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中发展—对校本培训的新思考

来源 :京津沪渝四城区2009年教育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3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发展的程度,决定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意味着专业地位的巩固和被认可。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受到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制约。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的教育新目标,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教师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铸造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渠道,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形式。几年来,我校在新的课程文化指引下,彰显生命,突出师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取向。加强校本研修,将学校、工作、研究和培训有机结合,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胡总书记的讲话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上海率先实施的二期课改工程提出了“基础型”、“探究型”“研究型”的新课程架构,推动着各区域的课程改革。它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又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教师的大舞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因而必须大力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校从2001年起,开始在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新教师带教工作。最初延用传统新教师带教模式:给每一位新到我校的大学毕业生配备一位师德修养高尚、教学水准优良的老教师进行带教。一般做法是师傅带领徒弟参与一系列校内外研习活动;双方互相听课,徒弟在师傅的讲解、示范、指正下学习教材处理和课堂组织教学。带教一年结束时,徒弟在师傅帮助指导下,教研组内开设一节师徒二人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作为带教成果的汇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师德教育是保证素质教育推进的首要条件和必要保证,这也体现了新形势下教师素质建设的新特点。同样也是素质教育新形势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师德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简单说是一种自我道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道德修养观的教育同传统落后的道德修养观教育的斗争。站在学校领导的角度,我觉得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师德教育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事关整个教
学校的发展必须拥有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因此,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立足校本,营造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从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及专业能力入手,精心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建设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体。要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体,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则是有效途径之一。其关键点是必须选择好学科研修专题,并以此为主线,制定出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和步骤,以过程管理和终端考核等措施为保障,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目标。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面对的具体问
“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是近年来有识之士反复呼吁、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说它沉重,是因为近一百年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公认的、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特质的教育家校长并不多见。
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沙坪坝区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关注骨干教师的成长。近年来,通过校本培训、“导师制”培训、“名师班”培训等方式,沙坪坝区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教师,涌现出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如何发挥这些优秀教师在各自学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群体研修,促进学校教师团队成长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近两年来,在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沙坪坝区结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实
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如火如荼。在课改深层次推进背景下,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关注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校明方向、强意识、确重点、寻策略、建范式,增强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