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陆之争相关论文
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学者大多使用“哲学”这一概念来表述中国思想。但从中国文化的表述系统看,实际上是以心、性、道、理、命、仁为......
唐君毅对宋代儒学朱陆之争的解说别具深意,认为两者共出一源、同溯二程,只是在学圣成贤的工夫论上各现峥嵘;其实二贤之论始终相涵......
我们对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误解。事实上,儒家理解的“德育”应指一种“成德之教”,在根本的意义上,它是关于我们如何实现良心自觉的......
朱学的为学工夫倾向于向所有人提供一种全面实现人格发展的方法,而陆学的为学工夫更适用于天赋异禀的人。这两种教法适应于不同资......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
朱陆之争不仅反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而且推动了理学自身的演进,可以作为解读清代前期理学走势的一条主线。朱陆之争在学术和政治......
朱熹、陆九渊二人多次发生学术之争,其学术争辩多通过往来书信互探疑义。但朱、陆往来书信多有佚缺者,似当出自有意之所为。首先,......
"朱陆之争"是南宋以来儒学的中心问题,它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明清学术思想发展之始终。正是由朱陆之争这条线索出发,余英时先生发现......
18世纪末,朱子学在德川幕府最高学府昌平坂学问所中取得独尊地位。但是进入19世纪,阳明学在日本的影响日益增大,并成为幕末维新期......
历史上关于“朱陆之争”的讨论和研究中,大多摆脱不了宗朱宗陆的学派立场,而难于达到学术研究中所要求的客观化,难以对“朱陆之争”做......
【正】朱熹(1130—1200)陆九渊(1139—1192)为同时代的两大学者,泰山北斗,秀出群伦。朱熹所谓“南渡以来,八字着脚,理会着实工夫者,惟某与陆......
陆九渊晚年所作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评述了北宋的熙宁变法以及王安石的学术失误之处。此文高度肯定王安石的人品操守和政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