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抗日诗歌研究--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刊载诗歌为中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_d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期,朝鲜半岛受到日本侵略,沦为日本殖民地,很多韩国文人志士流亡到中国,在中国从事抗日独立运动。期间,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等方式,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宣传抗日独立运动。由于韩国文人自幼学习汉文,可直接使用汉字创作古体汉诗。所以,古体汉诗成为来华韩国文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随着在华居住时间的增加,他们又逐渐掌握了现代汉语,很多文人能够使用白话文撰写文章、创作文学作品。于是,出现了一批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歌。本论文系统整理了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报纸和期刊以及相关文献所载的韩国抗日诗歌,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运用“诗言志”、新历史主义文史互证等理论,对韩国抗日诗歌的主题意识进行了具体分析,从意象选择与抒情手法等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从文学史层面阐明其价值和意义。
  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明确研究视角与方法。第二章主要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结合日本殖民侵略的时代背景以及韩国汉字书写的历史传统,分析韩国国内的抗日诗歌以及海外(主要指中国)独立运动时的抗日诗歌创作状况。日本殖民侵略时期,迫于日本推行的一系列殖民高压政策,韩国国内难以发出鲜明的抗日呼声。而流亡海外,尤其是在中国或寓居或进行独立运动的韩国爱国志士,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地为实现祖国的光复而奔走,而且也通过手中之笔,将内心的感时伤世之悲与期盼光复之切汇聚为洋溢着深厚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第三章深入探讨韩国抗日诗歌的主题。根据作者身份和诗歌的性质,韩国抗日诗歌主要分为爱国志士的绝命诗、流亡文人的忧国诗以及义勇将士的抗战诗三类。自杀殉国的志士主要表达的是不耻为亡国奴的悲愤与刚烈,舍身行刺的志士表达的则是誓死杀敌、慷慨就义的悲壮之情;流亡文人既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行径,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忍辱去国的愤懑,他们的诗歌在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以及同胞的同情之外,更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重新审视自我与战争,寻求精神困顿与现实困境的突破之法;义勇将士身处战争前线,他们的诗歌直观展现战场,讴歌战斗精神,并热切呼吁中韩联合抗战。第四章主要从意象丰富、用典灵活、抒情多样等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韩国抗日诗歌中包含多种意象,在沿用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的同时,注重结合时代语境丰富意象的内涵;综合运用中韩传统典故,使得诗歌表达深沉而含蓄;直抒胸臆与借景、借事抒情的表达丰富了诗歌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第五章主要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之上,从抗日文学建构、诗史互证、文学史料价值等方面出发,阐明韩国抗日诗歌的文学史意义。第六章结论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韩国抗日诗歌的产生发展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学既书写历史并作为思想力量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詹姆斯·麦迪逊,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也是美国的“宪法之父”,他强调美国是共和制国家,而不是民主制国家。在共和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麦迪逊的分权制衡思想对于丰富共和主义思想传统的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权制衡思想也是他自己的共和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开国先贤和宪法之父,麦迪逊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建国难题:美利坚合众国必将是一个大型共和国,但历史上的大型共和国都面临着党争问题的严重困扰,无法成
学位
全球气候治理从纵向时间线而言,从1992年起始至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和机制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以标志性文件的签署为全球气候治理进行阶段性的划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的开启,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领导地位的确认自此开始全球气候治理的后京都时代。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结束,2009
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放松训练是否能够影响心率及T波幅度、是否能够降低心算任务时心率及T波幅度的反应性以及是否对心算成绩有影响.实验组被试20名,正式实验前进行两次放松训练;控制组被试20名,正式实验前没有接受放松训练.实验组正式实验程序为:基线5分钟-放松训练20分钟-心算3分钟组正工实验程序为基线5分-钟静坐20分钟-心算3分钟.实验结果表明,心算时两组的心率均表现为显著上升.两组心率均表现出对应
学位
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8-)是英国当代剧坛最杰出、最当红,也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女剧作家之一,由于身处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的浪潮之中,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变对邱吉尔本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1972年的《拥有者》到1976年的《醋汤姆》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九重天》《上流女孩》《沼泽地》,这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以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批评方法,对小说中的空间形态、其形成机制及建构进行解读与分析。谭恩美小说以移民的个人经历和空间体验为基础,经过其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和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的使用,表现出极具意蕴和张力的空间形态。本文以小说中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建构,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底蕴,并从宗教、哲学及美学角度进行观照,揭示小说作
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被视为英国继奥登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更以多义性著称,这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争论,关于狄兰·托马斯诗歌多义性的根源则更是众说纷纭,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很常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文本存在一个特殊的多义性生产机制,这种生产机制的核心就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中所谓的“延异”。  由于“延异”这一概念是德里达通过对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这一概念的批判发展而来,
学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依赖虚词表示语法意义。其中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时间副词具有表示动作行为时间范畴的作用和功能。蒙古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其时间范畴主要是借助动词的后置词缀和附加成分来表达,但是也存有一部分时间副词辅助表示时间意义。  本文择取现代汉语与蒙古语中常用的时间副词,从构词方式、语义分类、句法表现、表达功能等方面作了系统对比,试图揭示两种语言时间副词的异同点。论文除了绪论和
学位
美国学者格里塔·加德(Greta Gaard)是当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的杰出代表,其全球性跨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及物种公正、生态女性主义创作与批评等建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学者、环境活动家、同性恋者、素食者及达摩教义修行者等多重身份,铸就了她生态女性主义的显著特点,其跨界拓展的广泛性、公正性及包容性,为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创作与批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以影视作品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此类作品的翻译也日益引起重视。视听作品中通常有多种模态存在,视听翻译也因此具有突出的多模态性。多模态研究融合了不同模态的信息,为视听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有助于提高相应作品的翻译水平。  翻译策略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当下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应的翻译策略,缩减策略作为其中代表已经发挥了重要
学位
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是二十世纪美国重要的剧作家。虽然这三位剧作家写作风格不同,他们的戏剧作品关注焦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代表作品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逃遁者”作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成为作品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巧合”值得深究,也不免让人深思他们这一共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在这些戏剧中对不同的逃遁者进行了怎样的书写,逃遁的原因是什么,此书写的意义何在?  本论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