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质疑。因此,在当前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我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而且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教师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3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教师还是据为己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会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四、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创新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这样不仅给学生现实活动的空间,而且拓宽了他们思维的空间。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给学生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应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不再是一句口号。
其他文献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就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些留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字感而出错。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方面探讨汉字字感的建立和培养方法,希望通过汉字字感的培养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  关键词: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字感    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辅导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错误很多。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准确地说,他们并不是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成功。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关注和积极探索数学情境的设计,积累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教学
英、汉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不一样。英语多使用人称代词,而汉语则相反,英译汉时,译者需要尽可能地省译或不译第三人称代词。英译汉中,译者在略译或不译不必要的代词之前,须通读全文,正确判断该代词是否可以省略不译,以免误导读者。如:  例(1)①he Gryffindor first years followed Percy through the chattering crowds,o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兴趣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创设有效问题
高三阶段通常都会进行大量的模拟考试,因此试卷评讲就占据了高三课堂的“半壁江山”。很多教师在试卷评讲中习惯于从前往后平铺直叙,导致学生对试题讲解毫无兴趣,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上好试卷评讲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
摘 要: 数学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而且要让他们体会其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美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本文作者就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体验的有关案例进行剖析,并结合实践提出自己的认识,通过引经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探索规律》。首先谈谈我的设计理念: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是“身边的数学”。   2.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作为本章最后一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