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更加丰富和全面,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线教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从学生的科学发展出发,积极探索科学高效、质朴实用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也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追求。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明确教学要点,优化教学方法
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要点,并且每个要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要体现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教学要点不明确,就会导致上课漫无目的,随意拖沓。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优化。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采取讲授、自学、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知识的生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克服思维中出现的误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流程。教师的“讲”要落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易错处,疑点难点的突破不要急于求成,讲解题目不要贪多求全,而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在遇到质疑时、多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通过互相补充辩论、师生互动探讨一次把要点分析透彻,从而使学生会一道懂一类,留下很深的记忆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让教学内容活动化,更重要的是让教学活动内容化,这样以来尖锐的时间与内容的矛盾就会有所缓解。
2、深度挖掘教材,重视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北师大版的教材更加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看似内容简单,实则非常灵活。为了应对考试,有的教师把例题很少的新教材放到一边,课堂成了往届考题和所谓典型题目的堆集,就题讲题,看似容量很大,实则没有把握教材的价值,使得学生只会做见过的题而不会分析探究,很快遗忘。教师应深如挖掘教材,学会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要从细节着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精心处理每一个环节,争取达到最优化的设计结果。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紧张,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不仅学到知识,也学到能力,学到方法。有专家说过“肯放手是态度,会放手是能力”。我觉得教师主导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内容、每一环节时间、探索方法和要求,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2)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不能过于简单,选取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3)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懂得的教师不教,如果有学生出错,教师不要迫不及待地纠正,而要由其他学生来更正,互相补充。(4)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4、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积极思维是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死气沉沉的课堂何谈高效课堂。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达到了高效的目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这个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教学过程中,要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这里,根据学生情况提出好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1) 故问其反,活跃思维。老师进行错误推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方法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犹如“平地起波澜”,令人回味、效果显著。(2)学会激疑,无疑设疑。在教学中,教师摆出一些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这样的设疑能使学生从始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合作探究,提倡争论。教师抛出主问题,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在探究讨论及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各种问题,教师在此时不要代答,而让同学之间互相辩论互相补充,真理将越辩越明。
5、重视教学中的情,师生和谐相融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能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成功了一半。对于学生的回答与见解及时的评价,将使课堂显得生动鲜活,而且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对于一些基础简单的问题,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也许回答问题并不完善,教师切不可挖苦讽刺、没有耐心,要学会选择其中的正确面及时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的改进方向,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他们也能学好,在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数学课既应该清晰严谨,也可以激情幽默,采取得当的批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因为喜欢你信服你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要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让每一节常规课实现“高效课堂”,还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寻找传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优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1、明确教学要点,优化教学方法
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要点,并且每个要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要体现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教学要点不明确,就会导致上课漫无目的,随意拖沓。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优化。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采取讲授、自学、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知识的生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克服思维中出现的误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流程。教师的“讲”要落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易错处,疑点难点的突破不要急于求成,讲解题目不要贪多求全,而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在遇到质疑时、多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通过互相补充辩论、师生互动探讨一次把要点分析透彻,从而使学生会一道懂一类,留下很深的记忆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让教学内容活动化,更重要的是让教学活动内容化,这样以来尖锐的时间与内容的矛盾就会有所缓解。
2、深度挖掘教材,重视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北师大版的教材更加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看似内容简单,实则非常灵活。为了应对考试,有的教师把例题很少的新教材放到一边,课堂成了往届考题和所谓典型题目的堆集,就题讲题,看似容量很大,实则没有把握教材的价值,使得学生只会做见过的题而不会分析探究,很快遗忘。教师应深如挖掘教材,学会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要从细节着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精心处理每一个环节,争取达到最优化的设计结果。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得紧张,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不仅学到知识,也学到能力,学到方法。有专家说过“肯放手是态度,会放手是能力”。我觉得教师主导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内容、每一环节时间、探索方法和要求,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2)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不能过于简单,选取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3)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懂得的教师不教,如果有学生出错,教师不要迫不及待地纠正,而要由其他学生来更正,互相补充。(4)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4、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积极思维是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兴趣、死气沉沉的课堂何谈高效课堂。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达到了高效的目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这个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教学过程中,要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这里,根据学生情况提出好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1) 故问其反,活跃思维。老师进行错误推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方法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犹如“平地起波澜”,令人回味、效果显著。(2)学会激疑,无疑设疑。在教学中,教师摆出一些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这样的设疑能使学生从始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合作探究,提倡争论。教师抛出主问题,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在探究讨论及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各种问题,教师在此时不要代答,而让同学之间互相辩论互相补充,真理将越辩越明。
5、重视教学中的情,师生和谐相融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能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成功了一半。对于学生的回答与见解及时的评价,将使课堂显得生动鲜活,而且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对于一些基础简单的问题,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也许回答问题并不完善,教师切不可挖苦讽刺、没有耐心,要学会选择其中的正确面及时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的改进方向,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他们也能学好,在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数学课既应该清晰严谨,也可以激情幽默,采取得当的批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因为喜欢你信服你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要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让每一节常规课实现“高效课堂”,还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寻找传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优化新课程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