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湖南永州市人,长期从事中学数学的一线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一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酷爱数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前课后阅读数学书箱、问数学问题;思维敏捷严谨,思路清晰开阔,运算力强;对现有数学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都“吃不饱”,有很强的自学愿望和行动执行力。以上特点就俱备了成为数学英才的基本要素,只是他们的学习是无序的、不系统的、受局限的,这样就不利于他们发挥长处茁壮成长,不利于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和培养。面对中学数学英才教育问题,引发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一、全国及永州市中学数学英才教育发展的现状
早在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办就意味着我国当代英才教育的开始,之后全国各地的中学在英才教育方面也纷纷作出了实践探索,概括起来国内中学英才教育存在三种形式:
(一)设立特殊班级
1、一种是不缩短学制,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组建在课程进度、深度、广度方面都区别于其它普通班级的特殊班级。例如,“走班制”的作法是:改革班级授课制,取消行政班级的划分,采取学科分层走班的模式;改变学科的课程结构,自主编写教材,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永州市一中的“李达班”、永州市三中的“奥加班”、祁阳一中的“招飞班”等都采取区别于普通班级的英才教育,尝试扩大深度与广度的教学、优胜劣汰动态式管理模式。
2、另一种是将学制缩短。例如,有的地方设立的“少儿班”:招收具有四年级以上知识水平,年龄在十岁左右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四五年(弹性学制)的培养,使他们完成普通学生八年完成的学业,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与正常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
(二)创立特定联合培养计划
近十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并实施了一些培养人才的项目计划,打破中学内部独立培养英才的局限,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数学英才。例如,2010年上海地区也实行了“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永州市科协与教育局联合启动的“春阳计划”等,都是特定项目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政府教育部门与其它部门联合的方式培养英才。
(三)开办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有利于英才教育的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课程在升学选拔标准的指挥下,很难突破固有的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一些中学已经开始探索建构新的数学课程体系。
1、丰富和改进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
永州市四中数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小组课以及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习内容,小组课专为在数学学习领域处于“两极”的学生,即优等生与学困生设置。数学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展开数学英才教育,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2、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
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能为英才成长提供足够的课程支撑。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打破国家统一教材体系和结构,自主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其课程结构为:核心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个性拖长课程)、专题研修课程。永州市一中数学组设置的选修课包括两大块,一是国家选修,二是校本选修。在校本课程中,主要包括数学竞赛、大学先修、课题学习以及早培研修四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体现校本化课程的特色,包括数学兴趣课程系列、数学应用课程系列以及数学高级课程系列。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得数学学科内的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为在数学学习上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学校还与湖南科技学院数学系合作开发新教材,并聘请数学专家教授授课。
二、永州市中学数学英才教育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英才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总设计和制度保障
我国没有从国家层面对英才教育加以规划设计,教育法规也没有对中学英才教育作出明确规定。没有国家制度保证,学校在课程研发与改革方面的权利受到限制,造成部分数学英才潜能受到遏制。中国的教育体制太过分强调普及,而英才教育无论从过程上还是从结果上,与教育公平都是不违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学习一样的内容、准备一样的考试,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二)缺乏英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和学术研究
首先,缺乏完整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国内没有英才教育的环境,功利教育与英才教育相违背;没有英才教育的机制;没有英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竞赛数学内容代替数学英才教育的教材现象普遍。中学英才教育理想的课程资源不是“生搬硬凑”,而是要结合中学情况重新创新。其次,课程标准与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的大众性和实用性的普及理念势必导致教学要求降低;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生活性,而忽略掉英才学生对有挑战性数学课程的诉求。再次,对数学英才及培养的学术性研究很欠缺,在英才培养方面往往基于经验或者简单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三)英才培养大多存在功利化
在很多国际数学竞赛中,中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领先,但这样的英才却很少变成真正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竞赛的功利性使我们偏离了英才教育。许多学生参加竞赛课程的学习,目的就是想通过获奖,赢得高考保送、加分机会,一但这样的功利目的达到后,其后续学习动力、研究动力就不足了。英才是多元化的,应试成绩优秀生不等于英才,数学英才的培养不等于数学竞赛培训。
三、永州市中学数学英才教育发展的对策
实施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英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我国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第一,推动立法与政策制定,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制度保证。比如,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课程开发、英才甄选、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出整体政策规划,以及从根本上改革考试体制,把学生从应试训练中解放出来。
第二,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为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证。数学英才的培养应该主要依靠中学教师,而不能依靠大学教师。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数学英才教师也是英才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性工作。
