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的前提是准确判断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的取得,正是由于“我”的父亲教子有方。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是:“他(指父亲)眼看孩子困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而是用手电筒指导孩子一步一步自己走下来,经受了一次历练,增长了勇气和经验。”这番话,细细琢磨,是存在问题的。其实任何人生道理都不及生命本身宝贵,我想文中的父亲也是深明这一点的。正是因为父亲知道这不过是一座“大约只有二十米高”的悬崖,而且“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比较容易攀爬下来,父亲确定孩子此时生命无虞,才会镇定地指导孩子一步一步走下来。也就是说,父亲“教子有方”的前提是基于对情况的准确判断!
  在教学中,老师往往会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遇到困难时不是直接上去救孩子下来,而是用手电一步一步指导孩子自己走下来。而对父亲采取这种教育方法的前提忽略不计。这样的分析,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和困难,都可以一步一步“走”下来!其实文中的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对孩子当时情况的准确判断和分析,而不是像教参中所说的“明知孩子一不小心就会摔死”,还鼓励和指导孩子一步一步走下来。
  这也让我们想到初学走路的孩子,摔倒时家长往往也会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但是如果是孩子遇到的境况很危险,生命危在旦夕之时,父亲会如此从容镇定,一步一步地指导孩子自己“走”下来吗?我想所有父亲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冲上前去,在第一时间把孩子救下来!所以教参中所说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可以把它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的”这个说法明显有失偏颇,而且如果教师这样讲,会对学生造成误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感悟: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味唯教材是从,唯教参是从,一定要开展深度备课,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细致解读,要读出感悟,读出问题,从无疑处见疑,从有疑处切入,不盲从教参,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生动活泼,“活水”长流。■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字词。  能力目标:  1.细品香菱学诗、谈读诗体会和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情感目标:学习香菱学诗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香菱这一人
期刊
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之子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邻家之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琢磨罗敷的美。那她究竟有多美,肯定是
期刊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终身的大事。阅读教学是高考复习重点,散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高频点,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要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教以方法、启发思维、寻找程式、获取感悟、传播快乐、愉悦人生。探究阅读方法,研讨阅读理论,提出个中思考。  关键词:三步阅读 划关键句 形成思路 传播快乐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一大难点,更是一大重点,尤其是散文阅读,具有广泛的审美教育功能。散文阅读往往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阅
期刊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可怎么让小学生明白小说三要素的特点呢?在高中小说教学目标中提到:“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整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我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小学。下面就以林莘老师所上《凡卡》一课为例谈谈小说的教学。    一、抓住描写,分析人物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期刊
一、挖掘课文的时代价值,激发阅读兴趣    课本枯燥,内容陈旧,学生没有兴趣,老师没有动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只有把握这些切入点,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激情。  如,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我看到网络上登载的报道:山西16岁的张徐波被非法骗到山西永济一砖场打工导致双脚脱落,温总理曾亲自对此案作过批示。我就告诉学生这种当代奴工,也不只存
期刊
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明显了。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本专题通过演讲、问答、辩论这三种形式引导我们学习如何提高口语技巧。    一、切合情境,了解对象    演讲是在特定情境之下,因某种需要而向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的社会活动。演讲时必须清楚演讲的情境、了解听众的身份和立场,这样才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进行合乎实际的演讲。  如:马丁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连云港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聆听了几位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和专业讲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所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科学有效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言概括了课堂教学的重要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表明“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语文要用美来吸引学生,现行的教材可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绝大部分都与美有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
期刊
摘 要:对《祝福》进行叙述学解读,就会发现《祝福》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我”是反思祥林嫂悲剧的媒介。作品既反映了祥林嫂所代表的国人生存现状,又折射出“我”的生存困惑和精神的漂泊、人格的分裂。从叙述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可看出,正是两种角色的融合,使文章的主题有了质的升华。  关键词:“我” 叙述结构 深刻意蕴    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小说《祝福》分析时,习惯于将
期刊
《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彩纷呈,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尤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最为突出。烛之武仅凭寥寥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几乎必亡无疑的郑国。这完全得归功于烛之武那高超精妙的说话艺术。探究其说话技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面对秦晋联军的来势汹汹,烛之武知道这绝不是因为“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样的陈年旧事,于是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