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建筑创作中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本文结合部分作品实例,初探安藤忠雄在面对“建筑与自然”这一建筑创作中的基础命题所表现的深刻思考。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展现了建筑师独特的设计创作和贯穿其中的“物我同在”的自然情节,从而完成对安藤忠雄作品的赏析与解读。
关键词:安藤忠雄;顺其自然;再现自然;复归自然
一、安藤忠雄简介
安藤忠雄(1941~,图1),出生于日本大阪兵库县,日本建筑设师,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学教育,他被称为“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安藤忠雄儿时家境贫困,他的童年时光在木工坊度过,少时的他动手能力十分强。高中毕业后,安藤参加了Semimode Seminar,自学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1958年至1962年期间,他在国内外游学考察,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了自己的建筑研究所,从此开启了他的独立建筑设计创作生涯。1975年他完成了一个震惊日本建筑界的作品——住吉的长屋,该作品荣获1979年日本建筑学会赏,由此开始,安藤忠雄声名鹊起,世人开始熟悉他的作品并开始认同他的设计风格。1995年获得第十七届普利策克奖。他的声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后来一系列的作品,安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的设计作品类型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在关西周边地区,开始了商业区域、教堂、少量住宅等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21世纪之后,美国普立兹美术馆、意大利亚曼尼剧场等一系列项目让安藤的事业迎来又一次高峰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他天赋异禀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安藤忠雄的设计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愈加成熟,在当下略显冷漠的城市中,安藤忠雄更加注重处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建筑场所,担负起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二、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物我同在的自然情结分析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国土呈狭长形延伸。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莫测的气象变化使日本在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同时,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于是,长期生活在这种的环境下的日本人,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敬畏与爱慕,这种质朴的情感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传统自然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融合。即我们所熟知的“自然情结”。安藤忠雄在沿袭了同一的自然情结的同时,在建筑创作中运用新的形式和方法使自然重现,表达出他对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独到理解:“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这种观念始终被他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用建筑去提炼自然,表现自然,让人在纯粹的自然本身中,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变换只需依靠光影的摇曳和风雨的幻变。
(一)顺其自然:基于环境叙事
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观念之中,当需要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人们一般会首先选择直接利用现有自然资源,随后才是加以适当的改造,所以,基于环境叙事的这一设计原则,被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熏陶的日本建筑师们广泛的运用于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安藤有大量的作品都位于本身个性突出的外部环境中,而安藤能通过充分发掘自然环境本身的特质,寻找到建筑在环境中的最优表现形式。例如六甲山集合住宅(图2)。
住宅基地位于神户六甲山山脚下一个60°朝南的斜坡上,由于六甲山是岩石山,山体易松动滑坡,建造难度很大,安藤忠雄选择迎难而上,在不改动原有地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打造了一座与原本的地形、景观相辅相成,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现代建筑。建筑物由一系列单元构成,顺应山势向上堆积而建,规整的正方体组合趣味盎然,建筑虚实结合,错落有致,营造出无限想象的空间。建筑物不仅没有破坏山体原本的走势,还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了密切关联,使其看起来生机盎然。同时,在住宅的平台上铺设草皮,引入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供居民观赏玩耍,远远望去,建筑与周围绿植、平台与山体植被融为一体。
安藤建筑創作中基于环境叙事的设计理念在六甲集合住宅的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更好的实现了建筑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中介作用。从设计到建造完成,安藤完整表达了他对纯粹自然本身的关注和尊重。他将室外完全的外环境引入住宅内,让住宅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寻求与环境和景观的和谐统一。
(二)再现自然:与自然对话
“自然”作为主动体存在,其亲切的特质被建筑师们不断延续,他们不断在“人工”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之间寻求并创造着新的和谐。在建筑师的眼中,“自然”那不可揣测的“真实力量”的存在,是建筑创作的不竭源泉。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愈加优越,越来越多在生活工作中不堪重负的人们与自然日益疏远。自然环境要如何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一部分,成了安藤忠雄建筑创作中不变的主题。上世纪70年代,“住吉的长屋”(图3)这一作品问世。在这个作品中,一切从简,纯化表现。“人为世界”的信息被一个封闭的混凝土盒子阻挡在外,在有限的内部围合出一个露天庭院,给住户营造了一个感受自然,与自然互动的空间。自“住吉长屋”建成以来,对于庭院的设置也存在着诸多争议,反对者认为露天庭院设置在住宅的中心位置会破坏空间的自由连续性,住户想要达到另一个房间必须穿过露天的庭院,若是雨雪天气更为不便。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与自然接触比生活便利更为重要。(安藤忠雄)。”这一创作初衷表露了一个建筑师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对疏远了的自然的渴望。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自然的意义表现为去“感知”、去“接触”而不再是被“观赏”。
