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村不大,却有一间堂楼。
堂楼在我家隔壁。与我家格局一致。门口与我家呈一条直线,前面为二三米宽的廊道。廊道中间有一根圆木柱子,小孩恰能合围。它支撑着我家与堂楼二层外挑的楼板。在我稍微懂事时,我便借助它练习爬树,天天双手合抱,双脚像青蛙一样一曲一伸。原先只能爬一两步,到后来,爬到最上面,手能摸得到一楼顶部的方梁。
廊道内侧除大门外,便是木板隔成的板墙。与我家连接的板墙上面有一个广播方盒。广播方盒正面有圆形纱窗,纱布上印着一幅画:两人一个站一个半跪,举枪瞄准前方射击。每天,广播声音透过纱窗有规律地响起来,扰乱着小山村的平静和安逸。
偶尔,堂楼门口廊道上面的方梁也有不速之客来临。一对青背白腹的燕子叽叽喳喳,在此做好窝后,天天飞进飞出,养儿育女,给古朴的建筑增添一点生气和活力。
走进堂楼,宽敞明亮。除后面为泥墙之外,左右墙壁全为木板及圆木柱子。木板黄黑色,纹理弯弯曲曲似水流,条条清晰。顶部一条条粗大的方梁,承载着二楼的隔板,甚是气派。但在轩峻威严之中,不乏孩子的戏谑之作。几幅形似人头的简笔画,几个歪歪斜斜的粗俗文字,虽用木炭画成,却经久不灭。
堂楼最醒目的是两扇石磨。一扇靠门,较大,青白色,可用来磨米、玉米、麦子等,转起来沉重,一人推磨很吃力;靠里边的一扇较小,青黑色,比较轻便,但只用来磨豆腐。在西村没有碾米机器之前,天天有人来用大石磨,以致围绕大石磨的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黑土,光滑透亮。只要有人来,堂楼便热闹起来。见哪位大妈在推磨,小孩们会争先恐后地跑来帮忙。他们不像大人用胸部推磨,而是直着双手用力推那插在石磨的横木,弓着身子大踏步走。没走几圈,便大汗淋漓,坐在旁边的木凳上休息。
堂楼最里边是紧贴后墙的木楼梯。嗒嗒嗒走上去,便是二楼。踩在二楼的隔板上,伴着吱吱扭扭的声音,会有一丝轻微的震动。这种弹性的震动给人快感,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搁板上跳起舞来。但楼上似乎少有放脚的地方,左右都堆放着许多稻草及杉木。小时候,我们可以待在上面半天,或爬进稻草堆捉迷藏,或坐在木头上猜谜语、讲故事。有时我们还会到二楼东边,搬来一条凳子,打开木窗,往外张望。近见门前池塘,波光粼粼,远眺远山如黛,白云悠悠,叽叽喳喳,指点江山。大人发现,便会惊慌失措,继而大声呵斥,命令我们下来,避免意外坠楼。
因与我家仅一板之隔,堂楼自然是我家使用最多的地方。我七岁那年,父亲那孑然一身的叔叔双目失明,从桐庐回来,到我家与我们共同生活。因我家房子狭小,再加上小爷爷生活不便,父亲便在堂楼最里面给他放一张老式木床,让他晚上睡在那儿。
小爷爷刚来的日子,我成了他的眼睛。每天一大早,我搀着小爷爷从堂楼走到我家。到了夜晚,又扶着他回到堂楼。后来,小爷爷熟悉了从我家到堂楼的路。每天,他能用长长的细竹竿探路,从堂楼到我家,又从我家到堂楼。小爷爷在堂楼睡了14年,一直到80多岁离开人世为止。这14年,堂楼充满着戾气和不幸。木床边上放着尿桶,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小爷爷的肺不好,床边和地上不时有唾液和浓痰的痕迹。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小爷爷是否会在脑海浮现年轻时砍柴、烧炭、闯荡江湖的幕幕场景;对于年老残疾的悲凉处境,是否追忆过年轻时的快乐,怨恨过上天的不公:或许只有堂楼知道。