第三,建设适合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相对孤立,横向上缺乏学科间的沟通,纵向上缺乏不同学段的衔接,像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
在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方面,我们刚刚起步,我们还需要在政策、理念、借鉴、实践探索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一、全国及永州市中学数学英才教育发展的现状
早在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办就意味着我国当代英才教育的开始,之后全国各地的中学在英才教育方面也纷纷作出了实践探索,概括起来国内中学英才教育存在三种形式:
(一)设立特殊班级
1、一种是不缩短学制,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组建在课程进度、深度、广度方面都区别于其它普通班级的特殊班级。例如,“走班制”的作法是:改革班级授课制,取消行政班级的划分,采取学科分层走班的模式;改变学科的课程结构,自主编写教材,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永州市一中的“李达班”、永州市三中的“奥加班”、祁阳一中的“招飞班”等都采取区别于普通班级的英才教育,尝试扩大深度与广度的教学、优胜劣汰动态式管理模式。
2、另一种是将学制缩短。例如,有的地方设立的“少儿班”:招收具有四年级以上知识水平,年龄在十岁左右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四五年(弹性学制)的培养,使他们完成普通学生八年完成的学业,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与正常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参加高考。
(二)创立特定联合培养计划
近十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并实施了一些培养人才的项目计划,打破中学内部独立培养英才的局限,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数学英才。例如,2010年上海地区也实行了“上海中学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永州市科协与教育局联合启动的“春阳计划”等,都是特定项目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政府教育部门与其它部门联合的方式培养英才。
(三)开办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有利于英才教育的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课程在升学选拔标准的指挥下,很难突破固有的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一些中学已经开始探索建构新的数学课程体系。
1、丰富和改进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
永州市四中数学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小组课以及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习内容,小组课专为在数学学习领域处于“两极”的学生,即优等生与学困生设置。数学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展开数学英才教育,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2、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体系
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能为英才成长提供足够的课程支撑。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打破国家统一教材体系和结构,自主编写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其课程结构为:核心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个性拖长课程)、专题研修课程。永州市一中数学组设置的选修课包括两大块,一是国家选修,二是校本选修。在校本课程中,主要包括数学竞赛、大学先修、课题学习以及早培研修四类。在课程设计上更加体现校本化课程的特色,包括数学兴趣课程系列、数学应用课程系列以及数学高级课程系列。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得数学学科内的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为在数学学习上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学校还与湖南科技学院数学系合作开发新教材,并聘请数学专家教授授课。
二、永州市中学数学英才教育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英才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总设计和制度保障
我国没有从国家层面对英才教育加以规划设计,教育法规也没有对中学英才教育作出明确规定。没有国家制度保证,学校在课程研发与改革方面的权利受到限制,造成部分数学英才潜能受到遏制。中国的教育体制太过分强调普及,而英才教育无论从过程上还是从结果上,与教育公平都是不违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学习一样的内容、准备一样的考试,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二)缺乏英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和学术研究
首先,缺乏完整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国内没有英才教育的环境,功利教育与英才教育相违背;没有英才教育的机制;没有英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竞赛数学内容代替数学英才教育的教材现象普遍。中学英才教育理想的课程资源不是“生搬硬凑”,而是要结合中学情况重新创新。其次,课程标准与教材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的大众性和实用性的普及理念势必导致教学要求降低;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生活性,而忽略掉英才学生对有挑战性数学课程的诉求。再次,对数学英才及培养的学术性研究很欠缺,在英才培养方面往往基于经验或者简单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三)英才培养大多存在功利化
在很多国际数学竞赛中,中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领先,但这样的英才却很少变成真正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竞赛的功利性使我们偏离了英才教育。许多学生参加竞赛课程的学习,目的就是想通过获奖,赢得高考保送、加分机会,一但这样的功利目的达到后,其后续学习动力、研究动力就不足了。英才是多元化的,应试成绩优秀生不等于英才,数学英才的培养不等于数学竞赛培训。
三、永州市中学数学英才教育发展的对策
实施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英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我国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英才教育的培养系统。
第一,推动立法与政策制定,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制度保证。比如,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课程开发、英才甄选、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出整体政策规划,以及从根本上改革考试体制,把学生从应试训练中解放出来。
第二,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为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证。数学英才的培养应该主要依靠中学教师,而不能依靠大学教师。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数学英才教师也是英才教育课程的重要保障性工作。
第三,建设适合的英才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相对孤立,横向上缺乏学科间的沟通,纵向上缺乏不同学段的衔接,像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
在英才教育的数学课程方面,我们刚刚起步,我们还需要在政策、理念、借鉴、实践探索方面做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