(三)复归自然:与自然共生
安藤所追寻的顺应自然,再现自然,并非将自然作为一个客观物体来“观赏”,而是希望人们能与自然互动并最终与之和谐共生。这里的自然并非是指一种被“观赏”性质或是“功能”性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抽象语言,而更是组成人本身的一部分。 日本淡路岛的本福寺水御堂(图4)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该建筑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一座岛屿上,为原来本福寺的扩建。建筑主体水御堂大厅顺应了原本的山势埋入地下,以最柔和的姿态融入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山丘仍似往常一样,与海湾的美景遥相呼应。建筑主体其上是一个覆满荷花的圆形水池。从外形上看,仅有一个圆形的水池和几片墙体。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单纯的体量,在满目苍茫、蕴藏无限生机的自然背
景下,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以原生的型态,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并与之结成和谐的艺术景观整体,简洁质朴的清水混凝土,单纯几何性的三维框架,将原生的自然转化为被人赋予了秩序的人工自然,气候、光、天空和水在自然中的秩序被抽象的表达了出来。清水混凝土为材料形成的单色建筑,刨去了一切非本质因素,通过极简化的形式去创造平衡,在融入草木环境中的同时,又成为环境中活跃气氛的重要元素,创造出一个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新环境。
三、结语
建筑本就不能孤立于世,它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跟周边的事物一起形成了整体。建筑必须扎根在整体环境中,才能焕发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顺其自然”、“再现自然”到“复归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始终贯穿于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他的作品雖出自人工雕凿却又融于自然整体,虽经过细致推敲却又散发着远离尘嚣的神秘气息,他充分利用了自然本身以及自然环境所给及的。他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为建筑和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和谐秩序。进一步丰富了建筑与自然之间整体设计的理念。对当下和未来的“建筑与自然”关系这一建筑领域的基本命题的思考都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梓如.基于文化概念的现代建筑自然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6:10.
[2]马英平.融入自然的建筑——解读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J].华中建筑,2010,(06):8-9.
[3]王丹丹.基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建筑作品分析——以安藤忠雄与妹岛和世为例[D].河北工业大学,2008:5、16.
[4]张荣华,刘松茯,张作魁.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安藤忠雄(上)[J].城市建筑. 2009,(08):114.
[5]张荣华.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东方文化意蕴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16、23.
作者简介:
宋俞颖(1996—),女,湖南怀化人,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安藤忠雄;顺其自然;再现自然;复归自然
一、安藤忠雄简介
安藤忠雄(1941~,图1),出生于日本大阪兵库县,日本建筑设师,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学教育,他被称为“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安藤忠雄儿时家境贫困,他的童年时光在木工坊度过,少时的他动手能力十分强。高中毕业后,安藤参加了Semimode Seminar,自学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1958年至1962年期间,他在国内外游学考察,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了自己的建筑研究所,从此开启了他的独立建筑设计创作生涯。1975年他完成了一个震惊日本建筑界的作品——住吉的长屋,该作品荣获1979年日本建筑学会赏,由此开始,安藤忠雄声名鹊起,世人开始熟悉他的作品并开始认同他的设计风格。1995年获得第十七届普利策克奖。他的声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后来一系列的作品,安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的设计作品类型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在关西周边地区,开始了商业区域、教堂、少量住宅等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21世纪之后,美国普立兹美术馆、意大利亚曼尼剧场等一系列项目让安藤的事业迎来又一次高峰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他天赋异禀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安藤忠雄的设计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愈加成熟,在当下略显冷漠的城市中,安藤忠雄更加注重处理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建筑场所,担负起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二、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物我同在的自然情结分析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国土呈狭长形延伸。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莫测的气象变化使日本在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同时,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于是,长期生活在这种的环境下的日本人,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敬畏与爱慕,这种质朴的情感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传统自然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融合。即我们所熟知的“自然情结”。安藤忠雄在沿袭了同一的自然情结的同时,在建筑创作中运用新的形式和方法使自然重现,表达出他对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独到理解:“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这种观念始终被他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用建筑去提炼自然,表现自然,让人在纯粹的自然本身中,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变换只需依靠光影的摇曳和风雨的幻变。
