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话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话偏离或脱离文本,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披文悟情、因文析理的意识和策略无疑是主要的因素。把握语言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阅读的一切效用得以实现的基础。
  
  一.因声求气感文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古诗文对话时更是不可或缺。文本的节拍和韵律,文本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只有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对话者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充分体味。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七组叠字,大多属于开口度极小的齿音,无需过多琢磨,单凭朗读就能感觉到轻细凄清的孤独感。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一个行将赴死之人留给妻子的绝笔书,字字滴血,句句带泪,具有强烈的情感震撼性。教学时不必过多分析,只需设置阅读情境:“假如你是林觉民的孩子,多年后读到爸爸这封遗书……”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来与作者和文本对话,学生朗读这样的文字,即使不是声泪俱下,也足以荡其气回其肠,自然体味了“情感真挚语言真切”的特点。
  朗读能够快捷地唤起形象感,因为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形象,它通过绘声绘色、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调语气的传达,让感知立体化,使得文本中的情味插上了翅膀,从字词起飞,飞进读者的心中。
  
  二.品词析句赏情味
  
  作家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思,欣赏者只有咬文嚼字,方能突破语言的外壳,吸吮到情思的果汁。
  进入教材的文本,多为各个时代的经典篇章,字词的选用颇具匠心。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大师巧用,往往创造出余味无穷的效果,使得全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用得十分精妙,极富表现力,“到”“过”“入”“满”等字无法企及。“绿”字从春风吹过后的奇妙效果入手,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绿”字不仅绘出了春风的精神,还昭示了诗人奉诏回京再获起用的愉悦心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希望早日离开政治旋涡,归隐山林的心愿。
  恰当的修辞手法,犹如给语言镶上了花边儿,情采飞扬。人的愁本来是无形无踪的,但李煜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我们看到了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句式是我们与文本对话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的表达内容若选用不同的句式,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了取得传情达意的理想效果,作者在遣词造句时非常注意安排合适的语序,选择恰当的句式,或常式或变式、或长句或短句、或整句或散句。
  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鲁迅采用了变式句,将修饰语“空的”置于中心语“破碗”之后,强调破碗里没有半点食物,祥林嫂正在遭受饥饿;将修饰语“下端开了裂”置于中心语“竹竿”之后,强调这根竹竿除因太长不合适外,还是破的。这样祥林嫂一贫如洗的悲惨境况,就凸现在读者面前了。
  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也是很有趣味的。《荷花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女人对男人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可引导学生讨论,“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能否改成逗号。经过朗读品味,学生发现这里的标点符号是不能改动的。句号表示较长停顿,暗含着对水生的理解和支持,表现了女人温柔而又刚毅的性格。但是把句号改为逗号,整句话就变成责问和埋怨。一个标点符号的差异,使得人物形象有天渊之别。
  
  三.熟读精思悟文化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优秀的文本中大都蕴藏着时代和历史的文化气息,富有浓郁的文化韵味。与文本对话时应充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中潜藏的文化意味。
  一个意象、一个语言符号,长期在一国家或地区使用,就会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韵,这时候它就成了一个语码。一看到这个语码,一连串的联想会自然出现。在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可以引导学生互文对照阅读王安石的《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诗词,聆听《梅花三弄》等歌曲,建构起一个梅花的文化图谱。
  作家的精神气质、审美情趣、处境心态等差异,必然造成文本风格上的不同。《荷塘月色》笔触精细,语言绚丽,与其要塑造一个如诗似画、情趣盎然的荷塘分不开。《边城》中朴素、饱满的语言,与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相和谐。
  儒道佛三种思想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影响最为深远,已深深浸润进中华文化经典之中。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该细心体味,从而推动文本对话走向更高远的境界。如诗人王维由于受禅宗影响,诗作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情境。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鸟鸣涧》《辛夷坞》两诗,“读之身世两望,万念皆寂”。杜甫在《登高》《兵车行》《阁夜》等系列诗作中,传达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展示出那种飘逸超脱的道家情怀。
  
  李得升,教师,现居广东清远。
其他文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笔者认为,备课的转换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换。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制定全面的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及研究精神。电影教学无疑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契机。既然电影对语文学习有莫大裨益,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每年深秋,西风飒飒,百花凋零,草衰烟寒,露凝霜重,惟有菊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不求他日登高堂,只愿今秋散尽香”。它的天然澄淡,风韵神智,让人觉得菊是秋之物化,秋之精华。因此,每年秋节既至,秋菊怒放,有心之人,爱花之士,便纷至沓来,对它傍加欣赏,如醉如痴,像宋代诗人林和靖爱梅那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有幸识得陶五柳,惹得诗人说到今”。宋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同辈行稍进达,益久不升,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宁幕府。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
从事初三快速作文教学的教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学生初一初二时作文写得情真意切,生活味很浓,上了初三作文不见进步,作文立意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对作文立意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上新台阶的缘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谈谈我在作文立意创新上的一点看法:    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以小见大    初一初二时,学生刚由童年时代向少年时代过渡,感性认知较强,所写作文内容形象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批阅了无数的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但多数都平淡无物,要么就千篇一律。如写“母爱”,学生是千人一腔:月黑风高之夜,大雨瓢泼(或漫天飞雪),瘦弱的母亲背着突发高烧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跑往医院挂诊,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啊……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个性的文章,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灵魂来自于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即文章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在教学中,我不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事实轻想象的现象。学生狭窄的思路、拘谨的思维以及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烦作文,使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依托图像想象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