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下小说《都柏林人》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rer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议题。身份被看作是交际前设定的,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话语是身份的反映。但随着身份研究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转向,出现了身份研究的新观点,身份是在交际中动态选择建构的,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还具有交际属性,同时强调话语建构身份。语用学下的身份研究正是共享了社会建构观。语用学将语言使用者引入语言分析,解释话语的产生不能避免语言使用者的身份研究。陈新仁教授定义了“语用身份”这一术语,他认为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不能忽视身份、话语与交际之间的内在关系,突出其交际属性。从交际出发,身份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策略加以选择、呈现、建构的。
  人际和谐管理模式关注的就是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是如何管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因此,从人际和谐管理模式视角研究语用身份建构是一种新趋势。围绕此,本研究探讨三个问题:
  1.影响小说文本中人物语用身份建构的和谐管理策略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2.在互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通过面子管理、社交权管理和交际目的来实现语用身份建构,语料中的人物会话有多少种语用身份被建构?
  3.在和谐管理策略使用下人物的语用身份的建构是如何影响双方人际关系的,取得了怎样的交际效果?
  本论文节选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人物话语为语料,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话语分析法,对其中的语用身份建构进行定性研究。本研究将Spencer-Oatey(2008)提出的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同时依靠陈新仁教授(2013)提出的“语用身份”相关研究,旨在探索语料中的交际者的“默认”身份及言语交际互动中动态建构的“变异”身份的建构及其动态转换过程,也探索在人际和谐管理模式下语用身份的建构过程中策略的应用及实现的人际功能。
  通过研究发现,对应以上三个研究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在交际过程中应用了话语策略、语体策略、参与策略、以言行事策略以及非言语策略五种和谐管理策略。影响策略使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和谐倾向和语境变量。
  2.交际参与者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并且还存在非语言形式来在线建构各自的身份。在和谐管理策略的应用下,选取的小说文本中主要建构了十三种默认身份和九种变异身份。
  3.具体交际语境下,人物同时采用多种策略来建构其身份,最终维持、增进或是解构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了各自的面子管理、社交权管理和交际目的。
  本研究试图探寻小说中具体的交际语境下人物建构的语用身份的类型,语用身份建构和谐管理策略的应用,以及语用身份建构过程中人际关系管理和实现的人际功能。验证了人际和谐管理策略对语用身份建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地说,给小说文本中人物身份的建构和其关系管理提供新的解读路径,以期对《都柏林人》和语用身份建构相关研究有所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当今文坛备受关注的一名杰出英国青年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多为移民群体中的青年一代,并且她十分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现状。《摇摆时光》以多元文化混杂的社会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作为移民二代的主人公“我”(一半牙买加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棕色皮肤的英国女孩)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身份认知的困境。主人公在文化夹缝中失去自我,找不到归属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使她面临文
学位
《终结的感觉》是巴恩斯的第11部长篇小说,并获得2011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该小说的主题、叙事和伦理方面对小说中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主人公托尼。从心理分析研究主体方面,学者们却并没有展开过多探讨。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对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的三个问题主体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和扩宽小说的研究视角。  拉康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个三元
学位
对比短语学旨在发现和描述对应或对等的跨语言意义单位,尤其关注其双语对等地位。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是目前对比短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它由节点词、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组成。其中,语义韵传达了整个意义单位的态度意义,反映了说话者的交际目的,在词汇和语法项选择中趋于起统领作用,是意义单位发生移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过,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书面表达文本中的语义韵特征,而口语特别是口语会话的语义韵研究则鲜有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以及构式化理论,尝试探究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及其探究构式化形成的动因与机制。对于汉语构式“V+非受事NP”,学界已有较多研究,研究的角度也都不尽相同,如非受事宾语的分类、谓语和宾语之间的施事与受事关系、构式的句法结构等。然而,涉及汉语“V+非受事NP”构式化的研究却缺乏深入探讨。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是怎样的?
学位
当下多种符号形式和媒介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话语分析形式与思路。然而目前所做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海报、杂志等静态多模态语篇,对于动态语篇的研究数量与领域做的还不够,且这些大多从视觉与语言模态入手来研究意义的构建以及模态关系,而关于听觉模态的探讨还不多。  同时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于一体。回顾
江户时期的大阪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物资流通要冲,因而具有“天下厨房”之称。然而,近世后期由于西方商品经济流入日本,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御用金(临时税金)缴纳、株仲间(同业组合)解散、银币废止、藏屋敷(仓库)废止等一系列举措,导致大阪失去原有的经济优势。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变革中,大阪商家经营模式以及人事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秩序发展,以及传统商工业者面临社会角色和伦理
学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文化以多元共同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奇卡诺研究也因此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芒果街上的小屋》是该时期美国拉美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经典小说,这部作品反映了墨西哥裔群体在美国的边缘化,以及这些群体如何在失去话语权的状态下进行的奋力抗争。小说在空间构造上受文体的影响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小说,深入但又不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了作者原民族对于打开第三空间的渴求。本文通过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研
学位
目前模糊限制语定义和分类各有不同,但这改变不了模糊限制语的本质。体现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或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估判是模糊限制语的基本含义。  庭审语篇作为机构话语的一种,语言要求精确,但是通过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庭审语篇中同样大量存在。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国内目前对庭审语篇的模糊限制语研究相对较少,对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更少。因此望通过本研究,丰富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篇的研究,拓宽批
学位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生态话语分析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它既包括对生态话语的分析,又包括对任何话语的生态性的分析,二者互为补充。由于该学科的研究历史还不够长,没有固定的分析模式与框架,需要借助其他研究路径来进行。根据韩礼德(1990)的观点,语言能够创造意义,是构建现实的媒介。人们的话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对英汉环境保护公
动趋式在汉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构式,也是汉语的重要结构之一。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动趋式做了大量的研究。动趋式中趋向动词的分类、发展以及动趋式的语法意义特点等都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动词+进/出+宾语”这一构式中,“进”、“出”作为趋向补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进/出+宾语”结构可以表达三种不同的意义:基本意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通过分析前人学者们对各类趋向动词的研究,可以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