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路径与整体沟通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HIQIANG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单元教学序列调整,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了转化经验,充分感知并掌握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两种策略——剪拼和倍拼。学生能根据图形转化前后的内在联系学会公式的推理表达。当学生具备这些知识基础与数学活动经验后,能否自主将其转化为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使用哪些转化策略,能否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性建构?如何帮助学生沟通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形成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体方法意识?
  一、激活经验,明确基本思路
  学生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策略,为其自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创造了条件。在教学中可通过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如图1),凸显图形之间的联系,点击图形转化的两种策略,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明确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基本思路为:转化图形—寻找联系—推导公式。
  二、操作交流,实现意义建构
  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性建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把梯形视为一个组合图形(如图2)来探索解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材料(一个或多个梯形,告知四边及高的长度),鼓励学生用个性化思维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呈现多种转化方法并非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交流、比较、概括等数学活动,归纳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建构。
  三、沟通比较,形成方法意识
  作为单元面积公式推导序列教学的最后一个公式,本课除了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建构外,还有必要对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整体沟通,通过三者间的变化关系(如图3),实现面积公式的整体架构。
  通过沟通,力求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体方法意识:推导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都可以将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将未知转化成已知,进而解决新问题。
  【教学实践】
  一、回顾旧知,激活化归思想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推导它们的面积公式的吗?
  (学生回答略)
  师:研究的思路都是把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有公式的旧图形,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梯形面积公式”,你打算怎么研究?
  生:用剪拼、倍拼、分割等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二、自主探索,体验化归思想
  师:请你尝试用某一种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计算它的面积。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1个梯形,已知上底3cm,下底7cm,高4cm)
  学生独立探索或组内合作,教师巡视、搜集学生作品。
  三、反馈交流,展示不同方法
  学生使用的主要有三类方法:
  (1)分割,求面积和。如图2中的①,列式:7×4÷2 3×4÷2=20cm2
  (2)补拼(含倍拼),求面积差。如图2中的⑥,列式:7×4-4×4÷2=20cm2
  (3)剪拼,等积变形。如图2中的⑨,列式:(7 3)×4÷2=20cm2
  小结:方法不同,相应的算式也不同,但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
  四、方法比较,尝试表征公式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用到了上底、下底、高这几个数据,和腰无关。
  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请你根据自己的转化方法,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學生独立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反馈交流,概括提炼公式
  生:我觉得“S梯形=a×h÷2 b×h÷2”。
  生:根据我的方法,应该这样求梯形面积,“S梯形=a×h (b-a)×h÷2”。
  生:我认为“S梯形= (a b)×h÷2”。
  师:方法不同,公式也不同,你们觉得哪个最简洁?
  生:S梯形= (a b)×h÷2。
  师:其实,其他公式运用运算定律后也可以转化成“S梯形= (a b)×h÷2”。比如“S梯形=a×h÷2 b×h÷2”,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转化成“S梯形= (a b)×h÷2”,其他的方法也都可以,大家可以在课后尝试一下。
  多媒体课件呈现三个梯形,讨论:这几个梯形是否也可以采用刚才的方法计算面积?
  生:它们也可以用刚才的方法进行转化,都可以用“S梯形= (a b)×h÷2”进行计算。
  六、比较沟通,把握内在联系
  (多媒体课件逐个呈现图4中的图形,并让学生计算各自的面积。单位:cm)
  出示①②两个梯形后,提问:想一想,下一个图形可能是怎样的?
  生:上底1,下底9,高4。
  师:继续变,下一个又会是怎样的图形?
  生:上底是0,变成三角形了。
  师: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生:10×4÷2=20。
  生: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看作是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0 10)×4÷2=20。
  (出示⑤号图形)
  师: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生:(4 6)×4÷2=20。
  师:想一想,继续变化,会变成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
  生:会变成平行四边形,5×4=20(出示⑥号图形)。
  生: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看作特殊的梯形,(5 5)×4÷2=20。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很厉害,用它还能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七、梳理总结,形成方法意识
  师:这个单元我们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把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公式的。
  师: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果今后遇到一种新图形或更加复杂的图形,你打算怎样求它的面积?
