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短语学视角下英汉口语会话中情态动词研究--以“can”和“能”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短语学旨在发现和描述对应或对等的跨语言意义单位,尤其关注其双语对等地位。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是目前对比短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它由节点词、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组成。其中,语义韵传达了整个意义单位的态度意义,反映了说话者的交际目的,在词汇和语法项选择中趋于起统领作用,是意义单位发生移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过,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书面表达文本中的语义韵特征,而口语特别是口语会话的语义韵研究则鲜有开展。与书面表达相比,口语表达中的共现词汇语法序列往往比较简短,但包括了语音、语调等更丰富的态度意义表达手段。由此可见,语义韵研究还有大量课题需要开展,口语会话的语义韵研究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语义韵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情态表达与人们的情感和态度密切相关,这些情感和态度无处不在,但最难以捉摸。情态动词的频繁使用对口语语义韵律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以情态词can和“能”为节点词,考察英汉口语会话中的语义韵特征、双语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问题包括:(1)can在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方面有何特征?(2)neng2在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方面有何特征?(3)can和neng2的主要型式在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方面的对应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这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在英汉口语会话中,can和“能”都趋于出现在多种型式中、表达多种语义韵。其中,can的主要型式包括:can+VP,can+pron.+VP,can+Neg.+VP,Pron.+can(End),Wh-/How+can+pron.+VP,can+“only/just”+VP;在这些型式中,VP都带有特定的语义特征。其中,can+VP根据前面的NP又可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它们与can+VP共现分别趋向于表达“肯定、积极、愿意”、“建议、支持”和“把握性较大”等语义韵。“能”的主要型式包括:“能”+VP,“能够”+VP,“只能/才能”+VP,“能不能”+VP。“能”+VP则分为Affirm.+“能”+VP、“能”+VP+“吗?”、“(怎么)+能+[事件]VP+?”和Neg.+“能”+VP等类型。每一种型式都趋向于表达特定的语义韵。由此可以看出,can和“能”各自的型式复杂多样,且每种型式所表达的语义韵大不相同。
  (2)部分型式可表达多种语义韵,需要借助会话语音判定。例如,根据“这个呀,这真看不出来是你。你怎么能找到这个工作?”所提供的词汇语法信息,无法判断是表示“疑问、不确定”还是“赞美、羡慕”的语义韵。“只能”+[动作、行为]VP和“才能”+[事件]VP主要趋于表达“消极:困难、有难度、无奈”的语义韵,但在部分索引行中则趋于表达“间接赞扬”或“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语义韵。再如,Can I?和Can you?既用于表达“期待得到对方支持”也用于表达“不确定、希望得到确认”的语义韵。口语会话数据分析表明,部分态度意义含糊的文本基本可通过相应的语音材料辨认。
  (3)can与“能”在类联接和语义韵上呈复杂对应关系:主要的型式在类联接和语义韵上趋于对应,部分型式在类联接上对应、但语义韵不对应或两者都不对应。例如,在汉语口语会话中,“能够”+VP表达了目标事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费时间和力气去做,实现之后令人感到钦佩的语义韵。然而,在英语口语会话中,基本未发现can+VP型式用于表达这一态度意义。再如,在英语口语会话中,人们习惯使用“Can you/I…?”,can+pron.等省略形式进一步确认谈话对象的态度意义,以期望得到对方肯定或支持。相比之下,汉语会话通常使用“能”+VP+“吗”的完整型式,表达类似的态度意义或语义韵。由此可见,即使像can和“能”等趋于高度对应的情态词,在类联接和语义韵等共选型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上述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与书面表达不一样,口语表达除了依靠词汇语法序列表达态度意义,还倾向于依靠语音语调等要素。由此可见,口语表达中的意义单位与态度意义实现除了受词汇语法的线性共现影响以外,还受到语音语调等韵律要素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口语语义韵特征对丰富和发展语义韵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上述发现提醒,口语交际中的意义特别是态度意义表达不仅仅需要考虑共现词语,还取决于词语共现的韵律特征等要素,不同语言在这些特征上可能有明显差异,是口语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语义韵研究对口语教学具有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以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批评方法,对小说中的空间形态、其形成机制及建构进行解读与分析。谭恩美小说以移民的个人经历和空间体验为基础,经过其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和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的使用,表现出极具意蕴和张力的空间形态。本文以小说中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建构,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底蕴,并从宗教、哲学及美学角度进行观照,揭示小说作
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被视为英国继奥登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更以多义性著称,这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争论,关于狄兰·托马斯诗歌多义性的根源则更是众说纷纭,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很常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文本存在一个特殊的多义性生产机制,这种生产机制的核心就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中所谓的“延异”。  由于“延异”这一概念是德里达通过对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这一概念的批判发展而来,
学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依赖虚词表示语法意义。其中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时间副词具有表示动作行为时间范畴的作用和功能。蒙古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其时间范畴主要是借助动词的后置词缀和附加成分来表达,但是也存有一部分时间副词辅助表示时间意义。  本文择取现代汉语与蒙古语中常用的时间副词,从构词方式、语义分类、句法表现、表达功能等方面作了系统对比,试图揭示两种语言时间副词的异同点。论文除了绪论和
学位
美国学者格里塔·加德(Greta Gaard)是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的杰出代表,其全球性跨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及物种公正、生态女性主义创作与批评等建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学者、环境活动家、同性恋者、素食者及达摩教义修行者等多重身份,铸就了她生态女性主义的显著特点,其跨界拓展的广泛性、公正性及包容性,为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创作与批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以影视作品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此类作品的翻译也日益引起重视。视听作品中通常有多种模态存在,视听翻译也因此具有突出的多模态性。多模态研究融合了不同模态的信息,为视听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提高相应作品的翻译水平。  翻译策略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当下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翻译策略,缩减策略作为其中代表已经发挥了重要
学位
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是二十世纪美国重要的剧作家。虽然这三位剧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他们的戏剧作品关注焦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代表作品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遁者”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巧合”值得深究,也不免让人深思他们这一共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在这些戏剧中对不同的逃遁者进行了怎样的书写,逃遁的原因是什么,此书写的意义何在?  本论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进
20世纪上半期,朝鲜半岛受到日本侵略,沦为日本殖民地,很多韩国文人志士流亡到中国,在中国从事抗日独立运动。期间,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等方式,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宣传抗日独立运动。由于韩国文人自幼学习汉文,可直接使用汉字创作古体汉诗。所以,古体汉诗成为来华韩国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随着在华居住时间的增加,他们又逐渐掌握了现代汉语,很多文人能够使用白话文撰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于
学位
杨宪益是享誉国内外的资深翻译家,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杨宪益希望通过自己翻译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宣扬中国文化。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经典文学的代表,最初由于杨宪益的翻译为国外所熟知。而在对杨宪益译者行为研究中,还没有专门从译者文化协调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以译者协调理论为基础,运用周领顺教授的客观描述方法译者行为视域,结合杨宪益的翻译初衷,通过分析在翻译鲁迅小
学位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当今文坛备受关注的一名杰出英国青年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多为移民群体中的青年一代,并且她十分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现状。《摇摆时光》以多元文化混杂的社会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作为移民二代的主人公“我”(一半牙买加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棕色皮肤的英国女孩)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身份认知的困境。主人公在文化夹缝中失去自我,找不到归属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使她面临文
学位
《终结的感觉》是巴恩斯的第11部长篇小说,并获得2011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该小说的主题、叙事和伦理方面对小说中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主人公托尼。从心理分析研究主体方面,学者们却并没有展开过多探讨。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对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的三个问题主体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和扩宽小说的研究视角。  拉康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个三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