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材中一道光学题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a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教材中一道光学题进行思考,探索编者的设计目的,分析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更易学生理解接受的解题方法,以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凸透镜;焦距;折光能力
  作者简介:杨戈(1978-),男,广东廉江人,大学本科,中学物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教材教法研究.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一位同学利用类似图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屛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他想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教师用书中参考答案是:光屏向左移动.由于题中没有图,准确地说应该是“光屏应向透镜方向移动”.这的确是一道真正考查学生能力的好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突出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因此在各地中考中频繁出现.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分析的:由“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当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雖然物距不变,但由于透镜乙焦距比透镜甲焦距小,也就是发光体相对焦点更远了,即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物远像距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比原来变小了,像距应变小,因此光屏应靠近透镜移动.按这样分析后学生感到很茫然: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就是物距不变吗?怎么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对于这一点,学生只停留在多个物体相对同一个透镜来比较物距.而同一物体相对两个不同的透镜距离就要看相对焦点的距离或相对焦距的倍数了.
  课后笔者反思:这样的分析可能还是很多学生没办法接受,特别是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思路转弯不过来.有没有更好的分析方法?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式有: 1/u 1/v=1/f,由于焦距f甲>f乙,物距u不变,由公式分析可知像距v甲>v乙,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式在高中物理选修3-4才学习,初中不作要求,这对初中生来说也是不可行的.
  在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通过作图方法分析凸透镜成像的特征,保持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分别作出焦距为20cm和焦距为10cm的成像过程图,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焦距更短的透镜乙成像更小,像距更小,因此光屏应靠近透镜移动.这种作图方法直观性很强,但要求作图准确性很高,偶然误差较大,会大大降低解题的准确性,同时这样解题耗时也较长.
  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想到本章第一节最后一句指出:“凸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而且该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小题又通过练习总结了“凸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其焦距越短”,从而呼应课本中的结论.透镜乙的焦距小于透镜甲的焦距,也就是透镜乙的折光能力比透镜甲更强,成像在更前方,因此光屏应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接收清晰的像.若运用这一结论分析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为第四节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许这正是编者在第三节编写这道题的目的所在.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目的是寻找一种更易学生理解掌握的方法,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出,以便在日后教学中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坚持就是胜利”,每当我看到家门前的那盆兰花时,我的心中就漾起一丝激动,是它教会了我坚持.rn一年前,我在家门前的空花盆里种了一些兰花的种子,听邻居说,这种兰花很难养活,
摘要:教材内容的编排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中的光学部分为例,从教材目录和内容的设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深挖两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键词:教材;光学部分;编排;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高岱亮(1991-),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学位,中教二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中学教学的基本文件也由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随
滑动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可使用公式Q=fx来计算,考虑到滑动摩擦力做功具有耗散性,所以公式中的x被认为是物体相对接触物走过的路程,这种说法虽然为解答一些问题提供了方便,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效益的问题,或者说,是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首先是质量的问题。评价教育质量要看学生成长的状况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或达成度。显然,高质量不仅仅体现为几个学科考试的高分数。效率从属于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效率。质量和效率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人們对PISA测试2015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四省
期刊
摘要:初高中物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跨度大,学生较难适应而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又弱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障碍.本文就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尝试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维弱化;课堂提问;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王乃东(1973-),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  经常听到不少高中物理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动脑也不
在学习进阶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路径,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既符合学习进展图中对不同学生能力水平要求,又能实现学生思维上的进阶,让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复杂或坡度较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和技能.一堂课是否成功,能否突破教学难点是关键中的关键.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降低坡度,循序攻难”、“ 转换角度,迂回解难”、“ 提升高度,战略克难”、“ 拓展维度,合力破难”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  作者简介:王增武(1974-),男,浙江江山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
该文章针对三道题的错误解法,分别运用简单积分法、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法和等效电源法等进行详细的推导分析,以使同学们理解相关概念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犯类似错误,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题占70分(包括完型填空)。它是全面检测学生接受书面信息和反馈能力的重要标尺。阅读理解的成败,决定了整个英语考试的成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研究,并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 问题 办法    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阅读能力的教学提出了较高
本文讨论理想二极管对变压器输入功率的影响.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ideal diodes on transformer input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