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面识别的客车ECAS车高预测控制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基于当前国内的交通运输国情,电控空气悬架系统因其可控性和道路友好性等优点在客车上的配备率日渐提高,已成为未来交通运输车辆配置的不二之选。然而就目前国内ECAS市场来看,尚未具备一家完全掌握自主开发技术的企业,所配备的ECAS产品及相关核心构件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进口。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控制性能实验分析,对于国内尽快摆脱技术引进、推进技术发展、实现自主研发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客车ECAS车高调节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路面识别理论,基于整车ECAS系统的控制要求对整车控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整车ECAS车高调节系统非线性动态建模。基于变质量充放气系统的热力学理论和流体力学理论建立空气弹簧非线性数学模型、电磁阀气体流量质量特性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管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整车ECAS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完成整车ECAS车高调节系统非线性模型的建立,为后续整车模型线性化及MLD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2)整车ECAS系统混杂动态建模。在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对整车ECAS车高调节系统进行模型近似线性化,并验证线性模型的误差程度。介绍混杂系统理论,对车高调节系统的混杂状态进行分析,依据连续动态过程和离散事件之间的耦合约束关系,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混杂系统MLD模型。(3)路面等级识别。考虑空气悬架的外界激励源—路面激励在悬架控制中对于提高悬架综合性能的重要性,设计构建路面等级识别控制器。以车辆行驶速度、车身垂直加速度、悬架动行程作为控制器输入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控制算法来训练数据,基于车辆动态响应逆向输出路面等级信息,实现道路信息识别。(4)整车ECAS车高调节系统控制器设计及仿真试验。分析整车车高调节过程常出现的控制问题,以车身高度调节的准确跟踪为控制目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理论进行整车ECAS车高调节控制器设计。车身高度动态控制分为两部分:基于误差带识别建立电磁阀控制器;基于混杂模型预测控制建立磁流变阻尼力控制器。最后,针对整车车身高度在动静状态下的运动特性,结合电磁阀控制策略及磁流变阻尼力控制策略进行协调控制,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别对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
其他文献
无铆钉铆接技术具备白车身连接件金属板件的独特优势,并且存在于各种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无铆钉铆接技术直接利用板件材料的塑性变形形成接头的机械自锁结果,达到牢固连接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车身常用的Q235钢材和铝合金5754材料无铆钉铆接成型工艺,研究铆接成型过程机理和相关塑性变形力学理论、影响模具参数的规律和优化设计模具参数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无铆钉铆接成形理论研究及铝合金5754和Q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要素和乡村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为激烈的区域,也是土地利用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及生态问题等较为尖锐的区域。城乡结合部的边界是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及时掌握乡村城镇化进程、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因此,科学、合理、快速提取城乡结合部的范围有利于研究其内部用地结构变化规律,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和城乡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越来
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被认为是进一步降低车用柴油发动机NOx排放的必要技术路线之一。然而,SCR催化器转化效率对温度十分敏感,尤其是插电式柴电混合动力汽车多工作模式切换过程中发动机频繁启停导致的发动机排气温度波动较大,从而导致SCR催化器效率降低和排放性能恶化。因此制定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控制策略,在保证燃油经济性的条件下能够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同时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堵塞现象以及频发的交通事故等交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车辆检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视频监控、车牌识别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车辆检测利用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确定感兴趣车辆目标区域。但是远距离车辆目标和重叠车辆目标在图像中
随着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加剧,节能且环保型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应对该挑战急需迈出的关键一步。电池技术的发展制约了纯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那么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加节能的混合动力汽车就成为目前汽车工业应对能源问题所开辟的重要发展方向。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整车控制策略的开发是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的重点。作为控制策略的输入需求扭矩的识别影响动力总成负载及驱动模式的划分进而影响整车动力性及经济性。因此引入驾驶
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常被用于解决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跨座式单轨运输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相比于地铁、有轨电车,其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低、运行噪声低、造价低、工期短、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它不仅可作为大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又可作为中小型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而转向架是跨座式单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和传递力的基体。为保证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对转向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各大城市交通愈发拥挤。城市轨道交通成为缓解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的主流选择。自动导向轨道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典型制式,以其工程条件好,环境友好,高运营水平,生产运营费用低等优势,适合中小运量等特点,在中小运量城市线路选择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行自动导向轨道系统车辆转向架结构复杂,单车运力小,安全冗余低,车辆运行稳定性差,运维成本偏高,影响其应用范围,因此有必要研发新型的自
汽车自诞生以来,对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件的发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对人体安全带来威胁,因此汽车碰撞安全性已成为汽车设计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当下在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的正面碰撞中,对整车正面100%刚性壁障碰撞与正面40%重叠可变性壁障碰撞两种正面碰撞工况进行了详细的碰撞评价描述。但是在正面交通事故统计中,整车正面25%重叠碰撞的概率不仅约占正面碰撞的
随着移动机器人智能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无人设备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移动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始终是国家尖端科技研究中的重点,也是反应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针对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移动机器人对环境信息的捕捉主要基于传感器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实时探测,在复杂动态的工作环境中,单独的传感器无法精确获取障碍物情况,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使移动机器人利用多传感器组对环境信
随着传统汽车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引起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峻,人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清洁高效的电动汽车。但是,受当前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等技术限制,由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转换的过渡,成为了当前时期节能减排的最佳选择。混合动力汽车优异的节能减排效果得益于传统内燃机与电机相得益彰的配合,而实现这种配合主要依靠能量管理策略对各动力源进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