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学方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过流泪的经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她伴着屈原的爱国赤诚;七夕之节,她又如期而至,断魂的织女在裂心的思念里“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黄昏时分,她在诉说着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哀思,“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大漠边塞中,范仲淹远望家乡,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里望北雁南飞,老泪纵横……
  她一直流着,从古代一直流到现在……流在艾青对祖国深情的诉说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流在台湾人民对母亲的思念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也流在奥运健儿激动的笑脸里,洒在金灿灿的奖杯里……
  有时眼泪氤氲着多情女哭哭啼啼的脂粉味,而有时眼泪却充满着铁血男儿泪洒长城不后悔的浩然之气。对于泪珠,你是否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思考,是不是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泪珠的佳作,即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领会情感,营造教学氛围。)
  
  二、梳理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眼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2、结构图解
  开篇点题:(1)——(4)段(过去)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过去)
  ——谈老泪纵横的意义
  中篇拓题:(5)——(9)段
  欲老泪横流而不得的悲哀,母泪中的挚爱(现在)
  ——谈泪水的价值。
  末篇扣题:(10)——(13)段
  做人的崇高境界是要有“三心” (人生旅途)
  ——谈泪珠即珍珠。
  3、文章主旨
  生命因痛苦而丰富深刻,痛苦使人生升华。
  一个人的泪水代表着的绝不仅仅是委屈,也绝不仅仅是激动,而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表现个体对忧患意识和苦痛价值的体味,表现每个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探询。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文眼,把握主旨,理清情感脉络。)
  (二)、情感引导
  1、哲理引导,初解泪珠
  A、讲述“蚌与大海”的对话:
  蚌问大海:什么很短?什么很长?
  大海回答:活的时间很短,死的时间很长。
  蚌:既然一生短暂,为什么注定要我受尽沙粒的折磨?
  大海:那不是折磨,而是磨砺。假若没有磨砺,怎么会有璀璨的夜空呢?
  蚌彻悟,与折磨告别。她把眼泪磨砺成珍珠,成为夜空中最美丽的恒星。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生命在于奋斗的意义,这一粒珍珠是牡砺为了生存而落下的艰辛之泪、奋斗之泪。)
  B、讲述一位著名演说家的演讲:
  演说家没讲几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100元的钞票,面对会场里几百个听众,他问:“谁要这100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100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下,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感悟,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了。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生命的价值不依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2、亲情引导,深解泪珠
  提问:请学生回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明确:母亲最终带领失去父亲的两个儿子三人战胜了困难,团结、不屈、向上、奋斗是这个弱小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关键因素。
  幻灯展示作者琦君的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从没一句怨毒的言辞出诸她的双唇,从没一天,她卸下照顾家人的沉重担子。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流离颠沛、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悄无一语地离开了人间。
  明确:她始终无怨无艾,因为她心中有一粒珍珠。正如牡砺,把光泽的珍珠贡献人间,自己却牺牲了生命。
  讨论: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母爱的、能够触动你的心灵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父亲母亲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有疑问的语句,大家一起研讨。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质疑、品味鉴赏,培养学生的质疑、鉴赏能力;通过理解并评价作者表达的“泪珠与珍珠”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部分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要预设过多,尽量在课堂上生成。)
  3、名人引导,真解泪珠,升华泪珠
  生读,师范读,生自由读。饱含深情朗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预设:幻灯片显示名家语录:
  路遥《平凡的世界》: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狄更斯:眼睛里含满了眼泪,脸上却充满了爱情。
  契诃夫:眼泪是悲哀的无声言辞。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朗读训练,深入体会文本,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名家语录,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迁移
  请以“泪珠”为话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精彩的话。
  
  谢学宁,男,教师,现居湖南株洲。
其他文献
每年深秋,西风飒飒,百花凋零,草衰烟寒,露凝霜重,惟有菊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不求他日登高堂,只愿今秋散尽香”。它的天然澄淡,风韵神智,让人觉得菊是秋之物化,秋之精华。因此,每年秋节既至,秋菊怒放,有心之人,爱花之士,便纷至沓来,对它傍加欣赏,如醉如痴,像宋代诗人林和靖爱梅那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有幸识得陶五柳,惹得诗人说到今”。宋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同辈行稍进达,益久不升,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宁幕府。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
从事初三快速作文教学的教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学生初一初二时作文写得情真意切,生活味很浓,上了初三作文不见进步,作文立意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对作文立意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上新台阶的缘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谈谈我在作文立意创新上的一点看法:    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以小见大    初一初二时,学生刚由童年时代向少年时代过渡,感性认知较强,所写作文内容形象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批阅了无数的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但多数都平淡无物,要么就千篇一律。如写“母爱”,学生是千人一腔:月黑风高之夜,大雨瓢泼(或漫天飞雪),瘦弱的母亲背着突发高烧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跑往医院挂诊,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啊……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个性的文章,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灵魂来自于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即文章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在教学中,我不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事实轻想象的现象。学生狭窄的思路、拘谨的思维以及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烦作文,使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依托图像想象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
时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话偏离或脱离文本,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披文悟情、因文析理的意识和策略无疑是主要的因素。把握语言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阅读的一切效用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因声求气感文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古诗文对话时更是不可或缺。文本的节拍和韵律,文本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项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只有学生自评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  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可分别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征求同学进行评价或者组评、征求教师评价,有时加上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因素。然后将这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