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进/出+O”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mu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趋式在汉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构式,也是汉语的重要结构之一。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动趋式做了大量的研究。动趋式中趋向动词的分类、发展以及动趋式的语法意义特点等都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动词+进/出+宾语”这一构式中,“进”、“出”作为趋向补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进/出+宾语”结构可以表达三种不同的意义:基本意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通过分析前人学者们对各类趋向动词的研究,可以发现集中对“动词+进/出+宾语”这一构式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偏少,所以本文将在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共时层面语义特点的描写基础上,结合历时手段,对这一构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致使该构式发生演化的内在机制,并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动词+进/出+宾语”构式中,各内部构件的语义特征有哪些?
  (2)“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发生演化的路径是什么?
  (3)引发“动词+进/出+宾语”构式发生语义演化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本研究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以语料库和内省法为基础,对趋向动词“进”、“出”做语法意义的分类。同时,基于“动词+进/出+宾语”构式所表述的语义特征,本文将以该构式的语法意义为标准,对该构式内部构件进行逐一分析,以期通过该构式意义探寻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围绕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出发,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进行研究。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意义,以及文章结构;第二章是对动趋式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三章是介绍本研究所运用到的理论;第四章是对“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语义描写和解释;第五章,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讨论“动词+进/出+宾语”构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引发该构式发生语义变化的机制;最后一章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进行的展望和说明。
  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趋向补语“进”、“出”除了本身独立做谓语动词表示的基本意义外,还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进”的趋向意义表示移动主体通过动作由外向内进入某个具体物理空间界限范围,其结果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产生了新的状态或一定的作用。趋向补语“出”的趋向意义表示空间位置的从内到外,其结果意义可以分为“从隐到显的结果义”和“从无到有的结果义”。
  第二,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动词+进+宾语”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从连动式到动结式,再到简单动趋式的过程。“进”最早的用法是在战国时期,后来到南北朝时期形成动结式结构,表示抽象的结果意义,直到南宋时期,动趋式才基本形成。“出”的发展历经从战国时期出现的连动式到东汉魏晋时期形成的动趋式。
  第三,与大多数动趋式一样,“动词+进/出+宾语”结构发生语义演化主要是隐喻的作用。语义的变化是人类认知域之间发生映射的结果。另外新分析为构式语义演化提供了新的解释。与学界一直使用的“重新分析”不同,“重新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结构宏观层面上的演化。而“新分析”更多的关注构式演化的渐变性,不管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的构式演化,通常都是以微观的方式对其考察。在“动词+进/出+宾语”构式中,构式形式演化引发构式整体语义的变化,而“新分析”可以对构式的多义性进行识解,从而促成了“动词+进/出+宾语”构式语义的演化。
  总之,本研究以历时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动词+进/出+宾语”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对该构式的理解和使用,而且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杨宪益是享誉国内外的资深翻译家,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杨宪益希望通过自己翻译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宣扬中国文化。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经典文学的代表,最初由于杨宪益的翻译为国外所熟知。而在对杨宪益译者行为研究中,还没有专门从译者文化协调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以译者协调理论为基础,运用周领顺教授的客观描述方法译者行为视域,结合杨宪益的翻译初衷,通过分析在翻译鲁迅小
学位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是当今文坛备受关注的一名杰出英国青年作家。她笔下的人物多为移民群体中的青年一代,并且她十分关注这些人的生存现状。《摇摆时光》以多元文化混杂的社会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作为移民二代的主人公“我”(一半牙买加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棕色皮肤的英国女孩)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身份认知的困境。主人公在文化夹缝中失去自我,找不到归属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使她面临文
学位
《终结的感觉》是巴恩斯的第11部长篇小说,并获得2011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该小说的主题、叙事和伦理方面对小说中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集中于主人公托尼。从心理分析研究主体方面,学者们却并没有展开过多探讨。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和他者理论为依据,对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的三个问题主体进行分析,以丰富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和扩宽小说的研究视角。  拉康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这个三元
学位
对比短语学旨在发现和描述对应或对等的跨语言意义单位,尤其关注其双语对等地位。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是目前对比短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它由节点词、词语搭配、类联接、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组成。其中,语义韵传达了整个意义单位的态度意义,反映了说话者的交际目的,在词汇和语法项选择中趋于起统领作用,是意义单位发生移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过,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书面表达文本中的语义韵特征,而口语特别是口语会话的语义韵研究则鲜有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以及构式化理论,尝试探究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及其探究构式化形成的动因与机制。对于汉语构式“V+非受事NP”,学界已有较多研究,研究的角度也都不尽相同,如非受事宾语的分类、谓语和宾语之间的施事与受事关系、构式的句法结构等。然而,涉及汉语“V+非受事NP”构式化的研究却缺乏深入探讨。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汉语构式“V+非受事NP”的构式化特征是怎样的?
学位
当下多种符号形式和媒介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话语分析形式与思路。然而目前所做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海报、杂志等静态多模态语篇,对于动态语篇的研究数量与领域做的还不够,且这些大多从视觉与语言模态入手来研究意义的构建以及模态关系,而关于听觉模态的探讨还不多。  同时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于一体。回顾
江户时期的大阪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物资流通要冲,因而具有“天下厨房”之称。然而,近世后期由于西方商品经济流入日本,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御用金(临时税金)缴纳、株仲间(同业组合)解散、银币废止、藏屋敷(仓库)废止等一系列举措,导致大阪失去原有的经济优势。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变革中,大阪商家经营模式以及人事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秩序发展,以及传统商工业者面临社会角色和伦理
学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文化以多元共同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奇卡诺研究也因此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芒果街上的小屋》是该时期美国拉美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经典小说,这部作品反映了墨西哥裔群体在美国的边缘化,以及这些群体如何在失去话语权的状态下进行的奋力抗争。小说在空间构造上受文体的影响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小说,深入但又不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了作者原民族对于打开第三空间的渴求。本文通过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研
学位
目前模糊限制语定义和分类各有不同,但这改变不了模糊限制语的本质。体现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或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估判是模糊限制语的基本含义。  庭审语篇作为机构话语的一种,语言要求精确,但是通过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庭审语篇中同样大量存在。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国内目前对庭审语篇的模糊限制语研究相对较少,对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跨语言对比研究更少。因此望通过本研究,丰富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篇的研究,拓宽批
学位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生态话语分析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它既包括对生态话语的分析,又包括对任何话语的生态性的分析,二者互为补充。由于该学科的研究历史还不够长,没有固定的分析模式与框架,需要借助其他研究路径来进行。根据韩礼德(1990)的观点,语言能够创造意义,是构建现实的媒介。人们的话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对英汉环境保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