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分寸与模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实在的,《去安村》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从情节的大框架来说,这就是一个有关“寻找——失落”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女人带着一个不虔诚也不相信的女人去见证自己心中的圣地与精神家园——安村,最后的结果却是虔诚者大失所望,和那个不虔诚者一块逃离了安村。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去魅的时代、调侃的时代、消解的时代——打倒并嘲笑一个精神家园的存在,如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创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消解和调侃的大行其道,自然就会出现一批理想的执着捍卫者和追寻者。他们承认:这世界,确实很难寻到一个干净而宁静的地方——但是这种情形却与其说是应被嘲笑的喜剧,毋宁说是应被尊重的悲剧——就好像唐·吉诃德,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悲剧英雄。相应的,像“去安村”这样一个有关“寻找——失落”的故事,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
  应该说,不论是哪种写作方式,其实都有点概念先行的味道。我们已经批判了许多年的概念先行,而且据说导致这种现象的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也已经大大减弱,但实际上,我们的小说却仍然充满了各种从不同地方搜罗来的概念和模式。
  故事梗概总是有限的,但故事是无限的。《去安村》的好处就在于它在一个相似的故事梗概中写出了不同的味道和感觉。
  首先,它没有将“去安村”的行为调侃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聊的刻意做作。尽管小说的结尾,魏真跑了,可以说是落荒而逃,但是一路上她对安村的渴望却是如此真诚,她“有许多话要说”,她一遍遍地追问女伴小玫,没有去过安村“是不是一个缺憾”,她坚持要在难走的路上步行走到自己的老宅,待到到达目的地,又激动自得地炫耀着、展示着——所有这些都很真诚。我们可以想见魏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一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到了某种压抑,她想逃离。她当然有自己的弱点,但这弱点其实普遍存在——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对于生活就没有一点怠惰呢?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魏真最后的逃离,就实在不能说是一幕喜剧了——她怀着多大的希望,但是一个突然的细节让她醒悟到自己的所谓精神圣地其实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两样,就如同一根针,戳破了自己一直在吹的气球——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些悲哀、有一些伤感的。
  但同时,小说也没有将魏真变成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悲剧英雄。魏真身上又的确存在一些喜剧色彩。她敏感、脆弱、有点大惊小怪,情绪跳跃起伏,而且也自知缺乏一种内在的沉着和毅力。她更多地是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是真正的现实中,所以她的寻找,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自然最后也就败下阵来。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魏真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定要学开车,在大家都抢着做一件事的时候,一个作家应该有勇气掉过头去。
  “卢小玫说,你把开车看得太重了,它在生活中不过是一只碗、一双筷子,我们没必要对碗和筷子掉过头去。”
  卢小玫显然是这次寻找过程中不情愿的参加者。她很现实,她不需要一个圣化的精神家园支撑自己,因此她对魏真的这次“还乡”打心眼里抗拒,只不过出于友谊陪上一程而已。但是小说却没有将她浅薄化为一个物质女郎,更没有将她简单化为一个理想的解构者。她其实非常勤奋,有自己的坚持,过得非常充实。上面那段对话更说明了她对待理想,对待现实,所持的其实是一种超越的态度——超越这些纷争,方能创造自己的天地与自由。
  正是在以上这些“没有这样”也“没有那样”中,小说把握了一种分寸,没有过度的重彩,没有刻意的浓墨,而形成了一种模糊:你无法为“去安村”这件事明确地定性,也无法断言它的意义或是无意义。这次寻觅并不崇高,但也绝不可笑,有点悲哀,但绝对谈不上悲剧。也许这件事给了魏真新的打击,但也许这件事让魏真实现了成长。谁知道呢?
  正是这样的分寸与模糊,让这篇小说于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梗概下说出了一个别有意味的故事。分寸与模糊,实在不是文学批评中时髦的字眼。但是一篇好小说,正是在这里起步。没有这两点,就写不出生活的滋味。这就好像一个大厨——做得菜绝不是一味的或辣或甜,而必然是麻而后辣,辣而后鲜,鲜而后甜——因为他懂得放佐料的分寸,他懂得显现菜本身的滋味。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
其他文献
从事初三快速作文教学的教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学生初一初二时作文写得情真意切,生活味很浓,上了初三作文不见进步,作文立意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对作文立意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上新台阶的缘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谈谈我在作文立意创新上的一点看法:    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以小见大    初一初二时,学生刚由童年时代向少年时代过渡,感性认知较强,所写作文内容形象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批阅了无数的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但多数都平淡无物,要么就千篇一律。如写“母爱”,学生是千人一腔:月黑风高之夜,大雨瓢泼(或漫天飞雪),瘦弱的母亲背着突发高烧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跑往医院挂诊,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啊……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个性的文章,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灵魂来自于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即文章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在教学中,我不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事实轻想象的现象。学生狭窄的思路、拘谨的思维以及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烦作文,使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依托图像想象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
时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话偏离或脱离文本,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披文悟情、因文析理的意识和策略无疑是主要的因素。把握语言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阅读的一切效用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因声求气感文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古诗文对话时更是不可或缺。文本的节拍和韵律,文本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项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只有学生自评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  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可分别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征求同学进行评价或者组评、征求教师评价,有时加上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因素。然后将这些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过流泪的经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她伴着屈原的爱国赤诚;七夕之节,她又如期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已经向我们悄然走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向学生传承知识、启迪智能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全面冲击着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使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了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而首当其冲的是对教师角色的冲击和影响。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十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民主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情感、民主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和教学民主,难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具有育人性,情感便是育人的主要工具,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育人活动的本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