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小学数学教师亟待对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激趣提问,刺激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奥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循序提问,由浅入深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认识分数”单元的“分一分”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并结合新课内容,循序渐进设计了一组问题:
1.要把6个苹果分给淘气和笑笑,你准备怎样分?(学生随意分)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理解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引出分数)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分数,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创造了条件。
三、启发提问,开拓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启发式提问忌言不及义,混乱学生思维。如此,不但收不到启发的作用,还令学生“误入歧途”。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四、学生提问,突出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课堂提问不应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的成长。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活动,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得好就是教得好,它所具备的变化使得追求高质量的提问成为教师们重要的教学行为,老师们应该勤于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课堂的精彩!
一、激趣提问,刺激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奥数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循序提问,由浅入深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认识分数”单元的“分一分”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并结合新课内容,循序渐进设计了一组问题:
1.要把6个苹果分给淘气和笑笑,你准备怎样分?(学生随意分)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理解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引出分数)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分数,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创造了条件。
三、启发提问,开拓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启发式提问忌言不及义,混乱学生思维。如此,不但收不到启发的作用,还令学生“误入歧途”。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四、学生提问,突出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课堂提问不应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的成长。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活动,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得好就是教得好,它所具备的变化使得追求高质量的提问成为教师们重要的教学行为,老师们应该勤于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