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但不可否认,旧社会留下的,不仅有精华,也有糟粕,小农意识便是其中之一。以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和宗派亲族为特点的小农思想,在古代,让封建帝王们闭关锁国,在近代又差点断送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儒家一样,小农也被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从而或多或少的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但小农是一种封建腐朽思想,其在当代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小农意识的发源地,农村无疑是这种思想存在的重灾区,那么,身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好孩子的启蒙教育,从而让他们远离小农意识的侵害呢?我觉得,针对小农意识的三个特点,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培养孩子不甘人后、积极进取、勇于改变的精神。要知道,小富即安是小农意识最大的特征。有小富即安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结果是使人没有危机感,只知道琢磨着享受,飘然自得,不可一世。农村的孩子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足够的视野去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世界观,有的孩子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这样,他们很容易受上一辈的影响,从而在心底埋下小富即安的种子,典型的想法表现为:我将来也会和父辈一样生活在农村;学习不是很重要,将来能吃上饭就行;在班上,各方面我只要一般就好了等等。而作为老师,我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我们可以多给表现一般的孩子一些鼓励,而适当的给予十分优秀的孩子一些压力,让他们更有动力;另外,也可以采取让孩子们多做一些实践活动多看关于现代社会的纪录片等方式让他们开拓眼界。从而让他们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积极进取,勇于改变。
其次,要帮助孩子们形成做事的计划性。所谓小农的缺乏自律,表现为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计划,从而导致缺乏自我约束,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关于计划的重要性,这么小的孩子或许并不理解,但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清楚计划的意义,并帮助孩子形成做事的计划性。比如,放学回家,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什么时候可以放松一下,我们都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并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完成计划。关于假期计划的制定,我曾经和一些家长交流过,发现家长帮孩子制定计划时存在两大误区。第一,计划内容过于详细,计划的各项内容分配的时间太少,比如有的家长甚至在计划表上定了半个小时让孩子吃冰欺凌的时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过于繁琐的计划他们根本不能坚持。第二,计划中让孩子玩的时间太少,某些家长过于望子成龙,片面的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根本不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特性,从而导致计划执行的失败。我觉得,制定计划时,分两大块就足够了,那就是玩和学习,当然学习包括很多方面,除了课业,也包括素质拓展,针对学习可以另外再制定一个小的计划,但有一个原则是,绝对不能片面增加学习时间,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学习时间,让他们更有效率。
第三,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作为小农意识的第三个特点,宗派亲族性可谓是最根深蒂固的一种理念。在农村,由于过去计划生育政策并未施行,孩子们普遍有众多的亲族。当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亲戚为中枢的人际关系纽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对于思想还远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宗亲族很容易导致其产生依赖性。有的孩子这么小就声称将来要跟着哪个亲戚干什么工作,渐渐地,这样的想法就会消磨他们的上进心和独立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改变孩子的宗派亲族,但是我们可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性格。平常,我们要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应该鼓励他们回家多做一些家务或制作一些小模型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性格。要知道,一旦他们变得独立,未来也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于丹老师曾经说过,解读历史,是为了将来能变得更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明确小农意识的危害性,正视和重视农村孩子这一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比教授知识更加重要。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农村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培养孩子不甘人后、积极进取、勇于改变的精神。要知道,小富即安是小农意识最大的特征。有小富即安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结果是使人没有危机感,只知道琢磨着享受,飘然自得,不可一世。农村的孩子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足够的视野去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世界观,有的孩子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这样,他们很容易受上一辈的影响,从而在心底埋下小富即安的种子,典型的想法表现为:我将来也会和父辈一样生活在农村;学习不是很重要,将来能吃上饭就行;在班上,各方面我只要一般就好了等等。而作为老师,我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我们可以多给表现一般的孩子一些鼓励,而适当的给予十分优秀的孩子一些压力,让他们更有动力;另外,也可以采取让孩子们多做一些实践活动多看关于现代社会的纪录片等方式让他们开拓眼界。从而让他们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积极进取,勇于改变。
其次,要帮助孩子们形成做事的计划性。所谓小农的缺乏自律,表现为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计划,从而导致缺乏自我约束,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关于计划的重要性,这么小的孩子或许并不理解,但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清楚计划的意义,并帮助孩子形成做事的计划性。比如,放学回家,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什么时候可以放松一下,我们都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并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完成计划。关于假期计划的制定,我曾经和一些家长交流过,发现家长帮孩子制定计划时存在两大误区。第一,计划内容过于详细,计划的各项内容分配的时间太少,比如有的家长甚至在计划表上定了半个小时让孩子吃冰欺凌的时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过于繁琐的计划他们根本不能坚持。第二,计划中让孩子玩的时间太少,某些家长过于望子成龙,片面的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根本不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特性,从而导致计划执行的失败。我觉得,制定计划时,分两大块就足够了,那就是玩和学习,当然学习包括很多方面,除了课业,也包括素质拓展,针对学习可以另外再制定一个小的计划,但有一个原则是,绝对不能片面增加学习时间,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学习时间,让他们更有效率。
第三,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作为小农意识的第三个特点,宗派亲族性可谓是最根深蒂固的一种理念。在农村,由于过去计划生育政策并未施行,孩子们普遍有众多的亲族。当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亲戚为中枢的人际关系纽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对于思想还远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宗亲族很容易导致其产生依赖性。有的孩子这么小就声称将来要跟着哪个亲戚干什么工作,渐渐地,这样的想法就会消磨他们的上进心和独立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改变孩子的宗派亲族,但是我们可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性格。平常,我们要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应该鼓励他们回家多做一些家务或制作一些小模型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们形成独立的性格。要知道,一旦他们变得独立,未来也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于丹老师曾经说过,解读历史,是为了将来能变得更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明确小农意识的危害性,正视和重视农村孩子这一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比教授知识更加重要。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农村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