我长大成人后,父亲不再与我睡在一起。他在二楼靠堂楼的板壁开了一扇门,将小爷爷用过的床移到堂楼二楼,自己睡到了那里。因常年在外,他睡在堂楼的时间很少。但一年仅仅零几天,喜欢抽烟的他,临睡前总要抽一支或几支,抽的又是劣质烟,堂楼里的烟味经久不散。他又有气管炎,晚上总睡不安稳,咳嗽声不断从堂楼传出,让人听了,有扎心的痛。那年,在桐庐干活时,他突然生病,住进七里泷医院。心跳和血压都不好,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我去看他时,他鼻子输氧,手臂上挂吊针。可他总认为自己没病,只是没力气而已。不愿住医院,更不想过像囚徒般手脚被捆住的生活。在医院待了一个月后,他便死活要回家。到家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父亲精神状态不错,白天,他还能帮着一向少有恩爱的妻子干一些轻便的活,有时到堂楼,摆弄着木匠工具,做一些小玩意,晚上就睡在堂楼的楼上,伴着打架的老鼠,一阵阵风雨掠过瓦棱,他只能与堂楼对话,与先人对话了。
安逸的日子只过了一年,他又一次犯病。我带着未满三个月的儿子赶往家乡。父亲躺在躺椅上,神志清楚。门口是父亲的几个徒弟,正赶制着棺材。我将儿子放在他身边,让他见见从未见过的孙子。他微笑着,细眯着眼。晚上,父亲躺在堂楼上,睡得很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用背支撑着他坐起来,他对我说:“孩子不会生病吧?晚上哭得很厉害呀!”我说:“没有呀。他只在临睡前哭了一两声。” “那就好。”他说。
医生来了,说是先挂吊针,再决定是否到城里。他走上我家楼梯,从侧门跨到堂楼。见父亲床上很暗,就让我与姐夫将父亲抬到楼下。我忙先扶父亲坐在床沿,双手拉着父亲的手臂,姐夫则抬着父亲的脚,转过侧门一步一步下楼。还没到樓梯中间,父亲突然喊了起来,“哎哟”“哎哟”只两声,就叹了一口气,气息全无……母亲哭喊起来。邻居忙将父亲的遗体放在堂楼里面。他们卸下堂楼的门板,将它架在两条板凳上,当作父亲的灵床。香烟袅袅,哀乐阵阵,父亲的灵魂似乎从堂楼渐渐消逝。
没过五个月,相似的一幕又在堂楼出现。那天,我偕妻带儿踉跄回来。母亲已躺在堂楼,一张被病魔扭曲得不成样子的脸,一双似闭未闭的眼睛。我欲哭无泪。堂楼知道母亲从四岁来到这里后的每一个脚印:丈夫常年在外,家里万事压于一身,甚至怀孕与生小孩时也没有休息,以致其中三个孩子夭折。她修福修来了儿子,让儿子考上了大学……
自此以后,清明冬至,我都回去扫墓,也顺便瞻仰一下堂楼。
堂楼在我家隔壁。与我家格局一致。门口与我家呈一条直线,前面为二三米宽的廊道。廊道中间有一根圆木柱子,小孩恰能合围。它支撑着我家与堂楼二层外挑的楼板。在我稍微懂事时,我便借助它练习爬树,天天双手合抱,双脚像青蛙一样一曲一伸。原先只能爬一两步,到后来,爬到最上面,手能摸得到一楼顶部的方梁。
廊道内侧除大门外,便是木板隔成的板墙。与我家连接的板墙上面有一个广播方盒。广播方盒正面有圆形纱窗,纱布上印着一幅画:两人一个站一个半跪,举枪瞄准前方射击。每天,广播声音透过纱窗有规律地响起来,扰乱着小山村的平静和安逸。
偶尔,堂楼门口廊道上面的方梁也有不速之客来临。一对青背白腹的燕子叽叽喳喳,在此做好窝后,天天飞进飞出,养儿育女,给古朴的建筑增添一点生气和活力。
走进堂楼,宽敞明亮。除后面为泥墙之外,左右墙壁全为木板及圆木柱子。木板黄黑色,纹理弯弯曲曲似水流,条条清晰。顶部一条条粗大的方梁,承载着二楼的隔板,甚是气派。但在轩峻威严之中,不乏孩子的戏谑之作。几幅形似人头的简笔画,几个歪歪斜斜的粗俗文字,虽用木炭画成,却经久不灭。
堂楼最醒目的是两扇石磨。一扇靠门,较大,青白色,可用来磨米、玉米、麦子等,转起来沉重,一人推磨很吃力;靠里边的一扇较小,青黑色,比较轻便,但只用来磨豆腐。在西村没有碾米机器之前,天天有人来用大石磨,以致围绕大石磨的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黑土,光滑透亮。只要有人来,堂楼便热闹起来。见哪位大妈在推磨,小孩们会争先恐后地跑来帮忙。他们不像大人用胸部推磨,而是直着双手用力推那插在石磨的横木,弓着身子大踏步走。没走几圈,便大汗淋漓,坐在旁边的木凳上休息。
堂楼最里边是紧贴后墙的木楼梯。嗒嗒嗒走上去,便是二楼。踩在二楼的隔板上,伴着吱吱扭扭的声音,会有一丝轻微的震动。这种弹性的震动给人快感,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搁板上跳起舞来。但楼上似乎少有放脚的地方,左右都堆放着许多稻草及杉木。小时候,我们可以待在上面半天,或爬进稻草堆捉迷藏,或坐在木头上猜谜语、讲故事。有时我们还会到二楼东边,搬来一条凳子,打开木窗,往外张望。近见门前池塘,波光粼粼,远眺远山如黛,白云悠悠,叽叽喳喳,指点江山。大人发现,便会惊慌失措,继而大声呵斥,命令我们下来,避免意外坠楼。
