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相关论文
本文着重从题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讨论白朴散曲的“本色”,白朴用个人独特的笔调将雅俗融合进曲中,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
马嵬事变,贵妃之死,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对此,历朝历代众说纷纭,《梧桐雨》与《长生殿》皆为书写其故事之本,两剧分别刻画了性格......
内容摘要: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曾是后世众多文人才士进行文学创作的主题,其中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金元之交......
<正>白朴一生活了八十多岁,再加上才华横溢,誉满海内,又喜登山涉水,漫游广远,可以说交游广阔,宾朋满天下。惜年代久远,作品散失,已......
下午坐长途汽车回家,由于劳累,一路上都提不起精神。约五六点时,我不经意地望了一下车窗外,眼前猛地一亮,目光刹时被一样东西紧紧吸引住......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 六 出 雪呈六角形状,便称......
《长生殿》传奇的高潮,无疑是全剧的第二十五出《埋玉》,《埋玉》这出戏是表现经“七夕盟誓”之后缔成了“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
拉嫡娜是保加利亚人,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中国专业博士。她的翻译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现代与当代文学,包括白朴、洪昇、蒲松龄、冯......
作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墙头马上》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喜则喜矣,这个故事源于香山居士的一首《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
本文以元代文学家白朴的生平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以文体研究为中心,辅之以与作品有关的实证研究,从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白朴的生平......
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长成后,家世沦落,郁郁寡欢,无意进仕,几次拒绝了官员的荐举,漂泊大江南......
本论文试图比较两部艺术成就很高的悲剧著作: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与白朴的《梧桐雨》。第一章追查李尔、李隆基二人以及其故事的史......
金元时期,随着新兴文体散曲的崛起以及杂剧、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异军突起,词这种传统文体也受到冲击,出现了曲化、传奇化的倾向。这种现......
什么是感动?当代作家毕淑敏曾这样直白朴实地解释道:“感动,就是感情动起来。”原来,感动就是一种心态,一份热情,一种回归。它其实......
元曲作家白朴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天净......
摘要: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改编于唐代白居易的诗作《井底引银瓶》,但是两部作品存在着较大差异,都有各自的时代烙印。白朴将白......
本文对 2 0世纪金元词研究的百年历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认为二三十年代与 70年代以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两个......
白朴的《墙头马上》被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但内容却不仅限于叙述爱情.剧中的人物,上从李千金这类官宦子女,下到普通仆人院公、......
自金代末年到元代,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是元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大多活动于北方大都一带,人数最多,......
白朴是金元易代之际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入杂剧创作的先驱者之一.白朴创作的杂剧被后人传为佳颂,尤其是《梧桐雨》《墙头马上》......
本文运用独一无二性和权宜性这一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元代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中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无奈矛盾......
论白朴《东墙记》对《王西厢》的影响李玉莲,王岳红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杂剧16种。流传至今者尚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
<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故事为中心的历史悲剧。对这部......
【正】 白朴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卓越的戏剧作家。他的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写的......
古代文体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具有多重价值效益。白朴改编唐诗《井底引银瓶》为元杂剧《墙头马上》,体现了文体转换过程中......
白朴《天籁集》是其遗民心态的集中体现。对新朝荐举的拒绝,确立了他江湖身份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认同,并不断强化;怀古诸作表现出深......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说的是治学和为文之道,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如今有位学者,甘坐三十二年冷板凳,一门心思研究白......
霓裳羽衣,渔阳鼙鼓,马嵬坡下,玉颜空死。这桩一千年前的天宝遗事,从白朴的《梧桐雨》到洪昇的《长生殿》,急管繁弦九转回环从未断......
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又......
白贲、白朴这两支曲子,写的都是一位“不识字”的渔夫,各人虽有各人的写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有某些共同之处,这大约就是异曲同工吧。......
期刊
白朴出身书香门第,父白华与弟白恪皆求进于仕途。白朴却醉心于元曲创作,甘愿逍遥江湖。白华有《示恒》诗三首,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可以看......
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是由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演变而来的。由一首篇幅简短的诗歌到一部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的杂剧作品......
金亡之时,白华投宋降蒙的行为源于汉族文人在金代地位不高,不受朝廷重视。白朴不仕蒙元主要在于他对金亡的哀痛。白华的诗作叙述了......
【正】 王文才在《白朴戏曲集校注·前言》中认为,“《东墙记》大约是白朴早年在真定的作品,可能是与史樟的南戏《董秀英花月......
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著名杂剧作家终身未仕,拒绝当官的心无比坚定创作,才是宣泄内心情感的正确方式放浪形骸的啃老族,却始终关注......
白朴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同时他又长于填词,有《天籁集》传世。可以说一身兼擅雅俗两类文体。本文用比较的方法......
白朴(1226——1306以后),一生有两次进入仕途的机会,均放弃,拒不出仕。白朴向往山林之乐,追求生活之“逸”;但又不得不屈从于生存之“适”......
"华夷观"在不同民族冲突或者融合中产生,蒙元时代激烈的"夷夏之辨"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相关历史杂剧创作中。《汉宫秋》《梧桐雨》二......
"梧桐"作为常见的植物意象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仅具有久远的自然生命属性,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丰富的文学审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