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构造及其应力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rq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与瓦斯突出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地质动力灾害,多数学者认为是地应力、煤体中的瓦斯和煤自身物理力学性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瓦斯地质研究一直面对的难题。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尤其断层构造往往是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频发区带,构造应力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动力来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断层构造及其应力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瓦斯地质理论为指导,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断层构造及其应力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作用的系统研究。首先,在构造形迹实体调查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形迹形成的力学机制和结构面优势产状,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重建研究区构造应力环境。其次针对煤与瓦斯突出集中带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FLAC 3D模拟断层区构造应力环境的差异性特征,揭示了研究区应力分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断层组合型式对构造应力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开采扰动作用下不同断层组合型式的动态响应规律。基于不同构造应力环境对煤储层的改造作用,分析研究区构造应力环境与构造煤发育程度、裂隙分布和破坏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环境对构造煤物理特征的控制作用。此外,运用断层区封闭理论,建立了不同封闭类型的断层区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体系,结合瓦斯分布特征,明确了断层区封闭性与瓦斯富集的关系,从工作面断层、断层平面和断层垂向三个角度出发,验证了通过断层区封闭性定量评价,进而圈定瓦斯富集区的可靠性。最后,通过构造分布特征和煤与瓦斯突出特征研究,从断层组合型式、构造煤分布、地层曲率、煤厚与倾角变化和应力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断层构造和应力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为研究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提供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基于赤平极射投影法的构造应力环境重建基于赤平极射投影和投影网的基本原理,将赤平极射投影方法应用到构造应力环境的研究;通过共轭剪节理和断裂面擦痕两种构造形迹的实体调查及特征研究,结合构造形迹形成的力学机制和结构面优势产状,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环境;共轭剪节理重建结果显示有4个方向的构造应力作用,分别为NEE—SWW向,NW—SE向,NE—SW向和NNE—SSW向;断裂面擦痕重建结果显示有4个方向的构造应力作用,分别为NNE—SSW向、NNW—SSE向、NEE—SWW向和NW—SE向;根据共轭剪节理的发育规模、交切关系、延伸长度和透入性分析和断裂面擦痕的空间切割和复合关系,理清研究区的构造应力环境时序关系,对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活动研究成果,整体考虑两种构造形迹完成构造应力环境时期的确定,基本反映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环境分为三期,印支期最大主应力为NE-SW向,燕山期最大主应力为NW-SE向,喜山期最大主应力为NEE-SWW向。(2)断层区构造应力环境及其采动响应规律为了提高断层区构造应力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的针对性,在分析研究区煤与瓦斯突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选取由郭庄背斜、牛庄向斜、牛庄逆断层、原十一矿逆断层组成的北西向构造带和由辛店正断层和张湾正断层组成的复合构造带两个典型区段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运用FLAC 3D对断层区构造应力环境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初步揭示了主应力量值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线性关系;对不同水平的走向剖面进行切片处理,分析了主应力在断层之间块体和断层外侧块体的分布特征,断层之间的块体区域,应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断层外侧的块体区域,应力量值随着远离断层,表现为线性增大;通过主应力矢量图分析,在断层带附近的主应力方位多发生明显偏转;在剖面上呈倒梯形的断层带,两条断层距离较近时,断层之间的块体出现明显应力增高,在剖面上呈梯形的断层带,两条断层距离较近时,断层之间的块体出现明显应力下降;当工作面距离断层大于90m时,正应力和剪应力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在工作面距离断层20~90m区间,正应力和剪应力受开采扰动影响明显,当工作面距离断层小于20m时,正应力和剪应力变化复杂,断层区失稳滑动危险性最高;模型1在开采扰动下易发生滑落失稳,不会发生回转失稳,模型2在开采扰动下既有可能发生滑落失稳,也有可能发生回转失稳;随着工作面向断层的推进,断层面滑动区由上覆岩层向下伏岩层方向扩展,模型1的断层滑移量大于模型2。