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主体 放飞想象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每个教师都能认识到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这从他们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我们认为,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也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已经积累了不少感性经验,认识了许多事物,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要教育理念,发散学生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象。
  
  一、确立“对话”的理念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标准》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要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确立“对话”关系,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对话的中心只能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这不仅仅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诸如对文中的喜爱部分、对自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或者对某些章节的丰富想象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它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放飞想象的翅膀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好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实践探索。发散学生思维、放飞想象翅膀即是其中重要一点。在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实践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1.改头换尾。将作家作品改头换尾是激发学生思维张力的好方法。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到作品头尾布局的精妙之处,更可以从中学到作文的技法。比如“改头”,以契诃夫的《变色龙》为例。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开头偏要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为什么他的下属只能是跟在他的后面,而还要“端着一个筛子”,筛子里又“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如果不是这样开头,换一种开头呢?学生发散思维,答案各式各样:①奥楚蔑洛夫穿着半新不旧的军大衣,没有小包,后面也没有巡警;②奥楚蔑洛夫自己端着筛子;③巡警出场,等处理狗咬人时奥楚蔑洛夫才火速赶来;④开头只有赫留金被狗咬后的叫喊声;⑤奥楚蔑洛夫跟巡警并排走着……通过交流探究,大家才发现,学生的开头都不能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威风凛凛的气势,而少了那个端着筛子的巡警,则又少了当时环境下军警宪兵横行、老百姓的自由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背景。反复比较,作品的优势展示无遗。再如“结尾”,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原文写“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让学生重新设计一个结尾,大家经过讨论,结尾不下数十种:①母亲的脸上绽开了一朵花,甜得像是喝了蜜;②儿子在妻子的背上手舞足蹈,抓住妻子的头发,直喊:“驾——”;③母亲只让我背了一小会儿,过了那口小鱼塘,就坚持着要下来;④过了小鱼塘,儿子说什么也不肯下来,在妻子背上直撒娇……学生的结尾到底怎样?经过交流,大家才认识到,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应该是主旨的体现或升华,原文的结尾形象生动地抒发了“我”和妻子对家庭、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寓意深长、隽永含蓄,但学生的改文却完全没有了这种神韵,相较之下,作家的结尾显得高明多了。
  2.缀写续篇。缀写续篇是在原作的基础上,顺着文章的构思进一步延伸,它既受原作的约束,又必须驰骋丰富的想象,它比较适合于小说这种体裁。它的好处是在不偏离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的轨道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曾经让学生写续篇。有学生虚构了韩麦尔先生不怕敌人威胁,找了一个比较隐蔽的场所,继续教学生法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国行为,而一向喜欢迟到的小弗朗士却再也没有迟到过。有学生写韩麦尔先生参加了抗击普鲁士的战斗,脱下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和打着皱边的领结,一身戎装,已经参加了好几次战斗,亲手杀死了多名侵略者。还有的学生写韩麦尔先生因为继续教法语被捕,已经被普鲁士士兵打得遍体鳞伤,押到了刑场上。在枪响之前,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喊出了藏在心中永远的话:“法兰西万岁!”我也曾就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续写,有学生写几天后,祥子继续拉车,恰逢天上下起了冰雹,砸得祥子疼痛难忍,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将坐车的拉到目的地;有学生也写大热天,祥子拉车,由于喝了大量不洁的冷水,肚痛得厉害。总之,通过续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放飞想象,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主创作,有利于他们讨论交流;放飞想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无弊。■
其他文献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的取得,正是由于“我”的父亲教子有方。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是:“他(指父亲)眼看孩子困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
期刊
南宋中期,诗文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受其影响,词创作也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繁荣的标志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的豪放词得到空前的发展,产生了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辛词以豪放而著称,在继承苏轼风格的同时,把“以诗为词”发展到了“以文为诗”,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豪放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一、辛词雄奇阔大的意境的主要体现    1.辛词字里行间流露出
期刊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一首《错误》,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的两句诗,每每使我思考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虽然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写作指导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找到“源头活水”。     一、先模仿范文写作,从细微处着眼,从片段练习开始学习技巧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法国作家雨果的《狂
期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苏东坡的《琴诗》,用这首《琴诗》来理解师生关系最恰当不过了。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和学也一样,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这是《课堂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中的一段话,读着这段话,对照平时的课堂教学行为我深有感触。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案例: 
期刊
《宽容》这本书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应该宽容。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何谓宽容?在《〈宽容〉序言》中,作者房龙并没有直接回答,却独出心裁地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阐述了他对宽容的理解,生动有趣。但也正是由于寓言故事表意的朦眬性,导致我们对这篇序言主旨理解的多重性,那么如何来多方位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呢?    一、由表及里知内容    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
期刊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议论类文章,阅读演讲稿,应从演讲稿的主旨、演讲稿的结构、论证方法、演讲稿的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去辨析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演讲稿的主旨,对阅读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众多的信息材料中,找到对解决需要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对检索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转换。    一、演讲稿是议论类文章,阅读时先要把握演讲稿的主旨    把握演讲
期刊
一、文本解读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作者以淡而不浅、哀而不伤的情感记叙了英子的成长历程。插叙手法的运用使现实和回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把这一切设计在英子毕业当天,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英子迅速的成长历程,更让读者体悟到了一种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伏笔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含蓄美更胜一筹。文章的结构之美、花落后的奉献之美、成长路上的收获之美、文笔的淡雅之美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设
期刊
摘 要:“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这是周汝昌老先生写《千秋一寸心》这本书的意图。在诵读中,逐渐领悟其妙处,逐渐喜欢其佳句,逐渐积累其方法。现在试图把自己的这些想法积累下来,去探索一下古典诗词赏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赏鉴 诵读 体会 联系和比较    诗圣杜少陵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周汝昌先生把自己的诗词讲解取名为
期刊
摘 要:李白和苏轼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文人身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喜欢在作品中写酒写月,都是自己所处年代的最佳代表,都是踌躇满志而又屡遭排挤,也都有一种豪放之情。所以有不少人都已对二者的共性作了精辟的阐述,对两人的区别论述,尤其是多少年来很多人一直将二者的豪放看作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试就李白与苏轼豪放作一些比较,揭示他们的豪放的几点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李白 苏轼 豪放 区别    李白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