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作为一部投资仅有一百万的小成本电影,成为今年两岸三地各大电影节上最大的赢家,也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片中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表现准确细腻,传达出人物之间的脉脉温情,折射出世间人生百态,成为本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尤以在饭桌上的细节表现最为突出。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 细节表现 吃饭 温情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平淡而温情的电影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导演许鞍华对于细节表现的执迷。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剧情片,但是在这样一部我个人觉得严重缺少剧情张力的电影中,吸引我能够看到最后而且深深被打动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这些细节的魅力——因为细节所以细腻,正是这些细腻的细节引起了我和其他观众所有日常生活记忆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无限温情。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吃饭的细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确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吃饭来开展。我统计了一下,关于吃的细节在这部时长只有90分钟的电影中竟出现了18处之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饭菜,在这些饭桌上反映了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百态。
首先,主角贵姐和儿子张家安吃饭的场景出现了9次。在张家里的时候,摄像机基本上是固定不动的,日与夜都在长镜头下从容不迫地轮转,而这个镜头就是对准着饭桌的,角度都没有多大变化。我们像在看一部关于张家生活的纪录片。
电影中主要表现的是晚餐,因为晚餐是一天中母子俩聚在一起吃的最为正式的一顿饭。唯一的一次早餐是贵姐下楼买回来的面包,带回来一份报纸,买报纸还附送一包纸巾。贵姐吃完后张家安才洗漱完过来吃,一边撕面包一般看报纸。即使是正式的晚餐基本也都是两个菜,包括蒸蛋,煎蛋,炒蛋,豆芽,青菜,汤……有一次甚至只有一个炒白菜,只有在准备中秋节的时候特别表现了一个贵姐煎鸡排的镜头,这是唯一一次我们看到张家自己做的菜里面有肉。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光是鸡蛋就出现了三种以上的做法,所以才有了后来贵姐与阿婆一起买鸡蛋的一个情节,阿婆帮贵姐挑选了一排比较大个的鸡蛋,夸贵姐会做。我觉得这个就特别细腻,不仅从吃的内容直接表现了张家单亲家庭的艰辛生活,而且由这个鸡蛋的不同做法我们还看到了贵姐对张家安的母爱。同样的,为张家安夹他喜欢吃的冬菇,吃不完的用一个小碗盛着留到下一顿再继续吃。还有饭吃到一半突然想起来的和张家安舅舅他们在外面酒楼吃饭后打包回来的乳鸽,这个在我家里也是经常的事情,尤其是贵姐打开盒子先闻一闻味道这个动作真是格外亲切。
在这个饭桌上当然也还有吃榴莲、吃月饼等情节,这些都无一不体现出贵姐默默但是深沉的母爱以及张家安的乖顺。捧着碗,拿着筷子,一盘青菜,两颗煎蛋,简单的饭菜,这就是家的温情。这也大概就是张家安不愿意和同学、表姐在外面吃饭的一个原因。
