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相关论文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刘师培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其对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编撰方法的精湛,成为文学史教学和研究方面......
教了几轮《兰亭集序》了,文本曲折而隐晦的情感,一直缠绕自己的灵魂,从迷茫到清晰,再至熟稔地解构,一段赏鉴的历程有着别样的风味。 ......
汉魏六朝时期,“著”是最常见的通用穿戴动词,同时“戴”和“穿”也在口语中使用。唐代以后,“著”的“穿戴”义逐渐被“戴”和“......
中華標點本廿四史是文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但其中標點間有未妥者,如《晉書》中“好屬文論,雖綺麗不足,而言成規鑒”和《後漢書》......
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 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化史尤其是艺术史的意义与影响可谓极巨。我所喜爱的废名先生曾言:“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我......
代表了六朝文學的兩大文集——《文選》舆《玉臺新詠》,恰成對照.《文選》收録了更令人思考人生的作品,《玉臺新詠》收録了更艶美......
六朝文的骈化是在士族门阀崇文的风气下进行的,它独特的形式要求作者和读者都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世代以文化积累相传的士族子......
予居金陵,喜其地文采风流,山水城林,怡情悦性,涵灵养德。师友云集,春风如坐。倏忽近三十载矣,乐甚!予初以画事为学,后乃治史为业。......
在清代骈文复兴的历程中,持续性地激扬回旋着一股六朝风,牵动文坛风尚的进路。如何为"六朝"涤去"金粉气",洗刷所谓"齐梁小儿语"的......
谈论“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常见的思路,莫过于论证要不要接纳、能不能转化。此类“高屋建瓴”的议论见多了,不如换......
<正>本文綜述與分析2000年以來在歐美出版的、用英語發表的陶淵明研究專著或論文,並在此基礎上抛磚引玉分析未來陶淵明研究的新方......
<正>在质文递变的发展中,六朝文章盛行骈体,乃是由质而文的一个极端现象。但物盛而衰,末流多弊,历来谈“六朝文”者,非议不少。所谓“八......
从废名将梁遇春视为“六朝之才”的评价引起 ,探讨了梁遇春文学接受背景中传统文学的内应作用 ,并从梁遇春的小品文观及其散文特色......
在中国诗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活法"说,不是南北宋之交的吕本中(1084—1145)首创,而是北宋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的后期西昆体诗人胡......
挽歌是中国古代常用的哀祭文体之一,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各种挽歌形态,到了汉代逐渐形成风气和规范,并被官方定为“送终之礼”。自东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新诗的发展道路上,废名关于新诗的立论可谓是独树一帜。在近年来的废名热中,一些学者对其诗论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