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ei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5月25日,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参观参观瑞士伯尔尼爱因斯坦博物馆时,为欣然挥笔留言:“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的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灵魂,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会失去动力,而人类如果失去创新就会失去希望。中国将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的目标,就必须要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届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虽然语文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其载体——课文及课外阅读却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网络的作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创新是人的潜能,每个人经过科学的培养,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小小的创新意识,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创新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以疑促思,思疑结合,打开局面
  有首古诗说得很好: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
  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
  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
  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产生破解疑问的冲动,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最终在探究的道路上学得新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知疑”心理,敏锐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有些老师也许会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里面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事实和科学验证的,不会存在疑点,因此对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存在畏难心理,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他们是以自己童年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一些在成人认为“理所应当”、“本来如此”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或许就“不该如此”,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创新节点,并且把这种创新节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探究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境,把学生的思路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
  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实现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对画内的景、画外的境、画中的音产生鲜明的感知。以《乌鸦喝水》为例: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火红的太阳,让学生听聆听盛夏的蝉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对课文的环境形成初步的感受,为后来乌鸦喝水创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和乌鸦同样的体会。而当讲到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网络上乌鸦使用工具解决难题,甚至包括其他具有低级职能的动物使用工具的照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其实很聪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带着“解惑”的心理开展探究之路。
  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评价
  在确定探究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全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开始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包括分组指导、提供网络设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把关等。等到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让全班学生针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并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方案。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地调动起来,很多奇思妙想被提了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瓶子放倒,这样瓶子里的水就比较靠近瓶口了,乌鸦最长脖子长,喝道平躺着的瓶子中的水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芦苇杆或者麦秆,做成喝饮料的吸管,就比较容易喝到水了;也有同学提出:乌鸦可以找一根羽毛伸进瓶子里,把水蘸出来,因为网上说燕子就喂养还不能出窝的小燕子喝水时,就是用胸部的羽毛沾了水然后飞回窝为小燕子的……
  在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可笑”的方法来,对于这些,我们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二是要和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看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不具有可行性,对具有可行性的,要给予鼓励,对不具有可行性的,要告诉学生,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想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弱点,因此必须要否定。教育学生否定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破解学生的惯性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
  【作者单位:衡水市桃城区河东办事处三徐庄小学 河北】
其他文献
京剧进课堂是教育部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京剧进课堂不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只唱京剧,而是让孩子接触感受、欣赏京剧,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京剧艺术得到传承。  传统的京剧虽然博大精神,但它与小学生认知特点太远,有距离、有难度,听不懂也看不懂,如何激发学生京剧的兴趣,消除学生对京剧的陌生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生活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的选择,选择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兴趣是打开知识的大门。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学效果也会相当理想;相反,枯燥乏味的课堂则不尽如人意。因此,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无疑会为实现“高效课堂”之梦涂上浓重的一笔。那么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增加趣味性呢?  一、情
怎样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认为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读、写、观、演的能力,从而陶冶美感情操,可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课外延伸质量。     一、学会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够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生活的就是精彩的。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下面是我肤浅的做法。     一、观察生活让
在执教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用纸造一座桥”时,全班48名学生分8组,在规定的时间内7个组完成了任务,有的造成了拉索桥,有的造成了拱桥,有的造成了平板桥,分别运用到了,瓦
“作文难,难作文,一听作文心就烦,写起作文手发颤”从顺口溜中反映出许多的学生怕写作文的真实心理。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感觉有些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