若说张家虽然生活清贫,但是母子相依为命还是颇有滋味,相比之下那个孤寡老阿婆的日子就过的冷清多了。电影中完整地记录从她买菜开始一直到饭后洗碗的细节,用两顿饭就将这个孤苦老人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出来。十块钱的牛肉可以吃两顿,炒肉榨出来的油用来炒青菜——这又为后来超市买油一场戏埋下了伏笔。我们看到阿婆炒菜的那个锅子是黑漆漆的,盛饭菜的不是碗,都是大大小小的瓷缸——瓷缸,让我想起那个不孝子为母亲做木碗的传统故事。这其中是老人道不尽的心酸!吃完饭做什么呢?我们看到阿婆坐在饭桌边上。天色渐渐变暗,然后阿婆起身打开临时灯管(灯坏了没人帮忙修理)开始做晚饭。我注意到她这次在牛肉中放了几片老姜——这应该是用来去味的吧。
再次,阿婆的这种静坐中体现了一个孤寡老人精神生活怎样的空虚!——这就是为什么她要去买个电视机,因为时间太难打发了啊I这也是为什么她用省吃俭用的钱去买首饰给她外孙,而当她见外孙的要求被拒绝,在回来的车上她动情地对贵姐说:“将来我死了,也要保佑家安读书好……”将自己在亲情上的寄托转移到张家安身上,我们看见这个孤寡老人对亲情的迫切渴望。
同样是年纪差不多的老人。贵姐的母亲子孙满堂,儿女孝顺,儿子还挺有出息。她可以在生病住院的时候挑剔医院的粥有药水味,孙女送来的鱼片粥有鱼骨,一定要吃燕窝粥——就在这个病房的“饭桌”上,老太太吃着燕窝粥,想起了女儿对这个家的贡献,又体现出无限的温情:而在表姊妹之间,张家安的表姐可以抱怨自家的菲佣煮饭不好吃,而张家安从没有对他妈妈炒的鸡蛋和青菜有任何意见……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猴子的差别,大概是这样。
还有几场吃饭的戏,却被导演巧妙的“略”掉了。一是贵姐母亲做寿,考虑到女儿事务繁多,老太太多次催服务员快点上菜。这体现出老太太对女儿的同情与照顾:饭桌上的怎样一番人情百态我们没有看到,但是从归来时张家安手中提着的打包的塑料袋我们可以想见一二。此外当一家人参加完亲戚葬礼以后说要去外面吃,这个场面虽然也没有直接表现,但是也由后来贵姐打包回家的一只乳鸽进行了暗示。这里面有亲戚们对贵姐一家的照顾,也有姐弟之间境遇的落差。而贵姐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代人打麻将输了钱一定要自己给,弟弟给的月饼券一定要付钱……人穷不能志短,即使是姐弟之间——这也是最后中秋做节时贵姐决定不去与弟弟们一起吃,而选择与孤寡阿婆一起做节的一个因素吧。
电影在中秋晚上的一顿聚餐中结束,贵姐母子把阿婆接来家中,坐在一起吃柚子。最后的台词是贵姐说柚子很甜,阿婆点头说:“还有很多汁!”我们于是发现生活和电影都是一样,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平凡细节中流露出来的脉脉温情,竟是如此甘甜!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 细节表现 吃饭 温情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平淡而温情的电影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导演许鞍华对于细节表现的执迷。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剧情片,但是在这样一部我个人觉得严重缺少剧情张力的电影中,吸引我能够看到最后而且深深被打动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这些细节的魅力——因为细节所以细腻,正是这些细腻的细节引起了我和其他观众所有日常生活记忆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无限温情。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吃饭的细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确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吃饭来开展。我统计了一下,关于吃的细节在这部时长只有90分钟的电影中竟出现了18处之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饭菜,在这些饭桌上反映了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百态。
首先,主角贵姐和儿子张家安吃饭的场景出现了9次。在张家里的时候,摄像机基本上是固定不动的,日与夜都在长镜头下从容不迫地轮转,而这个镜头就是对准着饭桌的,角度都没有多大变化。我们像在看一部关于张家生活的纪录片。