因与我家仅一板之隔,堂楼自然是我家使用最多的地方。我七岁那年,父亲那孑然一身的叔叔双目失明,从桐庐回来,到我家与我们共同生活。因我家房子狭小,再加上小爷爷生活不便,父亲便在堂楼最里面给他放一张老式木床,让他晚上睡在那儿。
小爷爷刚来的日子,我成了他的眼睛。每天一大早,我搀着小爷爷从堂楼走到我家。到了夜晚,又扶着他回到堂楼。后来,小爷爷熟悉了从我家到堂楼的路。每天,他能用长长的细竹竿探路,从堂楼到我家,又从我家到堂楼。小爷爷在堂楼睡了14年,一直到80多岁离开人世为止。这14年,堂楼充满着戾气和不幸。木床边上放着尿桶,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小爷爷的肺不好,床边和地上不时有唾液和浓痰的痕迹。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小爷爷是否会在脑海浮现年轻时砍柴、烧炭、闯荡江湖的幕幕场景;对于年老残疾的悲凉处境,是否追忆过年轻时的快乐,怨恨过上天的不公:或许只有堂楼知道。
我长大成人后,父亲不再与我睡在一起。他在二楼靠堂楼的板壁开了一扇门,将小爷爷用过的床移到堂楼二楼,自己睡到了那里。因常年在外,他睡在堂楼的时间很少。但一年仅仅零几天,喜欢抽烟的他,临睡前总要抽一支或几支,抽的又是劣质烟,堂楼里的烟味经久不散。他又有气管炎,晚上总睡不安稳,咳嗽声不断从堂楼传出,让人听了,有扎心的痛。那年,在桐庐干活时,他突然生病,住进七里泷医院。心跳和血压都不好,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我去看他时,他鼻子输氧,手臂上挂吊针。可他总认为自己没病,只是没力气而已。不愿住医院,更不想过像囚徒般手脚被捆住的生活。在医院待了一个月后,他便死活要回家。到家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父亲精神状态不错,白天,他还能帮着一向少有恩爱的妻子干一些轻便的活,有时到堂楼,摆弄着木匠工具,做一些小玩意,晚上就睡在堂楼的楼上,伴着打架的老鼠,一阵阵风雨掠过瓦棱,他只能与堂楼对话,与先人对话了。
安逸的日子只过了一年,他又一次犯病。我带着未满三个月的儿子赶往家乡。父亲躺在躺椅上,神志清楚。门口是父亲的几个徒弟,正赶制着棺材。我将儿子放在他身边,让他见见从未见过的孙子。他微笑着,细眯着眼。晚上,父亲躺在堂楼上,睡得很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用背支撑着他坐起来,他对我说:“孩子不会生病吧?晚上哭得很厉害呀!”我说:“没有呀。他只在临睡前哭了一两声。” “那就好。”他说。
医生来了,说是先挂吊针,再决定是否到城里。他走上我家楼梯,从侧门跨到堂楼。见父亲床上很暗,就让我与姐夫将父亲抬到楼下。我忙先扶父亲坐在床沿,双手拉着父亲的手臂,姐夫则抬着父亲的脚,转过侧门一步一步下楼。还没到樓梯中间,父亲突然喊了起来,“哎哟”“哎哟”只两声,就叹了一口气,气息全无……母亲哭喊起来。邻居忙将父亲的遗体放在堂楼里面。他们卸下堂楼的门板,将它架在两条板凳上,当作父亲的灵床。香烟袅袅,哀乐阵阵,父亲的灵魂似乎从堂楼渐渐消逝。
没过五个月,相似的一幕又在堂楼出现。那天,我偕妻带儿踉跄回来。母亲已躺在堂楼,一张被病魔扭曲得不成样子的脸,一双似闭未闭的眼睛。我欲哭无泪。堂楼知道母亲从四岁来到这里后的每一个脚印:丈夫常年在外,家里万事压于一身,甚至怀孕与生小孩时也没有休息,以致其中三个孩子夭折。她修福修来了儿子,让儿子考上了大学……
自此以后,清明冬至,我都回去扫墓,也顺便瞻仰一下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