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效益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效益的问题,或者说,是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首先是质量的问题。评价教育质量要看学生成长的状况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或达成度。显然,高质量不仅仅体现为几个学科考试的高分数。效率从属于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效率。质量和效率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人們对PISA测试2015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抽样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总体不错,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国家中位列第十,但我们的学生每周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是57小时;新加坡的学生成绩最优,但每周投入学习的时间比我们要少大约6小时;与我们学生成绩相当的有十几个国家,其学生每周平均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是44小时左右;周学习时间最少的是芬兰学生,大约36小时,比我们少20多个小时,成绩却高于我们。这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与成绩相当的国家的学生相比,几乎每天都要多付出一到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有得必有失。我们失去了什么?是学生的健康,是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是他们应当获得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还不能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我们的高成绩是以高时间成本为代价的,我们的教育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显然,基础教育同我国经济领域一样,要解决“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
  但以上我们仅仅是分析了“显性的低效”,还没有谈到“隐性的低效”。如果我们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用于教育,我们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学生没有养成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素养,那么,低效问题的严重性就更应引起我们重视。
  造成教与学低效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学习内容的“过度解构”。
  知识来源于人类对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人类出于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法认识和描述世界的需要,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产生了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但世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和密切的联系。当我们理解和解决生活中一个真实的问题时,常常不会限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而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个学科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今天学校的课程体系,首先是将知识整体进行“纵向分割”,分成各个学科,然后再“横向分割”,将学科内的知识分成知识点。完整的知识体系被解构成一个个碎片,一个个孤立的点。教师在教学中逐个讲解知识点,让学生逐个掌握知识点。学习这样的碎片化知识或孤立的知识点,应付现在的标准化考试,最容易见效的方法不是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而是机械地记忆。这样的解构便于教学的“标准化操作”,便于落实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便于针对考试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得分,但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知识解构是标准化教育的极致。
  有些学校开设了科学课,这是很好的尝试。但我发现,不少科学课是几个老师同时上,涉及物理内容就由物理老师讲,涉及化学知识就由化学老师说,涉及生物问题就由生物老师解答。在一些国家,科学课都是由一位老师来上,而不是多位,目的是把几个学科的知识“在一个脑袋里进行整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不同学科方法的融会贯通。我想这是设置科学课的关键,是科学课存在的价值。打个比方来说,科学课像是“牛肉炖土豆”,“炖”就是要使各种食材和调料的味道充分渗透和混合,而不是仅仅把它们摆放在一个容器里。几个学科老师轮流讲,说明我们还没有“炖”,那些知识和方法还仅是“半成品”,这道菜还没有做熟。我感到,能够做这样的“菜”—胜任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我国可能不会太多,因为教师从未受过这样的教育,不论是他们在上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在职后的培训进修中。
  近年来中小学广泛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或任务驱动式学习,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识“过度解构”产生的问题。但这样的教学能否提高教育的效益,目前人们看法不一。我对此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乐观是因为我根据多年的实践和观察,发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主动、更愿意与人合作,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包含的教育因素更丰富,更符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这些都是提高教与学效率的关键因素。“谨慎”的原因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能够用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么?我们是仅仅改变学习方式,还是要进一步改变考试评价方式呢?这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权衡。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控制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知识综合性较强,而且能够广泛联系实际,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历来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磁偏转试题的类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
摘要: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阶段,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物理更多的是学会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明白其中的规律.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认清物理学科的本质,在此阶段老师要利用課上的互动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浅析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旨在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物理的本质,为日后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
摘 要: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目的明确,对所学新知识掌握快,运用熟练,学习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激发 学习动力 强化 分解 检验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
摘要:本文解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与中考相关的所有问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这一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实验之一,也是难点实验之一,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对某个问题总不清晰或存在某些误区,下面就本实验的核心问题进行解读,以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关键词:探究;杠杆平衡;实验  作者简介:张秀娟,女,安徽省庐江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高三复习迎考阶段,在茫茫的题海战术中,精选习题,精心改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习题改编的类型:分解型、结合型、深挖型,通过高考试题分析和改编意图说明进行分析,希望能借此
我国推行新课改十余年来,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改革风起云涌,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那么,在推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怎样做才能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并取得实效呢?近年来,面对新课改的种种挑战,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以下简称“增城中学”)积极探索“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就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思考。一、教学模式选择要兼顾学校传统及现实需要  新课改推
期刊
“坚持就是胜利”,每当我看到家门前的那盆兰花时,我的心中就漾起一丝激动,是它教会了我坚持.rn一年前,我在家门前的空花盆里种了一些兰花的种子,听邻居说,这种兰花很难养活,
摘要:教材内容的编排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和沪科版教材中的光学部分为例,从教材目录和内容的设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深挖两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键词:教材;光学部分;编排;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高岱亮(1991-),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学位,中教二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中学教学的基本文件也由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随
滑动摩擦力做功产生的热量,可使用公式Q=fx来计算,考虑到滑动摩擦力做功具有耗散性,所以公式中的x被认为是物体相对接触物走过的路程,这种说法虽然为解答一些问题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