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大众文化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ec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与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大众文化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态度褒贬不一,也使大众文化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本文主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解读大众文化,分析其文化生态功能,为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视角。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功能;视角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82-02
  20世纪后期,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也明显丰富了文化生活,并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文化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热情,大众文化最直接地切入了最大众化的社会生活。在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与浸染中,人们对文化的审美角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给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挑战。然而,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是文化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各有自己的生态,彼此关联,成为文化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这个系统中的所有文化形式都能和谐共处,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那么每一种文化就都会有存在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Jose Drtegay Gasset)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较早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在一个社团、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出来的、被一般人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是大众社会的产物。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发源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文化,它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处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是以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文化消费形态。国内学者大多都把大众文化界定为一种文化形态,而且仅仅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强调了大众文化存在的技术基础、大众文化的载体以及大众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等[1]。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2]。从本质上说,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3]。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通俗性、娱乐消遣性、参与性和全球性等特征。因此,要理解大众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和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大众文化以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它具有一种相对的感性愉悦性,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
  由此可见,大众文化是指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看,大众文化包括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诗、畅销书、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通俗文学、报纸周刊、网络文化、卡拉OK、广告、流行服饰、家居设计、饮食文化等等。
  二、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说[4]。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发表了《文化的变迁理论》,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阐述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5]。斯图尔德提出生态环境决定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理论,既承认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又认为自然环境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认为文化进化的因素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主要是由社会对某一特殊环境的适应过程引起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家拉帕波特、哈里斯以及沃依达等人修正并发展了斯图尔德的观点,运用了生物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概念,提出社会、文化和环境都是生态圈的一部分。他们改变了以往的环境单向决定文化的机械观点,更多地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强调生态系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彼此协调;不仅仅重视自然环境,而且把社会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作为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6]。拉帕波特等人的观点发展了文化生态学,也使文化生态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文化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有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有着其自身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文化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部各文化因子之间的多样共生以求平衡,强调各文化因子之间的整体协调以求和谐,强调系统的动态开放、循环更新以求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认为,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活动,同时社会文化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另外,由于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三、目前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看法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同时代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伯纳德·罗森贝格(Bernard Rosenberg)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对受众产生诱惑并引发孤独感[7]。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邹广文和常晋芳认为大众文化虽然消解、缓和了政治、伦理、阶级专制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但却带来了一系列人性新的分裂和扭曲的现实与可能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分裂与对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与对立,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分裂与对立[3]。大众文化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也会影响到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面貌,还会引发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目前,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看法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在肯定了其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负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打破了僵化的文化格局,使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第二,对中国文化的转型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第三,促进了文化民主化的进程,文化逐渐进入了平民化时代。其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结构的泛滥成灾和建构的相随稀缺;第二,易使人沉醉其中而不可自拔[8];第三,降低了文化产品的品味;第四,精神层次不高,追求娱乐性的成分过强。
  四、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大众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文化要素组成”[6]。文化系统内部的每一种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演奏着文化生态系统的交响乐。“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通过吐故纳新不断交流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食物链的文化链。它们互相关联,形成一张动态的生命之网,其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9]。由此可见,大众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也是当今文化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徐建认为,以政治话语为基调的主导文化,以人文话语为基调的精英文化,以世俗话语为基调的大众文化,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且三者之间的生态关联性最强[10]。
  今天的大众文化虽然受到学界与社会的诸多批评,但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大众文化的广泛流行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促进了我国多元文化的进程。大众文化的普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张扬了个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各种文化要发展,要具有生命力,也要借助大众文化赖以存在的“媒介”来为其铺路,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一些精英文化若要其高雅性为人所知,也需要大众文化的宣传。高雅文化必须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其外部生态环境,而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间风俗和媒体传播等,因此大众文化不仅是当今文化生态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与别的文化一起促进了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
  参考文献:
  〔1〕郑孝萍.大众媒介影响下的大众文化的特征[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82-84.
  〔2〕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68-73.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3.
  〔5〕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r Evolu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6.
  〔6〕戟斗勇.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7〕大众文化,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9.html”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9.html.
  〔8〕洪晓.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7,(3):190-193.
  〔9〕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5-113.
  〔10〕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3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营造生动而深刻的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
<正> 毒,能害人,诸如砒霜、狼毒、大戟等可置人于死地,然若对中药中之“毒”亦如此理解,则很不全面,今就此抒之管见。 一、中药“毒”的含义 中药学中的“毒”是中药药性之一
老年性阴道炎尽一种常见妇科病。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萎缩,阴道上皮变薄并缺少糖原,使阴道酸性降低,局部抵抗力减弱,以致微生物易于繁殖而
期刊
在理论创新的发展进程深处顺利地实现“行为转换”,以理论上的突破为牵引,不断地探讨和创新科学的领导方法,带动和促进实践上的突破。党委贯彻科学发展观,既要谋求某个阶段的跨越
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刑法》第六十七条作了修改,在原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款,即将之前“坦白从宽”的司法政策变成了法律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对“坦白从宽”这项法
[摘 要]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把过去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因学定教”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历单;把脉学情;因学定教;分层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67-01  “学历单”是
控制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在管理工作的各职能中居于特殊地位。法约尔曾提出,管理包括五种职能(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并指出控制涉及管理过程的其它四种职
期刊
垄断是我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为,尤其是我国的行政垄断现象严重,会危害到自由、公平竞争。本文在阐明垄断概念、危害和反垄断法本质、意义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183;苏&#183;奈保尔笔下的“模仿”板具文化价值,对模拟者的形象塑造和生存状态的描述映射了他的文化抵抗思想。在作品《模仿者》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