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重视科学思维的养成,就丢掉了这门学科教学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学校学科教育的初衷。科学的学科知识(指概念、原理、体系)也只有与该学科相应的科学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活的学科认知结构,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地理是一门研究范围较广阔,思维方法很独特的学科,拥有较完整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地理思维的思维过程,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地理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研究仍停留在呼吁阶段,对地理科学思维方式没有严格的界定,缺乏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体现策略的研究,导致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仅限于在课标中提到,在教学设计中说到的情况。因此,科学的界定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内涵,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大的实际和理论意义。本文在阐述了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中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缺陷现状和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培养研究。”本文在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内涵、科学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和地理思维等有关方面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涵义和其构成要素。具体为:地理科学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解决和思考地理问题时的习惯性思路、方法和程序的总和。做为科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地理科学思维方式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的形成需要以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地理观点为核心,以地理思维结构为内容,受到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以一种习惯性的程序表现在思考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本文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和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说明了培养中学生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意义:以一定的地理科学思维方式为依托,更容易使中学生形成各种知识信息的联系、影响中学生知觉和记忆的效果、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主要表述了在进行空间定位、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差异比较、认识人与环境关系和认识区位过程中所运用的习惯性思路、方法和程序及其培养的一些策略。这些并不能概括中学地理课程中所有的科学思维方式,但是可以从所述侧重点的各个层次的思维程序、方法、思路等表现出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严谨性和独特性,以期引起中学地理教师的认识从而优化中学地理教学。本文在最后一部分根据前文的叙述总结了在进行地理科学思维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主要有思维的综合性、以空间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借助地图进行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