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_mot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小学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
  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刊讯近期,安全身份认证及卡片个性化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Datacard集团推出了其最新的金融行业应用产品——DatacardCD820即时发卡系统。这为金融机构以及零售商提供了经济实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看,主要是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本文依据相关理论,以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考察对象,采用计量方法
尾矿坝的环境风险主要是发生溃坝后对生态环境、水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发生溃坝事故的根源是尾矿坝存在隐患,主要原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先天因素主要有:尾矿坝建设前期
摘 要:初中政治教材的改革由思想品德变化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代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新教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转变:“由应试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培养学生素养。”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尝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共享学习;学生素养  一、 创设教学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医院废水通过生化+消毒处理原水中存在着BOD5=0.380×COD相关关系。由此推导出测定BOD5时可以省略稀释倍数F1=1/(COD×0.25)的结论。并在5个医院实际监
摘 要:最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如何培养?通过实践得出,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培养  一、教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能力”  初一下学期所学的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包括“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三个章节,但不管哪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重点学习这个区域的地
摘要:本文概述了高中学生使用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确使用网络  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网络对高中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高中生成长有功也有过,网络带来了海量、及时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快速、便捷地获取到最新的
摘 要: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环境设计已被社会各个领域所重视及应用。环境设计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当代的社会环境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只有将环境设计的艺术价值与实用性完美的融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词:环艺设计;艺术性;实用性;融合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并非偶然的、继发性的设计,而是包含
摘 要: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具有自身的价值,不仅可以运用在数学问题的思路开阔、结果检验等方面,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与辨别能力,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尤其是实用性,甚至比数学学习中应用更高,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整体数据把控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估算主要是在计算中,对于不需要做精确计算的数据采用相近简明数据的大概性推测,其结果不具有精确性,但是可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