  生: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根据联系推导公式,再运用公式求面积。
  生:也可以用分割、剪拼、补拼等方法,求面积和或面积差。
  【教学反思】
  在面积公式推导新序列的课程中,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梯形视为组合图形进行自主探究、沟通联系,实现面积公式的意义性建构。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转化、极限、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感知研究图形面积问题的一般路径。
  一、顺延思路,悟思想方法
  在之前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较好地积累了研究图形面积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本课通过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顺延研究图形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在我区两所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按照这一序列,95%以上的学生能把梯形视为一个组合图形,采用一种甚至多种策略进行“转化“,并能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个性化建构,统计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已初步形成“把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这一意识,并较好地掌握了剪拼、倍拼等转化方法。其中采用“把梯形分割成2个三角形”“2个梯形倍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两种方法的人数较多,说明学生首选的转化目标就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采用剪拼法进行转化的比例看似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很多学生的首选方法,只不过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会找中位线而改变方法。更可喜的是,部分学生具備了策略调整意识,当他们发现在梯形上方拼补三角形,虽然实现了图形的转化,但却难以计算梯形面积时,他们会调整在右侧拼补三角形,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可见,学生能顺延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思路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更利于转化思想的落地。
  二、多维路径,促意义建构
  把梯形视为组合图形,让学生自主探究其面积公式的过程亦是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我们选择1个梯形作为材料,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学生的转化思路不同,相应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学生介绍个性化的方法,不仅是对自己探究成果的梳理,更开阔了他人的思维。
  多维路径,看似给公式的提炼增加了难度,实则非常有必要。其一,学生能完成对梯形面积公式的个性化意义建构,远比“用一个冰冷的公式求面积”更具价值;其二,不同方法相同结果,虽然殊途同归,但解决问题过程的繁杂程度差异很大,这恰恰凸显了公式提炼的必要性。
  三、整体沟通,强方法意识
  将梯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沟通,有助于学生对公式的内化理解,进一步形成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两次沟通:首先,通过以题组练习的形式,对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感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看成特殊梯形的理念,打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其次,通过“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遇到一种新图形或更加复杂的图形,你打算怎样求它的面积?”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整体方法意识,即探究不同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都可以将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将未知转化成已知。
  教学中,将三者的面积公式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感知极限思想,可以使单元课之间有所呼应。同时,通过推导面积公式过程的沟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研究图形面积问题的一般路径,为后续探索组合图形面积及圆面积公式做准备。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采用经典无意视盲范式,探讨幼儿对威胁刺激与非威胁刺激的注意觉察情况,结果发现,在两种刺激呈现时间条件下,幼儿对威胁刺激与非威胁刺激的平均觉察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刺激呈现时间对幼儿平均觉察率存在显著影响,刺激呈现时间越长,平均觉察率越高;在明确提示条件下,幼儿对非预期刺激的平均觉察率要好于潜在提示条件。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威胁刺激;非威胁刺激;注意偏向  【中图
古有卖身葬父,今有以身相许救同学。媒体报道:22岁的女子丹丹在网上发帖称,她的同学由于身患重度脑髓炎,急需15万元急救。如有好心人愿意捐款救人,她愿以身相许。帖中还附上了丹丹自己的身高、性格爱好等基本情况,并附有一张靓丽的照片。帖子一出,便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称其不该拿终身幸福来作筹码。  再见女大学生以身相许!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以身相许”的新闻不绝于耳:为了给母亲治病“以身相许”;为了
【摘要】以重庆市54所幼儿园的108个班级和108名主班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幼儿园结构性变量与师幼互动质量的关系发现,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较高,公办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高于民办幼儿园,中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师幼互动质量较低,师幼比是影响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的首要结构性变量。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质量;结构性变量;师幼互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植树问题蕴含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对应思想、化归思想和模型思想,包含除是理解植树问题的关键。在对学情与教材再理解的基础上,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联系旧知,追溯原有知识;图式结合,体悟数学思想方法;深度对比,追问解题策略根源;学以致用,追寻生活适用。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植树问题;教学实践;策略  植树问题的除法属于包含除类型。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班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好像
根据自己开学几周以来的经历和感觉来回答这些问题。  1. 你是否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  2. 你是否有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  3. 你是否经常有失眠的困扰?  4. 你是否对工作不满意或觉得责任太重?  5. 你是否为计划进展不顺利而恼火?  6. 你是否和某些人包括亲人经常争吵?  7. 你是否常对家人或者小孩没有耐心?  8. 你是否常无法安静下来,并且容易感到紧张?  9. 你是否常
一、起疑:提出设想  学校五年级数学组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时,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设想:可以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再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其理由是多边形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是三角形,任意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果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就可以通过分割求和的方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想法在逻辑上是可行的,但问题是现行教材中都是先教学平行
辩证看待“农村教师素质低”    农村教师是由公办教师和一部分代课教师组成的群体。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政府用占世界0.78%的基础教育经费,完成了19.81%的适龄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教师功不可没。教育研究人员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教育界的良心,充满感情地对待他们,同情他们的不利处境,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但令人遗憾的是,近来出现了部分对农村教师定性不实、感情冷漠、态度生硬、意见草率的言论
【摘 要】“租船问题”是一类基于数量关系的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基于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完善思路”“多维练习优化思路”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经历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解题策略。  【关键词】租船问题;问题群;方法;策略  “租船问题”是一类基于数量关系的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合
【摘 要】“整数两级运算应用问题”是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问题的关键,它处在运算意义内化巩固、数量关系基本建立、解题策略初步形成的枢纽环节。教师应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前测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寻找学生解题的难点,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有效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复合 两级运算 应用问题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材由一个个相對独立的单元构成,同一单元中的新知又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因此,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来审视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调整与重组来更好地构建起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数学学科逻辑的单元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学和教师教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由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卲汉民领衔的团队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本刊特组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