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近几年颇受关注,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在创新思维培养上整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必然要求,在创新思维培养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现有的一些教学法,其应用上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具体研究,在肯定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意义的基础上,对于怎样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创新思维
  引言:受小学阶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较为困难。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是基础性学科教学之一,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虽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较为重视,但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则使得其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上的能力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在新课改压力不断增加,初中教学的学生培养方式发生明显转变的情形下,探寻出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间具有很大的连续性,而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对语文知识学习形成的错误认知,都使得初中语文在教育教学创新上的操作难度较大。初中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项动态的教学过程,系列教育教学方法更是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法依然是主流,学生被动的接受语文知识也使得其丧失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时也无法养成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新课改虽然较为关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但其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成长与发展,而在初中总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明确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之一。此外,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至高等教育阶段,语文知识学习都相对重要,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创新能力也是具体的评价指标。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初中学习阶段,更加体现在学生未来成长的总体进程中。正因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对初中学生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中也需要依托系列创新教学法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营造轻松地教学环境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地教学环境,在相对轻松地教学环境下,教师进行语文知识讲授将会更为容易,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上也能更为轻松。传统教学法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极容易呈现出整体教学氛围沉闷的具体问题。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互动环节的引入来进行轻松教学环境营造。例如,在进行古诗词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定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办法,降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陌生感。在营造出轻松地教学和学习环境后,学生也更容易进行知识学习的探索和创新思维培养。
  2.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仅是较好的教学形式创新,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示以及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在进行现代文或散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布置教学问题,设置学习任务并将学生氛围若干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具体的学习模式下,鼓励学生对坐着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等进行探究。在学生各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时,教师也要多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些有独特间接的小组或学生,教师则要给予针对性表扬和指导。这一办法下,初中学生不仅可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其在自主学习进程中也极容易养成一定的创新思维。
  3.采用多媒体教学多角度进行知识讲解 就创新活动而言,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进行输出的过程,创新成果也是知识经过大脑加工后的外在表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明显不足,在互联网思维下,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并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信息承载以及传播上的优势。例如,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实际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更多课外知识的获取及了解。初中学生在拓宽了知识获取和学习的渠道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会变得较为轻松和顺利。
  四、结语
  初中語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直接影响,教师所选择和应用的教学方法科学与否也会影响到实际教学质量。正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这种影响,其更应当承担起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首要责任,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学习实际进行各种创新教学法选择和应用。由于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和评价标准,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卫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6,13:42-42.
  [2]丁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散文百家旬刊,2016,05:102-102.
  (作者单位: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杨庄中学 744028)
其他文献
摘要: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有效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有效教学的核心是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是对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的“低效性”来说的。因此,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做出针对性的改进,以确保教学效率能够获得质的飞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有效性  造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化教育已经成为了众多中学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共识。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对中学生的“智育”和“德育”。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良好道德基础、高尚人文情怀”成为了中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雅行德育作为一种中学生德育新途径,其在中学德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雅行德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出发,结合到中学(初中)德育实际,对“
摘要:课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效果显著的有力体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教学中要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尽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学,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所有地理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什么是有
摘要: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本文就此提出几点粗浅做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一、在备课时,注重数学思想的挖掘  数学概
摘要:初中生物主要学习和研究微观世界、细胞、生态、植物等的自然学科,也是人类研究生物繁衍,发现自然奥秘的工具。初中生物是生物学习的初始阶段,主要是学习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生物知识零散、抽象而繁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和阻碍,生物实验可以带领学生近距离的观察细胞等微观世界,拉近学生和生物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积极探究生物实验策略,提高实验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
摘要: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物理教学;增强学生兴趣;策略探究  引言: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
摘要:美术教学课程是让学生认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通过对中职美术教学课程方法的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作品创作,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中职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力,如情境教学、多元评价等,均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本文就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中职美术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始终将培养创造力置于首要位置,侧重
摘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语文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
摘要: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中,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做好教学材料的準备与处理、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思维永远是问题的开始。作为一名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