均质模型,揭示了复杂应力状态下北山花岗岩应力应变等变化规律。为研究其水力耦合损伤破坏特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供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仍居首位,且预计在未来数十年,煤炭仍是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供体。随着煤炭资源不断开采,储量日趋减少,传统留设煤柱开采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亟需解决,无煤柱开采成为未来煤炭资源开采的发展方向,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作为新兴的高效、安全的新型无煤柱开采方法,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且随着浅埋煤炭资源的
随着矿山开采和地下隧道等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岩石工程越来越常见。地质构造复杂的巷道,其围岩与一般均质岩体的变形特性、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也大不相同,其不稳定性问题则更加值得关注。因此,对深部巷道天然填充裂隙型脆性岩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构造裂隙对岩体各方面特性有何种影响;同时利用超声无损检测手段,监测巷道实际应力条件下天然填充裂隙型岩体裂化过程中各超声参数信息变化规律,与其变形破坏过程相结合分析,
煤与瓦斯突出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地质动力灾害,多数学者认为是地应力、煤体中的瓦斯和煤自身物理力学性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瓦斯地质研究一直面对的难题。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尤其断层构造往往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频发区带,构造应力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断层构造及其应力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瓦斯地质理
构造的力学作用机理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分支,尤其对其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的更少。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软弱介质空间周围塑性区蝶形分布理论,对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进行了力学分析,推导出三维应力状态下软弱体周边的蝶形塑性区分布的屈服函数,设计了通过位移加载实现应力递增的模拟方法,以龙门山断裂带岩层与构造剖面为基础,提出了断层起源于断层中软弱地质体周围较硬岩体的X型破坏,地壳的板块运动是这
无煤柱自成巷N00工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井工长壁无煤柱开采技术,在采掘系统布置方面与传统长壁开采具有较大区别:①N00工法无需提前掘进工作面回采巷道,回采巷道在采煤过程中逐渐形成,所形成的巷道位于工作面后方,供本工作面和相邻接续工作面两次使用;②N00工法无需留设工作面之间的保护煤柱或人工充填体,其利用顶板定向预裂切缝技术,切断巷道和采空区之间部分顶板的物理联系,促使切缝范围内的顶板迅速垮落,并充分利
岩爆是深部巷(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岩爆的发生极大的阻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开展相关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岩爆的形成机理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岩爆可分为应变型岩爆和冲击型岩爆。冲击型岩爆是指在巷(隧)道开挖之后,由于受到工程扰动而引起的岩爆现象。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冲击型岩爆设备,开展了含不同长短轴比的椭圆形洞室的的冲击型岩爆实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有:在考虑实验设备的性能及洞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研究了 Fermat型函数方程F8(z)+G8(z)+H8(z)=1,以及F6(z)+G6(z)+H6(z)=1,非平凡亚纯函数解、整函数解的存在性问题,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函数方程F8(z)+G8(z)+H8(z)=1无极点列收敛指数小于1的非平凡亚纯函数解.·函数方程F6(z)+G6(z)+H6(z)=1无零点列收敛指数小于1的非平凡整函数解.其次,探讨了亚纯函数与完
抽采瓦斯是防治煤矿瓦斯灾害的关键措施之一,随着煤矿开采深度逐渐向深部延伸,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日益增多,瓦斯抽采难度增加。聚能爆破致裂增透技术在煤层改性、提高煤层透气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开展煤层深孔聚能爆破致裂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爆炸力学、炸药爆轰动力学、冲击动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等理论知识,以平煤股份十矿己15,16-24070、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