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典诗词赏鉴的方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这是周汝昌老先生写《千秋一寸心》这本书的意图。在诵读中,逐渐领悟其妙处,逐渐喜欢其佳句,逐渐积累其方法。现在试图把自己的这些想法积累下来,去探索一下古典诗词赏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赏鉴 诵读 体会 联系和比较
  
  诗圣杜少陵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周汝昌先生把自己的诗词讲解取名为“千秋一寸心”,取义于此。杜句原意是自知之意,周老则以为诗词赏会讲解,就是以书写者之心去寻求古人之心,是两个“寸心”的契合。这也是中国诗论“以意逆志”的本义。而我则在周老的讲解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悟渐入佳境,真情斯见也。
  
  一、读诗词需要多次诵读
  
  最早接触宋词是读小学五年级时,在哥哥的中学语文课文中看到附录的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感觉颇好。印象最深的是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仅因为它很短小,我只读几遍就背诵下来了,还因为读着读着,会去寻思自己现在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将来会不会识尽愁滋味而“却道天凉好个秋”。应该说,词中的意境竟然在诵读中逐渐呈现。后来才知,这也是读诗词的一种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由于我接触的宋词,很多都是表达一种忧郁的愁绪,心情很容易受到感染,因而逐渐放弃朗诵,碰到宋词的态度是只可远观而未敢亲近也,只因自己是个很容易受到感染的人。
  
  二、读诗词需要一种静心
  
  三十而立,意味着过了多愁善感的年龄阶段,再来赏析宋词,读读周老先生的讲解,对诗词的感悟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感性中带有一些理性,不再是纯粹的感性,从而愈加能够体会古诗词精妙之处。放弃所有的繁杂之念,追随着周老先生的讲述,去感悟各首古诗词的精妙。所幸本书的编排甚合我心,采取一种创新做法——不是按照作者时代先后、名位大小等“文学史模式”而“定格”的死板做法,而是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的安排。是以看上去似很“乱”,实则含有很多的苦心用意:是从一般(初步研习古代诗词)读者的水平、兴趣以及诗词本身内容文采的浅深难易而多方面考虑的,目的是由“易入”的引导,走向较“难懂”的境界,既“引人入胜”,也“渐入佳境”。我是怎样读的呢?先把诗词诵读一遍,然后再去读周老的解读,再来读诗词,感觉便逐渐清晰起来。当然,我读此书,用了两个晚上读完第一遍,我脑海中留下的是周老读每首诗词的重点词句的解读。第二遍再来诵读的时候,我亦能跟随周老去体会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了,并能背诵某些经典词句,有几首竟能脱口而出了。
  
  三、读诗词要体会用词之妙
  
  秦观竟然以《满庭芳》的首句“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中的一个“抹”字享了盛名。周老先生对这个“抹”字的赏析,不惜用笔墨千字有余。然而也正是周老的细致讲解,让我们感受到赏析古诗词,一定要结合中国的时代特征,民族特性去体会,否则,会南其辕而北其辙。而作为我们这些今人,能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人的一些习俗。比如说抹字用得妙,有人说是文也而通画理,周老很是认同,举了很多例子证明。我则从中再次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何意也。抹者何也?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秦观善用绘画的笔法将它写入诗词,还有一句可以证明,那就是“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无论是林外之山痕,还是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其致一也。怪不得东坡先生也要说一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可见当时脍炙一斑。秦观用“天连衰草”来对下一句,可后人觉得“连”字太平易了,想出一个“粘”字来,周老先生对此加以批判,认为不合画理。我也颇为认同。可是从百度一搜索,都是“粘”字。看来,没有周老的讲解,我们也陷入了炼字法的刁钻古怪中去了,对大词人秦观也要曲解其意了。读秦观的第一句话,在周老的引领下,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个山被云遮所勾勒出的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所点明的满地秋容惨淡气象。整首诗所体现的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透发,而“弥漫”。自己对秦少游的敬意也在周老的讲解中逐渐变得浓郁起来。纵观全书,周老对诗词的“炼字”,可谓多乎。他就是这样把我们领进赏析的大门的。
  
  四、读诗词要联系时代背景
  
  如果不是周老的解说,我是不能体会到贺铸《青玉案》中最后一句为何成为千古名句的,只是会诵读而已。我亦不会想到这首词竟然是贺铸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作。贺铸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也是因此而作。词的上阕写的是遇见女子,下阕则写自己的痴情。“飞云苒苒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词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立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又自誉“彩笔”,毫不客气,说他自家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我会背诵的是最后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果不是周老的解说,我亦不会知道,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可笑又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于或接近于今日所谓的“爱情”,是不能乱用的。本来,这闲愁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已经够多了,可是这儿还是有一层巧妙同时呈现,那就是这春残景暮、愁霖不展的时节,越增加词人无限的愁怀恨绪。词人之巧,一至于此。怪不得词人能自诩为“彩笔”、“新题”了。贺铸因此词而得名“贺梅子”。周老对古诗词的赏析,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悟得诗词中的精妙之处,甚好!
  
