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分裂与消解--《终结的感觉》中主体的拉康式解读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结的感觉》是巴恩斯的第11部长篇小说,并获得2011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该小说的主题、叙事和伦理方面对小说中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主人公托尼。从心理分析研究主体方面,学者们却并没有展开过多探讨。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对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的三个问题主体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和扩宽小说的研究视角。
  拉康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个三元组的“三界”框架对主体进行叙写。人的成长是由想象界走向象征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他者作为异己性的力量贯穿主体一生。无论是镜像中呈现出的小他者(the other)还是代表着人类生存秩序的大他者(the Other)都是异于主体、但又内置于主体并且支配着主体的力量。本文分析《终结的感觉》中三个问题主体:想象界中滞留的主体莎拉,两界夹缝中分裂的主体托尼和象征界消解的主体艾德里安。
  本论文主体部分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分析滞留在想象界的异化主体莎拉,本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莎拉的行为和信件,探究她混乱的精神世界得出她是把自己的女儿作为假想的竞争对手、游离家庭伦理关系之外的自恋的女性。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精神理论解析莎拉,由于滞留于想象界中的镜像他者,莎拉产生了异化。第三个部分通过解析二次大战后英国女性社会角色变化挖掘莎拉产生异化的原因:其迷失于小他者并且大他者对其阉割失败。第二章分析在想象界和象征界夹缝中分裂的主体托尼,本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托尼压抑的记忆和三次情节突变,显示了托尼平庸表像下的侵凌性。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理论解码托尼的侵凌性产生的原因: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夹缝处的托尼经历了社会权力与自我持存之间的冲突,对艾德里安的侵凌源于他的分裂性。第三部分是挖掘托尼分裂的根源:托尼从想象界走入象征界的过程中也就是他的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之间博弈的过程,分裂是其必然的结果。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夹缝处的托尼,镜像产生了理想自我,而艾德里安作为象征界的大他者的符号侵入到托尼的主体之中形成了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未能将理想自我塑性成功,最终镜像中的理想自我获胜,托尼的一生依靠想象来弥合。第三章节分析了处于象征界的消解主体艾德里安。第一部分分析艾德里安的死亡。作为加缪主义者,艾德里安认为只有认真地活着才是唯一的哲学问题。他决心用理性的力量反抗生活的荒谬,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第二部分运用拉康的理论解释自杀的原因:他与莎拉相爱的行为剥去象征界给他披上的秩序和道德外衣,他的自杀象征着被象征秩序惩戒的主体的消解。第三部分深层挖掘艾德里安作为主体被大他者——象征界符号消解的过程:尽管艾德里安意指用对大他者的欲望来代替对母亲的欲望,但是潜藏于无意识深处的被大他者压抑的对母亲的欲望使他陷入了俄狄浦斯的困境,并最终把他回实在界;母亲这个重要的小他者的缺席和大他者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导致了艾德里安的消解。
  借助于拉康主体理论的阐释,本文认为,莎拉的误认,托尼的分裂和艾德里安的精神崩溃都是追求自主的自我和社会建构性力量之间张力下产生的典型的精神症状。巴恩斯意识到人类生存的困境,认为去探索生存的意义是作家的职责。如果不能了解自我与小他者和大他者之间的关系,本真的生存是无法达到的。只有意识到大他者的在场、以之作为生存的向导,并在主体的形成的过程之中与之对话,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作者试图创造一个值得自己和他人尊重的主体,这样的主体存在会变得宽容,愿意接纳他人和过去的自己,这使得象征界可以围绕可塑性的主体来结构。
其他文献
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8-)是英国当代剧坛最杰出、最当红,也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女剧作家之一,由于身处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浪潮之中,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变对邱吉尔本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1972年的《拥有者》到1976年的《醋汤姆》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九重天》《上流女孩》《沼泽地》,这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以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批评方法,对小说中的空间形态、其形成机制及建构进行解读与分析。谭恩美小说以移民的个人经历和空间体验为基础,经过其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和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的使用,表现出极具意蕴和张力的空间形态。本文以小说中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建构,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底蕴,并从宗教、哲学及美学角度进行观照,揭示小说作
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被视为英国继奥登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更以多义性著称,这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争论,关于狄兰·托马斯诗歌多义性的根源则更是众说纷纭,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很常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文本存在一个特殊的多义性生产机制,这种生产机制的核心就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中所谓的“延异”。  由于“延异”这一概念是德里达通过对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这一概念的批判发展而来,
学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依赖虚词表示语法意义。其中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时间副词具有表示动作行为时间范畴的作用和功能。蒙古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其时间范畴主要是借助动词的后置词缀和附加成分来表达,但是也存有一部分时间副词辅助表示时间意义。  本文择取现代汉语与蒙古语中常用的时间副词,从构词方式、语义分类、句法表现、表达功能等方面作了系统对比,试图揭示两种语言时间副词的异同点。论文除了绪论和
学位
美国学者格里塔·加德(Greta Gaard)是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的杰出代表,其全球性跨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及物种公正、生态女性主义创作与批评等建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学者、环境活动家、同性恋者、素食者及达摩教义修行者等多重身份,铸就了她生态女性主义的显著特点,其跨界拓展的广泛性、公正性及包容性,为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创作与批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以影视作品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此类作品的翻译也日益引起重视。视听作品中通常有多种模态存在,视听翻译也因此具有突出的多模态性。多模态研究融合了不同模态的信息,为视听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提高相应作品的翻译水平。  翻译策略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当下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翻译策略,缩减策略作为其中代表已经发挥了重要
学位
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是二十世纪美国重要的剧作家。虽然这三位剧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他们的戏剧作品关注焦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代表作品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遁者”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巧合”值得深究,也不免让人深思他们这一共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在这些戏剧中对不同的逃遁者进行了怎样的书写,逃遁的原因是什么,此书写的意义何在?  本论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进
20世纪上半期,朝鲜半岛受到日本侵略,沦为日本殖民地,很多韩国文人志士流亡到中国,在中国从事抗日独立运动。期间,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等方式,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宣传抗日独立运动。由于韩国文人自幼学习汉文,可直接使用汉字创作古体汉诗。所以,古体汉诗成为来华韩国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随着在华居住时间的增加,他们又逐渐掌握了现代汉语,很多文人能够使用白话文撰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于
学位
杨宪益是享誉国内外的资深翻译家,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杨宪益希望通过自己翻译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宣扬中国文化。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经典文学的代表,最初由于杨宪益的翻译为国外所熟知。而在对杨宪益译者行为研究中,还没有专门从译者文化协调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以译者协调理论为基础,运用周领顺教授的客观描述方法译者行为视域,结合杨宪益的翻译初衷,通过分析在翻译鲁迅小
学位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当今文坛备受关注的一名杰出英国青年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多为移民群体中的青年一代,并且她十分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现状。《摇摆时光》以多元文化混杂的社会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作为移民二代的主人公“我”(一半牙买加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棕色皮肤的英国女孩)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身份认知的困境。主人公在文化夹缝中失去自我,找不到归属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使她面临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