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场所,环境质量是一项典型的公共品,是整个环境公共品与公共服务生产提供链条上的“最终产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通过提供一系列环境公共服务最终为人们生产出良好和适宜生存的环境。因此,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让所有人都无差别地、公平公正地享受到清洁安全的生存环境,降低环境不平等程度,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质量的公共品属性,立足公平视角,从经济、社会、地理等多维度阐述了环境质量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及理论机理,搭建了一个分析环境质量不平等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维度,以公共需求最敏感和政策干预最迫切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作为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利用SocioEconomicDataandApplicationsCenter(SEDAC)中心提供的全球年度PM2.5栅格数据,在多空间尺度框架下分别计算了全国、分省、分地市的环境质量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并进一步通过人口和GDP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在人口和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质量的不平等程度,利用环境质量泰尔指数的分解识别了不同行政层级上环境质量不平等程度的差异,并通过可视化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示了不平等的变动趋势。最后,利用基于回归的夏普利值分解方法对省、市、县三级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质量的不平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重点关注财政因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并考察了细分财政支出科目和财政支出类别对环境不平等的解释力。
研究发现,从横向上看中国在区域环境质量不平等程度总体较高,环境质量不平等问题还有着不小的改善空间。中国环境质量不平等更多集中在省域之间,而省内和地市级内对环境质量不平等的贡献度较小。而从环境的人口负担和经济负担角度来看,中国多数县域都存在着相对于人口分布和经济产出的环境质量不平等问题。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确定和分解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因素是影响环境质量不平等的主要因素。环境财政支出仍然是决定各地区环境质量不平等的关键因素。其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在环境不平等的财政因素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对环境不平等分别存在着缩小和提高的作用。
基于研究发现本文认为,应当将缩小环境不平等纳入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当中,并根据环境不平等的层级性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机制上要建立区域协调、权责明晰的市场、政府、社会“三维共治”的治理机制。同时要统筹安排污染产业,并充分发挥财政手段“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手段中的转移支付、环境税费、环境财政支出、PPP等方式以治理区域间的环境不平等。扩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范围,考虑设立专门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横向转移支付,以改善地区环境不平等情况。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质量的公共品属性,立足公平视角,从经济、社会、地理等多维度阐述了环境质量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及理论机理,搭建了一个分析环境质量不平等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证维度,以公共需求最敏感和政策干预最迫切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作为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利用SocioEconomicDataandApplicationsCenter(SEDAC)中心提供的全球年度PM2.5栅格数据,在多空间尺度框架下分别计算了全国、分省、分地市的环境质量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并进一步通过人口和GDP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在人口和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质量的不平等程度,利用环境质量泰尔指数的分解识别了不同行政层级上环境质量不平等程度的差异,并通过可视化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示了不平等的变动趋势。最后,利用基于回归的夏普利值分解方法对省、市、县三级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质量的不平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重点关注财政因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并考察了细分财政支出科目和财政支出类别对环境不平等的解释力。
研究发现,从横向上看中国在区域环境质量不平等程度总体较高,环境质量不平等问题还有着不小的改善空间。中国环境质量不平等更多集中在省域之间,而省内和地市级内对环境质量不平等的贡献度较小。而从环境的人口负担和经济负担角度来看,中国多数县域都存在着相对于人口分布和经济产出的环境质量不平等问题。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确定和分解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因素是影响环境质量不平等的主要因素。环境财政支出仍然是决定各地区环境质量不平等的关键因素。其中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在环境不平等的财政因素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对环境不平等分别存在着缩小和提高的作用。
基于研究发现本文认为,应当将缩小环境不平等纳入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当中,并根据环境不平等的层级性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机制上要建立区域协调、权责明晰的市场、政府、社会“三维共治”的治理机制。同时要统筹安排污染产业,并充分发挥财政手段“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手段中的转移支付、环境税费、环境财政支出、PPP等方式以治理区域间的环境不平等。扩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范围,考虑设立专门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横向转移支付,以改善地区环境不平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