(3)构造应力环境对构造煤物理特征控制作用在研究区域构造应力环境演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完成构造应力环境研究参数的选取,根据主应力分布特征分析应力机制随上覆基岩厚度的演变规律,运用巷道观测结合待采区地球物理测井曲线进行丁组和戊组构造煤的定量判识,研究了逆断层应力机制条件下和平移断层应力机制条件下构造煤的发育程度;采取测窗法统计构造煤的裂隙产状信息,借助赤平极射投影方法获取丁组和戊组构造煤的裂隙发育特征,研究了构造煤裂隙发育特征与构造应力环境演化特征的对应关系,并选用构造煤裂隙密度考察了构造群落对构造煤裂隙发育的影响;利用地质编录结果及实验室测试,从结构特征、宏观特征和裂隙性质归纳总结了构造煤的物性特征,建立了不同破坏程度的构造煤分类依据,研究了构造煤破坏程度分布特征和侧压系数的关联性以及构造煤破坏程度分区和转变趋势,结合构造煤宏观特征,提出了构造应力作用下的构造煤变形模式分为摩擦滑动模式和固态流动模式,探讨了不同断层区域的构造煤变形模式类型。(4)断层区封闭性定量评价及瓦斯富集规律在断层区封闭机理及类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封闭类型的断层区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体系,运用三角图的方式评价对接封闭、泥岩涂抹势(CSP)评价剪切型封闭、泥岩涂抹因子(SSF)评价侵入型封闭和断层泥比(SGR)评价非均匀层序的封闭,结合瓦斯分布特征,发现泥—砂对接区域的封闭性较强,砂—砂对接区域的封闭性较弱,确定了泥岩涂抹势(CSP)值15、泥岩涂抹因子(SSF)值9和断层泥比(SGR)值31作为判识断层区封闭的临界值。以己组13140工作面和张湾正断层为研究对象,对工作面断层、断层平面和断层垂向进行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刻画出断层封闭区和断层开启区,进一步比对断层封闭区和瓦斯富集区的分布特征,发现两者在空间展布上吻合程度较高,验证了通过断层泥比(SGR)评价断层区封闭性,进而圈定瓦斯富集区的可靠性。(5)断层构造及其应力环境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机制实证分析以构造分布特征为主题,系统分析研究区褶皱构造、断层构造、小断层构造和顺层剪切构造,总结对比了戊组煤层和己组煤层煤与瓦斯突出与埋藏深度、突出煤量和突出瓦斯量的相关特征,发现己组煤层突出强度明显大于戊组煤层;从断层组合型式、构造煤分布、地层曲率、煤厚与倾角变化四个方面探讨了断层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煤与瓦斯突出分布与地质构造的空间位置关系显示煤与瓦斯突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集中在由牛庄向斜、牛庄逆断层、原十一矿逆断层和郭庄背斜组成的北西西向褶皱断裂带北翼和由辛店正断层和张湾正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复合部位的两个突出集中带,两个突出集中带的剖面图分别呈倒梯形和梯形,断层组合型式属于地垒构造,倒梯形构造突出集中带位于两个断层外侧块体的北翼,梯形构造突出集中带位于两个断层中间的块体;构造煤发育区和增厚区是煤与瓦斯突出的频发地带;曲率半径为(1.0×104~3.0×104)的区域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煤层增厚区和煤厚陡变区是煤与瓦斯突出的有利区带,煤与瓦斯突出易发生在煤层倾角较大和倾角陡变区域;利用断裂面擦痕对研究区突出集中带的应力环境进行重建,研究了主应力方向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井田西部的突出集中带受北北东—北东向挤压作用控制,井田中部的突出集中带受北西—北北西向挤压作用控制;从煤与瓦斯突出能量角度出发,建立了煤岩体弹性能和瓦斯膨胀能两种不同能量载体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对研究区不同特征区域的煤与瓦斯突出能量,探讨了不同能量载体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立题为“煤热解气化产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煤地质学为基础,以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为研究对象,以煤化工的热解气化工艺为依托,主要运用光学显微镜(白光、荧光、正交偏光+石膏试板)、显微镜光度计,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态13C核磁共振谱(13C NMR)、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研究煤热解气化过
地下介质普遍呈现出速度各向异性,即介质中地震波的速度随着传播方向的变化而改变。沉积地层通常表现出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ly isotropy,TI),根据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对称轴空间方位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垂直对称轴TI介质(Vertical transversely isotorpic media,VTI)、水平对称轴TI介质(Horizontal transversely isotro
