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楼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uan3660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村不大,却有一间堂楼。
   堂楼在我家隔壁。与我家格局一致。门口与我家呈一条直线,前面为二三米宽的廊道。廊道中间有一根圆木柱子,小孩恰能合围。它支撑着我家与堂楼二层外挑的楼板。在我稍微懂事时,我便借助它练习爬树,天天双手合抱,双脚像青蛙一样一曲一伸。原先只能爬一两步,到后来,爬到最上面,手能摸得到一楼顶部的方梁。
   廊道内侧除大门外,便是木板隔成的板墙。与我家连接的板墙上面有一个广播方盒。广播方盒正面有圆形纱窗,纱布上印着一幅画:两人一个站一个半跪,举枪瞄准前方射击。每天,广播声音透过纱窗有规律地响起来,扰乱着小山村的平静和安逸。
   偶尔,堂楼门口廊道上面的方梁也有不速之客来临。一对青背白腹的燕子叽叽喳喳,在此做好窝后,天天飞进飞出,养儿育女,给古朴的建筑增添一点生气和活力。
   走进堂楼,宽敞明亮。除后面为泥墙之外,左右墙壁全为木板及圆木柱子。木板黄黑色,纹理弯弯曲曲似水流,条条清晰。顶部一条条粗大的方梁,承载着二楼的隔板,甚是气派。但在轩峻威严之中,不乏孩子的戏谑之作。几幅形似人头的简笔画,几个歪歪斜斜的粗俗文字,虽用木炭画成,却经久不灭。
   堂楼最醒目的是两扇石磨。一扇靠门,较大,青白色,可用来磨米、玉米、麦子等,转起来沉重,一人推磨很吃力;靠里边的一扇较小,青黑色,比较轻便,但只用来磨豆腐。在西村没有碾米机器之前,天天有人来用大石磨,以致围绕大石磨的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黑土,光滑透亮。只要有人来,堂楼便热闹起来。见哪位大妈在推磨,小孩们会争先恐后地跑来帮忙。他们不像大人用胸部推磨,而是直着双手用力推那插在石磨的横木,弓着身子大踏步走。没走几圈,便大汗淋漓,坐在旁边的木凳上休息。
   堂楼最里边是紧贴后墙的木楼梯。嗒嗒嗒走上去,便是二楼。踩在二楼的隔板上,伴着吱吱扭扭的声音,会有一丝轻微的震动。这种弹性的震动给人快感,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搁板上跳起舞来。但楼上似乎少有放脚的地方,左右都堆放着许多稻草及杉木。小时候,我们可以待在上面半天,或爬进稻草堆捉迷藏,或坐在木头上猜谜语、讲故事。有时我们还会到二楼东边,搬来一条凳子,打开木窗,往外张望。近见门前池塘,波光粼粼,远眺远山如黛,白云悠悠,叽叽喳喳,指点江山。大人发现,便会惊慌失措,继而大声呵斥,命令我们下来,避免意外坠楼。
   因与我家仅一板之隔,堂楼自然是我家使用最多的地方。我七岁那年,父亲那孑然一身的叔叔双目失明,从桐庐回来,到我家与我们共同生活。因我家房子狭小,再加上小爷爷生活不便,父亲便在堂楼最里面给他放一张老式木床,让他晚上睡在那儿。
   小爷爷刚来的日子,我成了他的眼睛。每天一大早,我搀着小爷爷从堂楼走到我家。到了夜晚,又扶着他回到堂楼。后来,小爷爷熟悉了从我家到堂楼的路。每天,他能用长长的细竹竿探路,从堂楼到我家,又从我家到堂楼。小爷爷在堂楼睡了14年,一直到80多岁离开人世为止。这14年,堂楼充满着戾气和不幸。木床边上放着尿桶,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小爷爷的肺不好,床边和地上不时有唾液和浓痰的痕迹。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小爷爷是否会在脑海浮现年轻时砍柴、烧炭、闯荡江湖的幕幕场景;对于年老残疾的悲凉处境,是否追忆过年轻时的快乐,怨恨过上天的不公:或许只有堂楼知道。