(一)顺其自然:基于环境叙事
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观念之中,当需要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人们一般会首先选择直接利用现有自然资源,随后才是加以适当的改造,所以,基于环境叙事的这一设计原则,被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熏陶的日本建筑师们广泛的运用于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安藤有大量的作品都位于本身个性突出的外部环境中,而安藤能通过充分发掘自然环境本身的特质,寻找到建筑在环境中的最优表现形式。例如六甲山集合住宅(图2)。
住宅基地位于神户六甲山山脚下一个60°朝南的斜坡上,由于六甲山是岩石山,山体易松动滑坡,建造难度很大,安藤忠雄选择迎难而上,在不改动原有地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打造了一座与原本的地形、景观相辅相成,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现代建筑。建筑物由一系列单元构成,顺应山势向上堆积而建,规整的正方体组合趣味盎然,建筑虚实结合,错落有致,营造出无限想象的空间。建筑物不仅没有破坏山体原本的走势,还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了密切关联,使其看起来生机盎然。同时,在住宅的平台上铺设草皮,引入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供居民观赏玩耍,远远望去,建筑与周围绿植、平台与山体植被融为一体。
安藤建筑創作中基于环境叙事的设计理念在六甲集合住宅的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更好的实现了建筑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中介作用。从设计到建造完成,安藤完整表达了他对纯粹自然本身的关注和尊重。他将室外完全的外环境引入住宅内,让住宅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寻求与环境和景观的和谐统一。
(二)再现自然:与自然对话
“自然”作为主动体存在,其亲切的特质被建筑师们不断延续,他们不断在“人工”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之间寻求并创造着新的和谐。在建筑师的眼中,“自然”那不可揣测的“真实力量”的存在,是建筑创作的不竭源泉。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愈加优越,越来越多在生活工作中不堪重负的人们与自然日益疏远。自然环境要如何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一部分,成了安藤忠雄建筑创作中不变的主题。上世纪70年代,“住吉的长屋”(图3)这一作品问世。在这个作品中,一切从简,纯化表现。“人为世界”的信息被一个封闭的混凝土盒子阻挡在外,在有限的内部围合出一个露天庭院,给住户营造了一个感受自然,与自然互动的空间。自“住吉长屋”建成以来,对于庭院的设置也存在着诸多争议,反对者认为露天庭院设置在住宅的中心位置会破坏空间的自由连续性,住户想要达到另一个房间必须穿过露天的庭院,若是雨雪天气更为不便。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与自然接触比生活便利更为重要。(安藤忠雄)。”这一创作初衷表露了一个建筑师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对疏远了的自然的渴望。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自然的意义表现为去“感知”、去“接触”而不再是被“观赏”。
(三)复归自然:与自然共生
安藤所追寻的顺应自然,再现自然,并非将自然作为一个客观物体来“观赏”,而是希望人们能与自然互动并最终与之和谐共生。这里的自然并非是指一种被“观赏”性质或是“功能”性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引起人类共鸣的抽象语言,而更是组成人本身的一部分。 日本淡路岛的本福寺水御堂(图4)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该建筑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一座岛屿上,为原来本福寺的扩建。建筑主体水御堂大厅顺应了原本的山势埋入地下,以最柔和的姿态融入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山丘仍似往常一样,与海湾的美景遥相呼应。建筑主体其上是一个覆满荷花的圆形水池。从外形上看,仅有一个圆形的水池和几片墙体。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单纯的体量,在满目苍茫、蕴藏无限生机的自然背
景下,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以原生的型态,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并与之结成和谐的艺术景观整体,简洁质朴的清水混凝土,单纯几何性的三维框架,将原生的自然转化为被人赋予了秩序的人工自然,气候、光、天空和水在自然中的秩序被抽象的表达了出来。清水混凝土为材料形成的单色建筑,刨去了一切非本质因素,通过极简化的形式去创造平衡,在融入草木环境中的同时,又成为环境中活跃气氛的重要元素,创造出一个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新环境。
三、结语
建筑本就不能孤立于世,它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跟周边的事物一起形成了整体。建筑必须扎根在整体环境中,才能焕发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顺其自然”、“再现自然”到“复归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始终贯穿于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他的作品雖出自人工雕凿却又融于自然整体,虽经过细致推敲却又散发着远离尘嚣的神秘气息,他充分利用了自然本身以及自然环境所给及的。他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为建筑和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和谐秩序。进一步丰富了建筑与自然之间整体设计的理念。对当下和未来的“建筑与自然”关系这一建筑领域的基本命题的思考都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梓如.基于文化概念的现代建筑自然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6:10.
[2]马英平.融入自然的建筑——解读安藤忠雄建筑创作自然观[J].华中建筑,2010,(06):8-9.
[3]王丹丹.基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建筑作品分析——以安藤忠雄与妹岛和世为例[D].河北工业大学,2008:5、16.
[4]张荣华,刘松茯,张作魁.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安藤忠雄(上)[J].城市建筑. 2009,(08):114.
[5]张荣华.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东方文化意蕴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16、23.
作者简介:
宋俞颖(1996—),女,湖南怀化人,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