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机器人用于自主定位以及进行路径规划的关键技术,而基于图像的视觉SLAM更因其采集数据的丰富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广泛性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基于多视图几何以及非线性优化的视觉SLAM方法框架由于不包含图像高级语义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智能机器人的交互要求,而将视觉SLAM与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地质环境愈加复杂,软岩工程灾害频发,这给软岩工程问题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软岩之所以不同于普通岩石是因为其内部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成分,由于黏土矿物微结构的特殊性,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尤其是遇水后会发生膨胀、崩解作用,导致其力学性能大幅度下降。目前对软岩大变形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变形特征及原因、工程力学性质和工程支护技术等宏观方面,然而,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其微观变形及破坏机理却
潮湿细粒煤炭的干法筛分一直是煤炭筛分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然而,传统的筛分设备在筛分潮湿细粒物料过程中存在堵孔严重的现象,降低了筛分效率,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筛分行业的发展。振动弛张筛是一种利用筛面做弛张运动来实现物料筛分的设备,具有筛面加速度大、筛分效率高、不易堵孔和适用性强等特点,可有效用于潮湿细粒煤炭的干法筛分。但目前国内外研究者由于没有深入理解振动弛张筛的振动机理,所研制出的振动弛张筛普遍存在
煤岩在长期的地质运动过程中其内部广泛分布着各种尺度的裂隙。这些裂隙正是瓦斯和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移通道。在地下采煤过程中会打破原有煤岩内部的力学平衡,导致裂隙网络发生延伸、断裂等变化,进而引起瓦斯、地下水的突出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因此,研究煤岩应力场的变化下裂隙的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煤岩CT图中裂隙的准确识别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煤作为一种自然体,在煤岩CT图像中裂隙背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获取方法、设备的快速发展,个人身份识别技术已经在国家公共安全与监督服务、周界安防与军事侦察领域、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身份证、口令、智能卡等技术,这些传统方法通常存在使用不便捷、伪造、丢失等缺点。因此传统认证方式存在着安全隐患,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身份认证的环节越来越多,传统身份识别技术在一些应用领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科
花岗岩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围岩,为了确保处置库安全运行,必须系统研究花岗岩在复杂应力状态和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质。论文首先对北山花岗岩进行单轴及三轴载荷下的力学实验,根据声发射(AE)监测,揭示了在复杂应力状态及环境条件下北山花岗岩损伤演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基于Weibull分布的北山花岗岩非均质模型,揭示了复杂应力状态下北山花岗岩应力应变等变化规律。为研究其水力耦合损伤破坏特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供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仍居首位,且预计在未来数十年,煤炭仍是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供体。随着煤炭资源不断开采,储量日趋减少,传统留设煤柱开采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亟需解决,无煤柱开采成为未来煤炭资源开采的发展方向,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作为新兴的高效、安全的新型无煤柱开采方法,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且随着浅埋煤炭资源的
随着矿山开采和地下隧道等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岩石工程越来越常见。地质构造复杂的巷道,其围岩与一般均质岩体的变形特性、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也大不相同,其不稳定性问题则更加值得关注。因此,对深部巷道天然填充裂隙型脆性岩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构造裂隙对岩体各方面特性有何种影响;同时利用超声无损检测手段,监测巷道实际应力条件下天然填充裂隙型岩体裂化过程中各超声参数信息变化规律,与其变形破坏过程相结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