电影中主要表现的是晚餐,因为晚餐是一天中母子俩聚在一起吃的最为正式的一顿饭。唯一的一次早餐是贵姐下楼买回来的面包,带回来一份报纸,买报纸还附送一包纸巾。贵姐吃完后张家安才洗漱完过来吃,一边撕面包一般看报纸。即使是正式的晚餐基本也都是两个菜,包括蒸蛋,煎蛋,炒蛋,豆芽,青菜,汤……有一次甚至只有一个炒白菜,只有在准备中秋节的时候特别表现了一个贵姐煎鸡排的镜头,这是唯一一次我们看到张家自己做的菜里面有肉。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光是鸡蛋就出现了三种以上的做法,所以才有了后来贵姐与阿婆一起买鸡蛋的一个情节,阿婆帮贵姐挑选了一排比较大个的鸡蛋,夸贵姐会做。我觉得这个就特别细腻,不仅从吃的内容直接表现了张家单亲家庭的艰辛生活,而且由这个鸡蛋的不同做法我们还看到了贵姐对张家安的母爱。同样的,为张家安夹他喜欢吃的冬菇,吃不完的用一个小碗盛着留到下一顿再继续吃。还有饭吃到一半突然想起来的和张家安舅舅他们在外面酒楼吃饭后打包回来的乳鸽,这个在我家里也是经常的事情,尤其是贵姐打开盒子先闻一闻味道这个动作真是格外亲切。
在这个饭桌上当然也还有吃榴莲、吃月饼等情节,这些都无一不体现出贵姐默默但是深沉的母爱以及张家安的乖顺。捧着碗,拿着筷子,一盘青菜,两颗煎蛋,简单的饭菜,这就是家的温情。这也大概就是张家安不愿意和同学、表姐在外面吃饭的一个原因。
若说张家虽然生活清贫,但是母子相依为命还是颇有滋味,相比之下那个孤寡老阿婆的日子就过的冷清多了。电影中完整地记录从她买菜开始一直到饭后洗碗的细节,用两顿饭就将这个孤苦老人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出来。十块钱的牛肉可以吃两顿,炒肉榨出来的油用来炒青菜——这又为后来超市买油一场戏埋下了伏笔。我们看到阿婆炒菜的那个锅子是黑漆漆的,盛饭菜的不是碗,都是大大小小的瓷缸——瓷缸,让我想起那个不孝子为母亲做木碗的传统故事。这其中是老人道不尽的心酸!吃完饭做什么呢?我们看到阿婆坐在饭桌边上。天色渐渐变暗,然后阿婆起身打开临时灯管(灯坏了没人帮忙修理)开始做晚饭。我注意到她这次在牛肉中放了几片老姜——这应该是用来去味的吧。
再次,阿婆的这种静坐中体现了一个孤寡老人精神生活怎样的空虚!——这就是为什么她要去买个电视机,因为时间太难打发了啊I这也是为什么她用省吃俭用的钱去买首饰给她外孙,而当她见外孙的要求被拒绝,在回来的车上她动情地对贵姐说:“将来我死了,也要保佑家安读书好……”将自己在亲情上的寄托转移到张家安身上,我们看见这个孤寡老人对亲情的迫切渴望。
同样是年纪差不多的老人。贵姐的母亲子孙满堂,儿女孝顺,儿子还挺有出息。她可以在生病住院的时候挑剔医院的粥有药水味,孙女送来的鱼片粥有鱼骨,一定要吃燕窝粥——就在这个病房的“饭桌”上,老太太吃着燕窝粥,想起了女儿对这个家的贡献,又体现出无限的温情:而在表姊妹之间,张家安的表姐可以抱怨自家的菲佣煮饭不好吃,而张家安从没有对他妈妈炒的鸡蛋和青菜有任何意见……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猴子的差别,大概是这样。
还有几场吃饭的戏,却被导演巧妙的“略”掉了。一是贵姐母亲做寿,考虑到女儿事务繁多,老太太多次催服务员快点上菜。这体现出老太太对女儿的同情与照顾:饭桌上的怎样一番人情百态我们没有看到,但是从归来时张家安手中提着的打包的塑料袋我们可以想见一二。此外当一家人参加完亲戚葬礼以后说要去外面吃,这个场面虽然也没有直接表现,但是也由后来贵姐打包回家的一只乳鸽进行了暗示。这里面有亲戚们对贵姐一家的照顾,也有姐弟之间境遇的落差。而贵姐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代人打麻将输了钱一定要自己给,弟弟给的月饼券一定要付钱……人穷不能志短,即使是姐弟之间——这也是最后中秋做节时贵姐决定不去与弟弟们一起吃,而选择与孤寡阿婆一起做节的一个因素吧。
电影在中秋晚上的一顿聚餐中结束,贵姐母子把阿婆接来家中,坐在一起吃柚子。最后的台词是贵姐说柚子很甜,阿婆点头说:“还有很多汁!”我们于是发现生活和电影都是一样,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平凡细节中流露出来的脉脉温情,竟是如此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