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趋式在汉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构式,也是汉语的重要结构之一。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动趋式做了大量的研究。动趋式中趋向动词的分类、发展以及动趋式的语法意义特点等都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动词+进/出+宾语”这一构式中,“进”、“出”作为趋向补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进/出+宾语”结构可以表达三种不同的意义:基本意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通过分析前人学者们对各类趋向动词的研究,可以发现集中对“动词+进/出+宾语”这一构式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偏少,所以本文将在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共时层面语义特点的描写基础上,结合历时手段,对这一构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致使该构式发生演化的内在机制,并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动词+进/出+宾语”构式中,各内部构件的语义特征有哪些?
(2)“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发生演化的路径是什么?
(3)引发“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发生语义演化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本研究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以语料库和内省法为基础,对趋向动词“进”、“出”做语法意义的分类。同时,基于“动词+进/出+宾语”构式所表述的语义特征,本文将以该构式的语法意义为标准,对该构式内部构件进行逐一分析,以期通过该构式意义探寻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围绕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出发,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进行研究。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意义,以及文章结构;第二章是对动趋式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三章是介绍本研究所运用到的理论;第四章是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语义描写和解释;第五章,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讨论“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引发该构式发生语义变化的机制;最后一章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进行的展望和说明。
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趋向补语“进”、“出”除了本身独立做谓语动词表示的基本意义外,还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进”的趋向意义表示移动主体通过动作由外向内进入某个具体物理空间界限范围,其结果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产生了新的状态或一定的作用。趋向补语“出”的趋向意义表示空间位置的从内到外,其结果意义可以分为“从隐到显的结果义”和“从无到有的结果义”。
第二,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动词+进+宾语”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从连动式到动结式,再到简单动趋式的过程。“进”最早的用法是在战国时期,后来到南北朝时期形成动结式结构,表示抽象的结果意义,直到南宋时期,动趋式才基本形成。“出”的发展历经从战国时期出现的连动式到东汉魏晋时期形成的动趋式。
第三,与大多数动趋式一样,“动词+进/出+宾语”结构发生语义演化主要是隐喻的作用。语义的变化是人类认知域之间发生映射的结果。另外新分析为构式语义演化提供了新的解释。与学界一直使用的“重新分析”不同,“重新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结构宏观层面上的演化。而“新分析”更多的关注构式演化的渐变性,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的构式演化,通常都是以微观的方式对其考察。在“动词+进/出+宾语”构式中,构式形式演化引发构式整体语义的变化,而“新分析”可以对构式的多义性进行识解,从而促成了“动词+进/出+宾语”构式语义的演化。
总之,本研究以历时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动词+进/出+宾语”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对该构式的理解和使用,而且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分析“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致使该构式发生演化的内在机制,并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动词+进/出+宾语”构式中,各内部构件的语义特征有哪些?
(2)“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发生演化的路径是什么?
(3)引发“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发生语义演化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本研究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以语料库和内省法为基础,对趋向动词“进”、“出”做语法意义的分类。同时,基于“动词+进/出+宾语”构式所表述的语义特征,本文将以该构式的语法意义为标准,对该构式内部构件进行逐一分析,以期通过该构式意义探寻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围绕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出发,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进行研究。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意义,以及文章结构;第二章是对动趋式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三章是介绍本研究所运用到的理论;第四章是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语义描写和解释;第五章,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讨论“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引发该构式发生语义变化的机制;最后一章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进行的展望和说明。
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趋向补语“进”、“出”除了本身独立做谓语动词表示的基本意义外,还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进”的趋向意义表示移动主体通过动作由外向内进入某个具体物理空间界限范围,其结果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产生了新的状态或一定的作用。趋向补语“出”的趋向意义表示空间位置的从内到外,其结果意义可以分为“从隐到显的结果义”和“从无到有的结果义”。
第二,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动词+进+宾语”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从连动式到动结式,再到简单动趋式的过程。“进”最早的用法是在战国时期,后来到南北朝时期形成动结式结构,表示抽象的结果意义,直到南宋时期,动趋式才基本形成。“出”的发展历经从战国时期出现的连动式到东汉魏晋时期形成的动趋式。
第三,与大多数动趋式一样,“动词+进/出+宾语”结构发生语义演化主要是隐喻的作用。语义的变化是人类认知域之间发生映射的结果。另外新分析为构式语义演化提供了新的解释。与学界一直使用的“重新分析”不同,“重新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结构宏观层面上的演化。而“新分析”更多的关注构式演化的渐变性,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的构式演化,通常都是以微观的方式对其考察。在“动词+进/出+宾语”构式中,构式形式演化引发构式整体语义的变化,而“新分析”可以对构式的多义性进行识解,从而促成了“动词+进/出+宾语”构式语义的演化。
总之,本研究以历时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动词+进/出+宾语”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对该构式的理解和使用,而且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