   我长大成人后,父亲不再与我睡在一起。他在二楼靠堂楼的板壁开了一扇门,将小爷爷用过的床移到堂楼二楼,自己睡到了那里。因常年在外,他睡在堂楼的时间很少。但一年仅仅零几天,喜欢抽烟的他,临睡前总要抽一支或几支,抽的又是劣质烟,堂楼里的烟味经久不散。他又有气管炎,晚上总睡不安稳,咳嗽声不断从堂楼传出,让人听了,有扎心的痛。那年,在桐庐干活时,他突然生病,住进七里泷医院。心跳和血压都不好,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我去看他时,他鼻子输氧,手臂上挂吊针。可他总认为自己没病,只是没力气而已。不愿住医院,更不想过像囚徒般手脚被捆住的生活。在医院待了一个月后,他便死活要回家。到家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父亲精神状态不错,白天,他还能帮着一向少有恩爱的妻子干一些轻便的活,有时到堂楼,摆弄着木匠工具,做一些小玩意,晚上就睡在堂楼的楼上,伴着打架的老鼠,一阵阵风雨掠过瓦棱,他只能与堂楼对话,与先人对话了。
   安逸的日子只过了一年,他又一次犯病。我带着未满三个月的儿子赶往家乡。父亲躺在躺椅上,神志清楚。门口是父亲的几个徒弟,正赶制着棺材。我将儿子放在他身边,让他见见从未见过的孙子。他微笑着,细眯着眼。晚上,父亲躺在堂楼上,睡得很不安稳。第二天早上,我用背支撑着他坐起来,他对我说:“孩子不会生病吧?晚上哭得很厉害呀!”我说:“没有呀。他只在临睡前哭了一两声。” “那就好。”他说。
   医生来了,说是先挂吊针,再决定是否到城里。他走上我家楼梯,从侧门跨到堂楼。见父亲床上很暗,就让我与姐夫将父亲抬到楼下。我忙先扶父亲坐在床沿,双手拉着父亲的手臂,姐夫则抬着父亲的脚,转过侧门一步一步下楼。还没到樓梯中间,父亲突然喊了起来,“哎哟”“哎哟”只两声,就叹了一口气,气息全无……母亲哭喊起来。邻居忙将父亲的遗体放在堂楼里面。他们卸下堂楼的门板,将它架在两条板凳上,当作父亲的灵床。香烟袅袅,哀乐阵阵,父亲的灵魂似乎从堂楼渐渐消逝。
   没过五个月,相似的一幕又在堂楼出现。那天,我偕妻带儿踉跄回来。母亲已躺在堂楼,一张被病魔扭曲得不成样子的脸,一双似闭未闭的眼睛。我欲哭无泪。堂楼知道母亲从四岁来到这里后的每一个脚印:丈夫常年在外,家里万事压于一身,甚至怀孕与生小孩时也没有休息,以致其中三个孩子夭折。她修福修来了儿子,让儿子考上了大学……
   自此以后,清明冬至,我都回去扫墓,也顺便瞻仰一下堂楼。
其他文献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是曹操写的《董卓歌谣》中的一句。这首诗在《三国志》中另题为《董逃歌词》。  曹操早年好交游,是个活跃分子。与桥玄、许劭、蔡邕、何颙、卢植、袁绍都有来往,但这张名单上并没有最享盛名的大儒郑康成,多少有点意外,按说,他应该是曹操慕名登门的第一个,比曹操迟钝得多的刘备,都曾在这位大儒帐下读过两年书,成其一生资本。所以,交游,并且广泛,是当时年青有志者的一种风尚。要想发达,要想成
我读《创业史》大概是在中学时代,在读《创业史》之前,我也读过当时流行的《欧阳海之歌》《暴风骤雨》等,但都读不进去,只有《创业史》读进去了。后来才知道,一本书如果契合自己,就是与自己气味相通。一个读者的阅读往往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  那时的《创业史》只有上册,读完之后,就一直想着读到下册,过了几年后,才读到了下册,薄薄的一册,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梗概,或者说是个半拉子工程,很是失望。但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
王艳军老师教我們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上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想把老师讲的内容,新鲜事情用文字记下来,于是课后,我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当时我没钱买本子,便把要记的东西都写在上学期课堂本子空白处——买笔记本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学校里炒的菜,每餐只要五角钱,我连一餐菜都买不起,更别说买笔记本了。  某天,王老师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去的路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
