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敞的店門,整齐的货架,各种日常用品,蔬菜、种子、化肥……河南汝州夏店乡上鲁村有一家普通而又特别的农村超市。说它普通,是因为像这样的超市在村里有好几家;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超市,这是一家集基本邮政业务办理、邮件接转、农资和生活消费品销售、代收代付、农技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多种惠农功能于一体的邮政末端服务网点,也是配送邮政物流商品的网络终端和农业技术指导平台。
这就是河南邮政服务“三农”的又一新举措——村邮站。2010年新春伊始,被列入河南省十项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的村邮站建设正式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到2012年年底,河南邮政要建成3万个村邮站。目前这样的村邮站已经建成21000个。这些深植于全省行政村的村邮站也将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便民服务中心”。
和城里人一样看当天报
沈水荣,汝州夏店乡上鲁村村民,46岁。今年6月,除了经营自己的超市外,他有了一份新工作——邮递员。
“我是本地人,对村里情况很熟悉,选邮递员得有亲近感,把我选上,我觉得挺高兴的。”沈水荣每天早上8点半就到村邮站,“大概9点左右,镇上的同事会开车把今天的报纸、邮件送来,然后我就负责挨家挨户地送。”
上鲁桥村共有1900多户人家。以往,村民的信报都是先送到乡镇邮政所,再由邮递员送至村委会。从村委会到村民家的“最后一公里”,由村民自己负责,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才有被直接送到家里的“特权”。村邮站建成后,每家每户都能当天收到信报。
“只要是送到我手里的邮件,绝对不会丢了。”沈水荣说,他收到邮件时要签字,把邮件送到村民手里时,村民也要签字。
“我们村有200多户人家订了报纸,很多人喜欢《大河报》。”沈水荣说,“我现在刚开始跑起来,每天最晚下午1点半才能把报纸送完。周三到周五,报纸特别厚,有100多斤重,为了能快点送到,我把它们一次性全放在了自行车上。”
为了实现“快”,沈水荣今后的目标是“争取在吃中饭前,把报纸全都送到”。
“其实,我们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我们也想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同样是缴费,同样是买报,为什么我们花的时间要比城里人多?”翻着刚拿到手的当天报纸,退休教师童为生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他订的报纸杂志,需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取回,拿到报纸的时间要比实际出版时间晚三天,杂志有时更是要晚上一个月,等拿到手新闻变成了旧闻。现在有了村邮站,起码在收报纸上做到与城市里人同步了。
不出村就能买车票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设立一个村邮站,每天只是送信送报,恐怕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必须有其他服务功能才能更受欢迎。
在村邮站没建前,买长途汽车票对村民来说是件大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买长途汽车票除了可以去附近的邮局,还可以打电话订票,工作人员会送票上门。可对于乡镇的村民来说,如果想出远门,首先要把行李打包好,再去长途汽车站,2到3小时后,才能赶到长途汽车站。如果票卖完了,就只能在车站里窝一夜,等着第二天天亮再买票。
刘大民老家在安徽,过去买汽车票,只能去镇上的邮政局或长途汽车站。听说村里有了自己的“邮政局”,刘大民兴奋得当天就赶到村邮站。“我先来‘逛逛’,熟悉熟悉。”
“虽然安徽和河南离得不远,但也不是每次去都能马上买到票的。买不到,就只能再跑一趟。”
除了沈水荣,在村邮站还有个工作人员叫董硕文,她主要负责操作电子便民服务一体机。
“能顺利地应聘,主要就是因为我会电脑。这个岗位工资也不少,每年差不多有2万到3万元。”董硕文对自己的岗位很满意。
电子便民服务一体机,是河南邮政总局专门为村邮站设计定做的,每台成本大约3500元。通过这台机器,可以和长途汽车站联网,查询车次,打印车票,所有信息都和城镇同步。此外,电信充值、缴纳水电费也可通过电子便民服务一体机完成。
汝州夏店乡,东靠下沙经济开发区、海宁市,北与余杭区南苑街道相连,在夏店,30%的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华浩锻造厂位于夏店乡上鲁村,老板周海华说,“有了村邮站,等春运时,不用再兴师动众地派专人去镇上排队,不出村就能买车票,外来务工人员返乡过年,也可以直接把包裹从村邮站邮走。”
服务“三农”得民心
和城市里的邮局不同,村邮站除了信件、报刊、普通包裹等投递服务,还把服务功能扩展到其他业务的代办受理、公用事业费用代收代缴、农村药品配送和农资配送等。
