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旨入手,辨析理解演讲稿的主要内容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议论类文章,阅读演讲稿,应从演讲稿的主旨、演讲稿的结构、论证方法、演讲稿的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去辨析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演讲稿的主旨,对阅读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众多的信息材料中,找到对解决需要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对检索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转换。
  
  一、演讲稿是议论类文章,阅读时先要把握演讲稿的主旨
  
  把握演讲稿的主旨,是阅读演讲稿的关键。那么怎样准确寻找或归纳演讲稿的主旨呢?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演讲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演讲稿的主旨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演讲稿的标题就揭示主旨;二是在演讲开场白中直接点明主旨;三是在演讲过程中提出主要观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演讲稿的结尾的总结中点出主旨。这里需重点关注一下演讲者的开场白,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演讲稿主旨的句子。演讲稿的主旨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演讲稿的主旨。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演讲稿主旨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如《悼念玛丽·居里》作者在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大于才智方面的成就。
  
  二、了解演讲稿的结构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如《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中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以“战友、兄长、朋友”的身份,向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作为开场白。这样的开场白一方面把自己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全部托出,为演讲的展开奠定了强有力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也把听众“同样的情感”引发出来,形成了情感和认知上的一致和共鸣。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以是时间或空间顺序,也可以是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如《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主体部分从“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和“勇敢的战士”三个并列的角度对“年轻精神”进行了阐述。
  演讲稿的结尾一般以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悼念玛丽·居里》最后发出呼吁,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三、辨析演讲稿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阅读演讲稿要把握论据。论据是演讲稿中用来证明演讲主旨、支撑演讲主旨的材料。如果说演讲主旨是“灵魂”,那么论据则是“血肉”,论据始终要为演讲主旨服务。阅读时要分清两类论据:一是道理论据,二是事实论据。凡是科学原理、名言谚语、格言警句等都可作道理论据。特别是名言,往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恰到好处地引用它能有力地支持、加强文章的立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时多数明引,有的有所改动而暗引。凡是古今中外一切能证明演讲主旨的事实都可作事实论据。用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观点,更让人信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分析作用时应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引用论证,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特殊作用是,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阅读时要分析什么和什么对比,再分析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什么,比喻论证,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如《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把具有“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与失掉了“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表现出鲜明特征,还可以显示讲演者的爱憎感情,表现演讲稿的思想倾向,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
  
  四、体会演讲稿语言生动、风趣的特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
  
  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风趣,富有感染力。如《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中,作者回忆莫泊桑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以“高产,稳产”、“源源而出”、“无限的丰富多彩”来描写莫泊桑作品之多;以“炉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其艺术水平之高。又如《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这篇讲演稿生动幽默、风趣动人,不断激起“鼓掌、欢呼、跺脚”。如“喂,伙计”这样的呼告,一下子把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了。“就听到人们在抱怨”原是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意思,是贬义词,文中却贬词褒用,显得生动幽默,风趣动人。■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连云港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聆听了几位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和专业讲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所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科学有效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言概括了课堂教学的重要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表明“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语文要用美来吸引学生,现行的教材可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绝大部分都与美有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
期刊
摘 要:对《祝福》进行叙述学解读,就会发现《祝福》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我”是反思祥林嫂悲剧的媒介。作品既反映了祥林嫂所代表的国人生存现状,又折射出“我”的生存困惑和精神的漂泊、人格的分裂。从叙述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可看出,正是两种角色的融合,使文章的主题有了质的升华。  关键词:“我” 叙述结构 深刻意蕴    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小说《祝福》分析时,习惯于将
期刊
《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彩纷呈,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尤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最为突出。烛之武仅凭寥寥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几乎必亡无疑的郑国。这完全得归功于烛之武那高超精妙的说话艺术。探究其说话技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面对秦晋联军的来势汹汹,烛之武知道这绝不是因为“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样的陈年旧事,于是没有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的取得,正是由于“我”的父亲教子有方。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是:“他(指父亲)眼看孩子困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
期刊
南宋中期,诗文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受其影响,词创作也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繁荣的标志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的豪放词得到空前的发展,产生了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辛词以豪放而著称,在继承苏轼风格的同时,把“以诗为词”发展到了“以文为诗”,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豪放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一、辛词雄奇阔大的意境的主要体现    1.辛词字里行间流露出
期刊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一首《错误》,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的两句诗,每每使我思考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虽然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写作指导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找到“源头活水”。     一、先模仿范文写作,从细微处着眼,从片段练习开始学习技巧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法国作家雨果的《狂
期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苏东坡的《琴诗》,用这首《琴诗》来理解师生关系最恰当不过了。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和学也一样,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这是《课堂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中的一段话,读着这段话,对照平时的课堂教学行为我深有感触。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案例: 
期刊
《宽容》这本书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应该宽容。课文是这本书的序言。何谓宽容?在《〈宽容〉序言》中,作者房龙并没有直接回答,却独出心裁地虚构了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阐述了他对宽容的理解,生动有趣。但也正是由于寓言故事表意的朦眬性,导致我们对这篇序言主旨理解的多重性,那么如何来多方位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呢?    一、由表及里知内容    一般情况下,寓言的直接寓意还是比较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