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相关论文
“后社会史论战时期”即《读书杂志》1933年停刊至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这一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史学界出现了三种相对于社会史......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历来是国民党当权派的喉舌,为党国要人们服务。可是在1947年7月,该报却发生了一起不寻常的事件:该报中一些......
高宗武受蒋介石 之命与日接触 1937年7月10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应蒋介石邀请,离开炮火连天的北平,乘火车南下赴庐......
“国民党改造”是蒋介石为挽救国民党的覆灭,在台湾发起的国民党再造运动,被称作“由上而下的革命”。根据现有的材料,改造国民党的设......
虽然我对汪精卫及汪伪政权并没有研究,但是能够参加这次包括两岸有关权威学者所组成的学术座谈会,仍然是感到十分高兴的。特别是这一......
一序言1927年9月2日晚,日本、菲律宾和中国的青年约五百人在上海大东酒楼举行联欢会。第八届远东运动会正在上海召开,中华全国体育......
于右任(1879—1964),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国民党南京政府成......
高宗武、陶希圣两人秘密离开上海抵达香港,将汪日签订的《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及其附件刊登在《大公报》上,揭开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
高宗武(1905-1994)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本是国民政府的高官,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深谙日本政情、国情,对日本问题的分析有......
他是蒋介石的“文胆”,曾经主持国民党政府文化宣传工作数十年。他曾追随过汪精卫,后来又离开,发生了著名的“高陶事件”。在此之前,他......
陶希圣(1899~1988),名汇曾,字希圣。生于湖北黄冈(今黄州市),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科。 在中国现代史上,陶希圣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90年前的5月4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和他的两个学生——罗家伦、陶希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历史。 他们的子女际遇不同——蔡啐......
日本投降,国府复员,经过国民党各派系力量之折冲较劲,陈公博、周佛海等汪伪政权首要成员下场各异,虽然两人最终都被审判,但细究全......
75岁的杜维善并不善谈,谈话中偶尔流露出的眼神也颇有几分凌厉。每一位知道杜维善身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将他与熟悉的一个形象暗暗做......
陈布雷“以一介书生从政,直接间接影响了二十年的中国政治,但他依旧没有改变书生的本色”。从兴冲冲初晤蒋介石,决心加入国民党,参......
二十年不到,三个激进的热血青年沦落为出卖国家民族的汉奸,这不仅仅是三个人的个人选择,还是一批知识青年的沦丧。 191......
陶希圣,中国现代史中有名的政学双栖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勤于治学,尤其早年著述相当丰富,曾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
考察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话语呈现,是全面深入开展民国知识分子研究的重要维度.论文以陶希圣为例,分析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在国家、......
1.1941年3月3日函rn布雷先生赐鉴:顷得上海接近日本军人之人来函云:近卫用兵南进之意已决,日本国内虽有阻挠者,恐难为力.......
30年前,史学家顾颉刚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台湾,旧友陶希圣不胜伤悲,隔海撰文,追忆当年两人的交谊.其中一个细节十分温暖:1935年前......
<正>1940年1月发生的"高陶事件",即高宗武、陶希圣在中国历史紧要关头幡然醒悟,毅然脱离汪精卫集团,将汪精卫集团与日本政府秘密签......
期刊
上世纪三十年代,思想界有过一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参加这次争论的有胡适、孟森、蒋廷黻、吴景超、钱端升、常燕生、丁文江、......
文人从政,是一出公竟渡河的悲剧,也是一个尴尬的两难处境,其实悲剧的来源有二。“文人”非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之气纠缠不......
青少年时代作为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政学双栖人物———陶希圣,在此期间是如何学习、生活从而为其传......
本文所载人物,其中不少本刊都作过专门介绍,但如此系统地排列,则颇具史料价值。为此,本刊特予连载。陈立夫、朱家骅、陶希圣、王云......
大革命失败后,人们以社会经济史的眼光来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探讨社会的形态及其变迁的新趋向,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迅速兴起。然......
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一代,像我的父亲母亲和叔叔阿姨,如今以年迈,大半故去.我这一代,虽未亲历抗日战争,但小时候还听父老讲过些抗战......
乍看上去,陶希圣不可能是一个讨论中国保守主义的合适人选.陶希圣初登中国的思想舞台,是在“北伐”及其后的两三年(1926-1928年).那......
1943年3目,国民党出版了由陶希圣执笔、以蒋介石名义发表的《申国之命运》一书。该书鼓吹中国的法西斯主义和个人独裁,诬蔑共产党......
陶希圣在中国政治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陶希圣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然而,学界研究陶希圣依据的材料大多是陶氏以“陶希圣”......
由于"恐共"、"低调",陶希圣参与了日、汪"和平运动".然而,当日汪正在筹组"和平政府"的关键时刻,陶却离汪而去.陶希圣"反戈"原因是......
<正> 姚雪垠先生“严肃”而“郑重”地宣称:为了“追随学术界同仁之后,继续做一点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工作”,他抱着“对祖国历史......
沈宁,名流之后,其伯父乃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其外祖父则是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陶希圣。这样的家庭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
《隔代的声音——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是范泓继《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和《与李敖打官司》之后的第三部文史著作。在笔者看来......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本文从武汉近代学者陶希圣挟笔从政的角度,观照抗战时局危亡时期,一代学......
本文作者沈宁是陶希圣的外孙。陶希圣曾是汪精卫亲信。1939年任汪伪政府宣传部长,后与高宗武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逃赴香港。19......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身于浙江海宁县的名门望族。1942年夏,查良镛高中毕业。这年冬天,查良镛离开浙江,奔赴重庆,以求继续深造,圆一个大学梦......
30年前,史学家顾颉刚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台湾,旧友陶希圣不胜伤悲,隔海撰文,追忆当年两人的交谊。其中一个细节十分温暖:1935年......
吕振羽从研究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转向历史研究、参与社会史论战的过程战促使吕振羽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他在社会史论战中抓住论战......
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个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门刊物,《食货》在3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其内容涵盖了从......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学术界曾就中国阶级社会性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进步的史学家如郭沫若、吕振羽等以马克思主义为批判的武器,......
将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中考察,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元素。社会......
陶希圣对中国家族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家族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没落的发展轨迹做了把握与具体的分析。在家族研究中,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