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意识与农村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u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但不可否认,旧社会留下的,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小农意识便是其中之一。以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和宗派亲族为特点的小农思想,在古代,让封建帝王们闭关锁国,在近代又差点断送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儒家一样,小农也被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从而或多或少的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但小农是一种封建腐朽思想,其在当代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小农意识的发源地,农村无疑是这种思想存在的重灾区,那么,身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好孩子的启蒙教育,从而让他们远离小农意识的侵害呢?我觉得,针对小农意识的三个特点,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培养孩子不甘人后、积极进取、勇于改变的精神。要知道,小富即安是小农意识最大的特征。有小富即安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结果是使人没有危机感,只知道琢磨着享受,飘然自得,不可一世。农村的孩子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足够的视野去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世界观,有的孩子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这样,他们很容易受上一辈的影响,从而在心底埋下小富即安的种子,典型的想法表现为:我将来也会和父辈一样生活在农村;学习不是很重要,将来能吃上饭就行;在班上,各方面我只要一般就好了等等。而作为老师,我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我们可以多给表现一般的孩子一些鼓励,而适当的给予十分优秀的孩子一些压力,让他们更有动力;另外,也可以采取让孩子们多做一些实践活动多看关于现代社会的纪录片等方式让他们开拓眼界。从而让他们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积极进取,勇于改变。
  其次,要帮助孩子们形成做事的计划性。所谓小农的缺乏自律,表现为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计划,从而导致缺乏自我约束,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关于计划的重要性,这么小的孩子或许并不理解,但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清楚计划的意义,并帮助孩子形成做事的计划性。比如,放学回家,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什么时候可以放松一下,我们都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并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完成计划。关于假期计划的制定,我曾经和一些家长交流过,发现家长帮孩子制定计划时存在两大误区。第一,计划内容过于详细,计划的各项内容分配的时间太少,比如有的家长甚至在计划表上定了半个小时让孩子吃冰欺凌的时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过于繁琐的计划他们根本不能坚持。第二,计划中让孩子玩的时间太少,某些家长过于望子成龙,片面的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根本不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特性,从而导致计划执行的失败。我觉得,制定计划时,分两大块就足够了,那就是玩和学习,当然学习包括很多方面,除了课业,也包括素质拓展,针对学习可以另外再制定一个小的计划,但有一个原则是,绝对不能片面增加学习时间,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学习时间,让他们更有效率。
  第三,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作为小农意识的第三个特点,宗派亲族性可谓是最根深蒂固的一种理念。在农村,由于过去计划生育政策并未施行,孩子们普遍有众多的亲族。当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亲戚为中枢的人际关系纽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对于思想还远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宗亲族很容易导致其产生依赖性。有的孩子这么小就声称将来要跟着哪个亲戚干什么工作,渐渐地,这样的想法就会消磨他们的上进心和独立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改变孩子的宗派亲族,但是我们可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性格。平常,我们要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应该鼓励他们回家多做一些家务或制作一些小模型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性格。要知道,一旦他们变得独立,未来也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于丹老师曾经说过,解读历史,是为了将来能变得更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明确小农意识的危害性,正视和重视农村孩子这一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比教授知识更加重要。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农村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新课程改革已成趋势,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中逐步得到深化,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接受教学新思想,对新课改积极地进行了探索,让语文教学改革彰显活跃,教师们纷纷推陈出新,改革教法,立足创新语文教学课程,积极实践推进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本人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探索谈一谈几点粗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小学数学教师亟待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激趣提问,刺激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摘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理论课 拙见    概念的抽象和概括是学科教学目标落实的基础性任务,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但教材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公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全面实施普及性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向教育发出的强烈呼唤。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强调教师的主讲,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新时代形式下的人才培养,不仅仅要给予学生“授之以鱼”,更应给予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乐学、好学、能学、想学,而不是被动的“被灌”,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智慧并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起到“传道、授业、解惑”、“学习、进步、成长、成才”的效果。  一、创设生动的教
摘要:在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学困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原因 转化措施    “学困生”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一个班里,既有学习成绩好、行为习惯很好的优秀
教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是学生学习化学,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交流活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改进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而如何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其问题的核心。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的试验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能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的自觉能动性,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坚持和发挥教师的
摘要:当前,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小学阶段还难于全面设立跨学科的综合类或科技类活动课。因而在非实验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两场活动课。如第三册“我长高了”,“玩一玩,做一做”,第四册“有多重”,“做一做,试一试“,第五册“有多远”,第六册“小小采购员”等等,从第三册到第十二册,共安排了20场数学活动课,虽然占小学阶段数学总课时的比例不很大,却孕育着教改的重要内容,为新课程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
【摘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只有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内
从孩子呱呱落地,就开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美的教育应从小抓起。幼儿从乱涂乱画到一个点、一段线、一个图形到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作品,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他们认识生活、观察事物及他们特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  《纲要》中艺术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它明确了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