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语相关论文
本研究以《全唐五代诗》《全唐文》《全唐文补编》《历代辞赋总汇(唐代卷)》与《唐代墓志汇编》及其续编中辑录的盛唐诗文为研究材料......
学位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庞杂,为了便于传播和交际,必须实现语言的规范化,推行民族共同语。回顾历史,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历程,大......
一、アケセント(音调)关于アケセント,金田一春彦先生曾经在《国语学辞典》中有过如下的定义:1.个■の语■,社会的习惯■。2.相对......
中国人是怎么学起英语来的,至今似乎还没有进入到学术研究的领域中来。语言接触本是文化交流的先导,但接触的细情却不是容易弄明......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简称马华文学)自1919年以来,在当地生根、发展,形成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华语虽然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沟通语,但是......
本文认为划分汉语方言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并以一向被视为划分汉语方言最有效的标准——古全浊声母今读类型为例加以说明。由于各......
本文以魏晋诗文为研究材料,对魏晋诗文作品的韵脚字进行整理。运用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对魏晋诗文的空间分布进行描写,归纳出魏晋......
学位
南北朝诗文用韵研究在构建南北朝语音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想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取得新成果,则需以新的研究方法作为突破口。本......
学位
本文对上古楚方言“褐”、“也”、“陵”、“思”等的音、义从历时和共时方面进行了考释.认为上古楚方言在春秋时期已形成一大方......
诚信,是最为古老的德目之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古老命题,何以成为时代焦虑?因其重,也因其......
“乾类词”指语义特征为“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的一类词。汉语史上“乾、燥”势力最大,东汉前,由方言同义词变为通语词,东汉至隋......
与现代汉语情形不同,近代汉语阶段“掇类词”——“端”、“掇”、“搬”之间语义呈胶着状态。“端”最初是一个北方方言词,而“搬......
岑参,盛唐荆襄地区诗人,今存近体诗227首,古体诗175首,共550个韵段.其近体诗用韵分为25部,其用韵基本符合唐代功令①;古体诗用韵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已愈演愈烈。民族舞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叶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叶音”与“作诗叶音”两种叶音法。宋......
谢章铤在《说文闽音通》正、附卷中阐述了对通语、方言间的关系及闽方言的认识。谢氏认为通语的形成是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语的推行......
最近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晓强博士送来了他和定西师专的陈晓春老师、陇西师范的老教师陈晋先生合著的《陇西方言词语研究》(下文......
《孙子兵法·势篇》"以卒待之"中的"卒",既不是历来所训释的"兵卒",也不是俞樾、郭在贻、许威汉等前贤时修所认为的"诈"的误用,而是表......
“通语”现在在语言学界被广泛使用着,语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一般是相对于“方言”来说的,即作为共同语的等义词。“通语”第一......
《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著作,记载了西汉时代不同方域的词汇,一直以来,《方言》对汉语方言学、词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
南北朝时期多族杂居,南北割据,通语与方言相互激荡,母语与外来语交互竞争,是我们观察双言双语的绝佳窗口。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双言双语......
穷尽宋代四川地区诗文用韵材料,得到56例阴入通押。与《中原音韵》比较,其中30例同于元代入派三声的格局,另外26例中有21例与反映......
【正】 《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981)载杨耐思先生《近代汉语-m的转化》一文,认为在十六世纪以前,汉语共同语中的-m韵尾已全部转变......
本文在穷尽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基础上,分析阴入通押和阴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韵例,揭示入声韵尾消变、阴声韵部中韵字的特殊变化等与宋......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
本文在概述我国古代汉语方言研究状况的基础上 ,着重阐明以下两个观点 :(1)西汉杨雄的《方言》以后 ,至明清一千多年间 ,方言的研......
<正> 西汉杨雄的《辖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①,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典,它与《尔雅》、《说文》一起被人们称为......
刘冠才教授在完成《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后,沿流而下,开始考察魏晋南......
周秦之际的政治社会发展,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基本文化形态与文化品格;文字的统一也于此时基本完成,以“雅言”为代表的书面......
【正】 翻译,就着古籍整理说,就是用当代书面语来翻译古代书面语.汉语是用普通话来翻译,各民族语是用各民族当前的通语来翻译.我国......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清代传本苏州弹词的方言助词。苏州弹词发源于苏州,盛行于江浙沪一带,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
汉语史研究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值得反思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时间范围上,未能对汉语整个历史实现全覆盖,具......
《韵会定正》是元末明初江西人孙吾与所著的一部以反映官话音为宗旨的韵书。与宋元语音比较,该韵书反映出元末明初通语韵母的一些......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明清时期1368-1912年),汉语作为东亚通语,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被广泛应用.各国通事、使者、文人交......
汉民族的民族通用语是源远流长的 ,从古代的雅言、通语到官话、普通话 ,长达数千年之久。不仅说明普通话源远流长 ,而且说明汉民族......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18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方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学著作,而且是我国古代方言学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一部“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在方言学史上有着极......
本文对北魏史书、农书、佛经、诏令、诗歌、碑刻等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作了较全面地分析,并与同时期南朝通语中的第一、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