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家书屋向农民提供有用的书籍、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等,是在行政村建立且由农民自己管理,满足农民自身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我们党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地位重要,而基层文化建设是保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8年发布在全省建设“农家书屋”的通知,经过近六年的建设,福建省共完成14000多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建设,这对于强化农村思想阵地、帮助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缩小城乡经济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笔者过调查走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对福建省近2000个“农家书屋”展开调查,主要集中在以福州、厦门和龙岩为中心的三个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的问题展开:第一,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包含书屋面积、图书种类及数量;第二,农家书屋使用情况,包含书屋人员配备、图书借阅制度等;第三,村民对书屋和图书的需求情况,主要调查了村民的借阅情况并结合村民的自身素养了解他们对阅读的需求情况。本文针对福建省农家书屋实际建设和运行情况,对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对当前“农家书屋”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福建省农家书屋的基本状况。福建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开始试点从2007年至2008年全面展开,到2012年6月全省建成的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这也成为了基层文化重新建设的新亮点和极大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转变农民们经营生活方式等。第二部分,对农家书屋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乏专职管理员、购书经费没有保障、藏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福建省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提出福建区域经济特色的独特管理策略。第三部分,对农家书屋计算机化的思考。数字化建设不可避免地成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为数字出版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①。它是一个独立的资源系统,同时,还提供图书材料和信息服务等为村民服务。综上,福建省农家书屋运行近六年来已初具规模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和培养新型农民做出的一定贡献,但书屋的建设并非易事,需政府和社会一如既往的重视,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农家书屋”办成农民的知识宝库,使其在新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