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 多角多面识寓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容》这本书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应该宽容。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何谓宽容?在《〈宽容〉序言》中,作者房龙并没有直接回答,却独出心裁地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阐述了他对宽容的理解,生动有趣。但也正是由于寓言故事表意的朦眬性,导致我们对这篇序言主旨理解的多重性,那么如何来多方位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呢?
  
  一、由表及里知内容
  
  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但我们又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这种表层意义的理解,而要努力去探究其中必定存在的特定意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等。例如从本文的表层来看,写的是一个故事:在一个无知的山谷里,守旧老人们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漫游者,不予理睬,实施镇压,最终人们残忍地杀害了这个青年,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而从深层次来看,写的不仅仅是个故事,而是人类社会思想的发展史: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守旧和革新两种思想、势力就一直在进行斗争,并在守旧与创新中轮回,其间有冲突、流血和斗争。这样序言的内容就和《宽容》这本书的内容形成了一致。所以,理解文本应该由外而内,表里结合。
  
  二、理解修辞识内涵
  
  一篇寓言故事之所以难懂,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其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含蓄地表达寓意。所以要理解文章的寓意,还要理解其中的修辞。例如本文就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对比的修辞。课文以“无知山谷”来喻示蒙昧的人类社会;“守旧老人”象征着守旧势力,他们拥有绝对的精神权威,他们对“祖先的智慧”的盲目服从。“守旧老人”无知、愚昧、闭塞、虔诚、狂热、保守、顽固,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一种可悲的,甚至是反动的角色。“漫游者”则象征着先驱者,他具有怀疑的精神,坚持真理,以自己的牺牲,唤醒民众,似乎成了限制思想自由的历史时期的规律;文中的人们前后对漫游者不同态度的对比则突出了作者强调宽容的观点。理解这些修辞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涵。
  
  三、多重角度解寓意
  
  寓言故事的寓意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和分析。例如就本文就以叙事为依托,迂曲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是虚构,所以省去许多具体背景,人物也似乎有点抽象。也正因为它的虚构、抽象、类型化,它的思想意义具有多重性。它到底表达什么主题?我们可以多角度理解。从文本本身生发文章命意,其主旨是: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从联系《宽容》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捉摸文章命意,其主旨则是:提倡理性,宽容异见;从旧文本现代化(如联系中国和世界的近现代史)的方向作创新阐释则可理解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以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宽容〉序言》的寓意。应该说这三种阅读各有其理,都能在读者群中找到认同者。
  寓言故事类文章的《〈宽容〉序言》是一种形象说理的文章,我们在理解和赏析的时候,要能够透过现象来看本质,由表及里,多角度多方位地理解文章寓意。■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明显了。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本专题通过演讲、问答、辩论这三种形式引导我们学习如何提高口语技巧。    一、切合情境,了解对象    演讲是在特定情境之下,因某种需要而向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的社会活动。演讲时必须清楚演讲的情境、了解听众的身份和立场,这样才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进行合乎实际的演讲。  如:马丁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连云港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聆听了几位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和专业讲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所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科学有效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言概括了课堂教学的重要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表明“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语文要用美来吸引学生,现行的教材可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绝大部分都与美有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
期刊
摘 要:对《祝福》进行叙述学解读,就会发现《祝福》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我”是反思祥林嫂悲剧的媒介。作品既反映了祥林嫂所代表的国人生存现状,又折射出“我”的生存困惑和精神的漂泊、人格的分裂。从叙述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可看出,正是两种角色的融合,使文章的主题有了质的升华。  关键词:“我” 叙述结构 深刻意蕴    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小说《祝福》分析时,习惯于将
期刊
《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彩纷呈,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尤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最为突出。烛之武仅凭寥寥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几乎必亡无疑的郑国。这完全得归功于烛之武那高超精妙的说话艺术。探究其说话技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面对秦晋联军的来势汹汹,烛之武知道这绝不是因为“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样的陈年旧事,于是没有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的取得,正是由于“我”的父亲教子有方。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是:“他(指父亲)眼看孩子困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
期刊
南宋中期,诗文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受其影响,词创作也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繁荣的标志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的豪放词得到空前的发展,产生了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辛词以豪放而著称,在继承苏轼风格的同时,把“以诗为词”发展到了“以文为诗”,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豪放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一、辛词雄奇阔大的意境的主要体现    1.辛词字里行间流露出
期刊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一首《错误》,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的两句诗,每每使我思考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虽然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写作指导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找到“源头活水”。     一、先模仿范文写作,从细微处着眼,从片段练习开始学习技巧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法国作家雨果的《狂
期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苏东坡的《琴诗》,用这首《琴诗》来理解师生关系最恰当不过了。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和学也一样,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这是《课堂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中的一段话,读着这段话,对照平时的课堂教学行为我深有感触。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案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