因2014年度“海外文摘文学奖”在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铅山河口颁奖,忽培元先生又正巧获奖,作为会务人员,我有缘认识了他。  忽先生到时已是灯火阑珊,酒店早已打烊,只得去摊点将就。矮桌短椅的促迫与露天嘈杂的草根让我很忐忑。忽先生反倒安慰我,对着米粿、粉条等地方小吃显得兴致勃勃,同时还反客为主地招呼接站司机辛苦,多来点。如此善解人意,全没“京官”、大腕的做派,想到接站车辆的低调寒碜,我越发窘迫。哪知
最是温贫暖老的东西,越是容易在冬天打动人。  比如,红薯。冬天烤红薯的香味,在寒风的街头盘桓,久久不愿散去。  这是吃烤红薯。  红薯可以煮茶喝,我说的是红薯干煮茶。我们这地方把红薯叫作山芋,这货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淳朴率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山芋”这种称谓。用山芋干煮茶喝,比单纯用山芋煮茶清甜。这当然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长、瘦、胖、圆的山芋,被黝黑锋利的刀刃,切成片,晾晒在门板、竹匾……山芋干晾
第一场 凄风残月  北宋皇祐二年(1050)周敦颐调任桂阳县令。他到桂阳上任时,正遇疟疾瘟疫大流行。此时可谓是千村萧条,万户落难,缺医少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见此惨状,周敦颐心如刀绞,夜不能眠。为了尽快控制瘟疫,拯救百姓于水火,他组织人员遍访良方,将救命药物迅速送到疫区患者家中。  时间:初秋时节  地点:桂阳城街市  幕启:县衙附近街道门楼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男女老幼相拥围观。  县城的一
真实情况是王老五确实已经闲置很长时间了。王老五原先做化妆品生意,地点就在市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王老五一口气拿下四间门面房,专营化妆品,批发兼零售,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生意做得如日中天。那些年,在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在化妆品经营领域,提起王老五,没一个不由衷赞叹的。何等风光啊!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几年时间,因为赌博,因为嗜酒,因为贪图享受……彻底把王老五给整垮了。  这一等,就是数年,眼看往六十
我是一个大俗人,我在这个世界当中浮沉,涉及了不少领域,有很多很多的惶惑。第一呢,我就觉得现在这种农业文明诞生出来的散文,多半写的都是一己悲欢。有时候看着这么一个时代,觉得无从下嘴,不知道咬哪块能咬下肉来。  我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从上海回来的一些感受。文化部有一个司长,他到上海浦东代理副区长,老想要把浦东介绍给艺术界的朋友们,就邀请一些词作家、曲作家:比方说《走进新时代》的作曲家印青,他还
我叫夏明涵。  我还没死的那一天,我还活着的那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的中午,我去找在村街南头住着的王长青,让他把欠我半年的工钱给结了。其实,这钱早就该问他王长青要回来了,只是我现在在城里一家大酒店里当厨师,忙得不亦乐乎,也很少回家,就一直耽搁着。王长青的家,高大的门楼里,沉重的红漆大门上铆着四排搪瓷缸盖一样大小的圆头铁钉,房檐处飞禽走兽,画梁雕栋,给人一种虎踞龙盘、泰山压顶的感觉。我走进王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