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效多尺度建模和多物理场分析的Nb3SnCICC载流性能分析

来源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ER磁体系统中各个场线圈均采用管内电缆导体(CICC)结构,其中纵场和中心场CICC结构采用Nb3Sn超导材料。由于超导体从形成到进入运行环境要经历一个冷却过程,且运行在大电流和强磁场的环境下,股线和超导体处于一个复杂的应力系统中。与此同时,由于Nb3Sn载流能力对应变的高度敏感性,超导股线和超导体在不同外载环境下的力学行为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本文建立分阶段考虑模型当前尺度和等效多场耦联效应的数值分析模型去预测股线和CICC导体的载流能力。股线和多级子电缆导体的跨多尺度模型通过Matlab和Ansys APDL语言共同完成,并综合考虑了冷却过程的热结构耦合和电磁力的等效问题,使得对股线和导体的力学行为预测更加准确。以此为基础,根据已有文献中的导体临界电流传输特性与应变、磁场和温度的比例模型对超导股线和超导体的临界电流IC和n值进行预测。本研究基于分段多尺度建模和等效电磁力计算的方法使得各级电缆导体多尺度的结构特征、具体材料比例、不同材料之间力热电磁参数的差异性和电缆所处极端环境特征得以更为准确地再现,为股线和导体基于临界电学性能方面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方法和路径。
其他文献
航空发动机燃烧机理研究、CFD模型修正及理论模拟结果的验证需要对燃烧室流场温度等参数进行精细化测量。采用研制的二维扫描CARS集成系统和TDLAS系统对航空涡轮发动机降压模拟燃烧室流场温度进行了测试,CARS测试实验获得了燃烧室内部两个截面的二维温度场分布图像,TDLAS测试实验获得了燃烧室内部多个位置的路径积分温度及其随时间的演变数据。实验表明燃烧流场激光诊断技术能够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湍流场温
通过表面形貌观察、温度场分析等手段,实验研究了不同气流环境下氟化氘高能激光对45#钢靶的辐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切向气流可明显增强激光对钢靶的烧蚀,空气气流作用下烧蚀效果最为显著;在吹氮气和不吹气条件下钢靶后表面温升差异不大,吹空气时温升明显高于前两者。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不吹气、吹氮气条件下激光辐照45#钢靶温度变化的数值模型,激光辐照过程中靶后表面温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本文研究了以乙酸丁酯为主要成分的滤光溶液在紫外波段的滤光特性,结合OH-LIPF(羟基激光诱导预分离荧光)实验对激发光截止、对荧光信号高透过的要求,探索其提高LIPF信噪比的可能性。实验测量了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滤光池厚度引起的溶液透过率变化,并将其滤光效果与该波段常用的UG-11滤光片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合适浓度和厚度的滤光液,配合作为容器的石英池,可以有效地滤除248nm处激发光的杂散光信号,同
介绍了利用电容储能横向放电结构和工作气体循环系统建立的放电激励重频HF 激光装置,通过对不同频率、不同流速条件下SF6/C2H6 工作介质放电过程及激光能量变化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气体循环对激光器重频能量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气体流量达到脉冲间隔时间内置换3 倍增益区体积气体时,循环流动可以有效消除反应物消耗和产物驰豫作用对重频能量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消除重频放电过程中电弧放电对能量
基于恒定拉力加载装置和300W连续波YAG激光器,在预加拉应力约650MPa~1140MPa、激光平均功率密度约110W/cm2~330W/cm2的条件下,开展了连续激光辐照受拉30CrMnSiA钢试件的破坏效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当预加拉应力增大时,试件的颈缩程度降低;(2)试件的断裂温度和断裂时间均随预加拉应力增加而单调递减;(3)激光功率密度增大时,试件断裂时间单调递减;(4)激光功率
实验测量了铈的γ→α冲击相变和层裂过程的速度剖面,基于平衡相变和非平衡相变假设,结合我们较早提出的损伤演化模型,对实验进行了数值模拟。
利用平面对称碰撞和"原位"测量实验方法,对Z-切石英的弹性响应特性和窗口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切石英在10GPa内为弹性单波响应,可以作为速度剖面测量的光学窗口。对Z-切石英窗口的冲击Hugoniot关系及1550nm波长下的折射率修正关系进行了精密测量和分析。
本文利用离散单元方法分析了铜微米颗粒三维烧结的聚团现象,给出了系统聚团度的度量参数,研究了颗粒尺寸、烧结温度、颗粒间切向粘度和系统初始体积分数对颗粒聚团的影响。发现颗粒尺寸、切向粘度和初始体积分数越小,烧结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颗粒聚团。该研究增加了对烧结过程中的聚团现象和微结构演化的理解、对烧结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提出了超疏水超疏油(合称超疏液)表面的四个普适设计准则,包括气压平衡、悬挂条件、圆弧曲率和悬空条件。利用四种微机电系统工艺,我们设计、加工并优化了高性能超疏液表面所需的T型结构,获得对水和十六烷静态接触角近170°、接触角滞后小于8°的性能稳定的极低润湿。研究发现超疏液表面的动态接触角余弦值随固体占空比增大而线性增大,但无法与现有的三个接触角模型理论值较好吻合,有必要对此新型表面的特殊润湿现象
轮轨滚动接触摩擦问题是轮轨关系研究的重要部分。在雨雪环境下,由于轨面界面流体的影响,列车可获得的牵引力明显降低,引起列车的安全性问题。研究界面流体及表面形貌对轮轨间接触摩擦的影响规律对轮轨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轮轨波形表面水介质接触模型,揭示界面流体及轮轨表面微观形貌对轮轨接触牵引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界面流体能够明显的降低轮轨间的牵引能力,表面微观形貌对轮轨牵引的影响在不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