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让学生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重要手段,要读进去、 想开去,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百遍的讲解。
【关键词】小学語文 课堂教学 朗读
作为小学语文阶段,朗读是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都明确提出对朗读的要求,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实现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掌握语言的规律,激发和陶冶学生情感等。如果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长期稳定的教学作业。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存在各种弊端,无论是上课,或者听课时都给我这样的感觉,孩子们读书要不就是机械化,浮在表面的拖音朗读,要不就是所谓的“感情朗读”,但这种感情朗读,多是模仿老师读书,或者是一种感觉上的“感情”,而并非自己情感的迸发、真情的流露。我认为朗读是要“声随心动”,课堂中应多给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亲密接触文本的机会,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语言,和作者的心灵交流 ,为学生的自我再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会正确朗读,并养成习惯
读通 、读熟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而低年级学生习惯于学老师的读法,有的爱唱读 ,高年级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样容易读破句,不能使学生读得深,很好的把握文的思想内容 ,因此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把书读正确。我每上一节新课,总是这样要求学生,头三遍一定要把语音读准,没有破句,不加字不去字,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习惯。教师也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从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当然,教师在朗读的技巧上也要多指导学生,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要通过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要把感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思想内容
一般来说,只有朗读到位了,感悟才会深刻。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朗读到位,不是指读的次数多,读的声音大,而是指通过导读,能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境,能够与作者心心相印,想作者所想,说作者所说,唯其如此,学生的感悟才算是深刻的。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的第四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乍一看,这句话看似很平常、平淡,但用心去品读,我们发现这句话表达的感情实在是真挚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用动情的语言,诱发学生猜想高尔基看到鲜花后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高尔基还没有看到鲜花,就已经陶醉其间了。接着引读导悟:“怎样朗读,才容易把这句话的含意表达出来?”学生抓住“春天到了”“儿子”“全部”等重要词语思考、交流,感悟它们所包含的亲情。最后让学生朗读体会表达。
三、读深读活,声随心动,体验情境
在《语文新课标》的方针指导下,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更亲密的融入文字描写的情景,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的语言教学更加直观、丰富多彩。但即使再精美的课件,也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营造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讲解、灌输。这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对文本的理解准确到位。试问,如果教师自己都对文本一知半解、半生半熟,又怎能带动学生理解朗读呢?所以对待不同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营造与之相对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文中的某种情感,才能自然的从声音中流露。
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朗读个性化,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师生对读 、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一句话,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百遍的讲解,让朗读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小学語文 课堂教学 朗读
作为小学语文阶段,朗读是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都明确提出对朗读的要求,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实现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掌握语言的规律,激发和陶冶学生情感等。如果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长期稳定的教学作业。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存在各种弊端,无论是上课,或者听课时都给我这样的感觉,孩子们读书要不就是机械化,浮在表面的拖音朗读,要不就是所谓的“感情朗读”,但这种感情朗读,多是模仿老师读书,或者是一种感觉上的“感情”,而并非自己情感的迸发、真情的流露。我认为朗读是要“声随心动”,课堂中应多给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亲密接触文本的机会,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语言,和作者的心灵交流 ,为学生的自我再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会正确朗读,并养成习惯
读通 、读熟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而低年级学生习惯于学老师的读法,有的爱唱读 ,高年级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样容易读破句,不能使学生读得深,很好的把握文的思想内容 ,因此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把书读正确。我每上一节新课,总是这样要求学生,头三遍一定要把语音读准,没有破句,不加字不去字,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习惯。教师也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从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当然,教师在朗读的技巧上也要多指导学生,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要通过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
二、要把感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思想内容
一般来说,只有朗读到位了,感悟才会深刻。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朗读到位,不是指读的次数多,读的声音大,而是指通过导读,能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境,能够与作者心心相印,想作者所想,说作者所说,唯其如此,学生的感悟才算是深刻的。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的第四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乍一看,这句话看似很平常、平淡,但用心去品读,我们发现这句话表达的感情实在是真挚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用动情的语言,诱发学生猜想高尔基看到鲜花后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高尔基还没有看到鲜花,就已经陶醉其间了。接着引读导悟:“怎样朗读,才容易把这句话的含意表达出来?”学生抓住“春天到了”“儿子”“全部”等重要词语思考、交流,感悟它们所包含的亲情。最后让学生朗读体会表达。
三、读深读活,声随心动,体验情境
在《语文新课标》的方针指导下,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更亲密的融入文字描写的情景,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的语言教学更加直观、丰富多彩。但即使再精美的课件,也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营造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讲解、灌输。这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对文本的理解准确到位。试问,如果教师自己都对文本一知半解、半生半熟,又怎能带动学生理解朗读呢?所以对待不同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营造与之相对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文中的某种情感,才能自然的从声音中流露。
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朗读个性化,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师生对读 、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一句话,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百遍的讲解,让朗读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