  五、读诗词要学会比较
  
  周老带我们赏析古诗词,处处有比较,层层有联系。辑录岳飞的《满江红》,讲述气势恢宏之处,感受其笔力之沉雄,脉络之条理,情致之深婉,能激励千古中华民族的爱国心,认为是振兴中华的必修音乐文学课。又辑录岳飞文孙岳珂的《满江红》,与杀敌救国无涉,写的是“闲情”之赋、相思之语,词中也无难字难句,但让我们去欣赏他笔下的一番风致,柔情似水,俊字如珠,绝无同类诗词中常见的那种轻薄庸俗气味。此所以为贵,所以入赏。为了表明杜诗《丹青引》对于后世诗人的影响,又带我们欣赏清人敦诚《寄怀曹雪芹》。可以说,敦诚之诗是直接受杜甫影响的“续作”。并表明倘使不因雪芹之不朽,之伟大,谁又会注意敦家这位小诗家呢?谁又会去体寻他的诗句渊源、文化的根底,是我中华诗圣的赐予呢?这样的比较与联系,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诗词对与后代的影响有多深。我们也不妨大胆地拿来,恰当地运用,不必强求独创。此外,周老把五十年代中期的杜诗《蜀相》和七十年代后半的解读放在同一个集子里,让我们去体会周老的诗心变迁,亦会产生不同感慨。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这是周汝昌老先生写《千秋一寸心》这本书的意图。我在诵读中,逐渐领悟其妙处,逐渐喜欢其佳句,逐渐积累其方法,心中欣喜万分。■
  
  参考文献: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1.
其他文献
摘 要:对《祝福》进行叙述学解读,就会发现《祝福》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我”是反思祥林嫂悲剧的媒介。作品既反映了祥林嫂所代表的国人生存现状,又折射出“我”的生存困惑和精神的漂泊、人格的分裂。从叙述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可看出,正是两种角色的融合,使文章的主题有了质的升华。  关键词:“我” 叙述结构 深刻意蕴    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小说《祝福》分析时,习惯于将
期刊
《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彩纷呈,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尤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最为突出。烛之武仅凭寥寥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几乎必亡无疑的郑国。这完全得归功于烛之武那高超精妙的说话艺术。探究其说话技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面对秦晋联军的来势汹汹,烛之武知道这绝不是因为“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样的陈年旧事,于是没有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的取得,正是由于“我”的父亲教子有方。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是:“他(指父亲)眼看孩子困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
期刊
南宋中期,诗文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受其影响,词创作也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繁荣的标志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的豪放词得到空前的发展,产生了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辛词以豪放而著称,在继承苏轼风格的同时,把“以诗为词”发展到了“以文为诗”,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豪放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一、辛词雄奇阔大的意境的主要体现    1.辛词字里行间流露出
期刊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一首《错误》,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的两句诗,每每使我思考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虽然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写作指导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找到“源头活水”。     一、先模仿范文写作,从细微处着眼,从片段练习开始学习技巧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法国作家雨果的《狂
期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苏东坡的《琴诗》,用这首《琴诗》来理解师生关系最恰当不过了。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和学也一样,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这是《课堂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中的一段话,读着这段话,对照平时的课堂教学行为我深有感触。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案例: 
期刊
《宽容》这本书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应该宽容。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何谓宽容?在《〈宽容〉序言》中,作者房龙并没有直接回答,却独出心裁地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阐述了他对宽容的理解,生动有趣。但也正是由于寓言故事表意的朦眬性,导致我们对这篇序言主旨理解的多重性,那么如何来多方位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呢?    一、由表及里知内容    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
期刊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议论类文章,阅读演讲稿,应从演讲稿的主旨、演讲稿的结构、论证方法、演讲稿的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去辨析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演讲稿的主旨,对阅读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众多的信息材料中,找到对解决需要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对检索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转换。    一、演讲稿是议论类文章,阅读时先要把握演讲稿的主旨    把握演讲
期刊
一、文本解读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作者以淡而不浅、哀而不伤的情感记叙了英子的成长历程。插叙手法的运用使现实和回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把这一切设计在英子毕业当天,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英子迅速的成长历程,更让读者体悟到了一种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伏笔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含蓄美更胜一筹。文章的结构之美、花落后的奉献之美、成长路上的收获之美、文笔的淡雅之美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