尤其是后者,使村邮站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村邮站的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都是市邮政局统一配送的,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长期供货,大伙用着放心,深得群众信赖。小小村邮站成立3个月以来,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便利,也给老沈的超市增加了人气,在经济上也尝到了甜头。
“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大省河南的头等大事。拥有 1亿左右人口的河南省,有6300万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市场在商品流通、金融、文化领域等方面需求也日益增大,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大局。
针对农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河南邮政逐步建立起了市县邮政物流配送中心、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邮站、邮政服务“三农”连锁超市,在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村”逐级辐射的连锁配送网络。开通绿色通道,配送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对农资产品配送免收运输费,把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日用品和农资产品送到了千家万户,送到了田间地头。利用规模优势压低采购价,让利于农民,严把产品质量关口,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针对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河南邮政在配送质优价廉农资产品的同时,把技术培训也一起送到农民手中。在全省,每个市、县邮政局都聘请1—2名农业技术顾问,截至目前全省邮政农技人员达到300余名。河南邮政与省农业厅、河南农业大学等部门合作,聘请6名全国知名农业专家、教授组成河南邮政服务“三农”专家顾问团,编印《玉米、小麦、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手册近30万册,累计举办科技讲座1.6万场,受训农民达70多万人次。河南邮政还组织农资厂家开展测土配方活动,累计服务行政村2.88万个,测试土样8.65万份,仅2010年以来就引导农民科学施肥1000多万亩。
“村邮站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们的目标是将邮政服务延伸到河南省农村的角角落落,切实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阳光。”河南省邮政公司总经理杨海福表示。
这就是河南邮政服务“三农”的又一新举措——村邮站。2010年新春伊始,被列入河南省十项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的村邮站建设正式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到2012年年底,河南邮政要建成3万个村邮站。目前这样的村邮站已经建成21000个。这些深植于全省行政村的村邮站也将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便民服务中心”。
和城里人一样看当天报
沈水荣,汝州夏店乡上鲁村村民,46岁。今年6月,除了经营自己的超市外,他有了一份新工作——邮递员。
“我是本地人,对村里情况很熟悉,选邮递员得有亲近感,把我选上,我觉得挺高兴的。”沈水荣每天早上8点半就到村邮站,“大概9点左右,镇上的同事会开车把今天的报纸、邮件送来,然后我就负责挨家挨户地送。”
上鲁桥村共有1900多户人家。以往,村民的信报都是先送到乡镇邮政所,再由邮递员送至村委会。从村委会到村民家的“最后一公里”,由村民自己负责,只有大学录取通知书才有被直接送到家里的“特权”。村邮站建成后,每家每户都能当天收到信报。
“只要是送到我手里的邮件,绝对不会丢了。”沈水荣说,他收到邮件时要签字,把邮件送到村民手里时,村民也要签字。
“我们村有200多户人家订了报纸,很多人喜欢《大河报》。”沈水荣说,“我现在刚开始跑起来,每天最晚下午1点半才能把报纸送完。周三到周五,报纸特别厚,有100多斤重,为了能快点送到,我把它们一次性全放在了自行车上。”
为了实现“快”,沈水荣今后的目标是“争取在吃中饭前,把报纸全都送到”。
“其实,我们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我们也想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同样是缴费,同样是买报,为什么我们花的时间要比城里人多?”翻着刚拿到手的当天报纸,退休教师童为生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他订的报纸杂志,需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取回,拿到报纸的时间要比实际出版时间晚三天,杂志有时更是要晚上一个月,等拿到手新闻变成了旧闻。现在有了村邮站,起码在收报纸上做到与城市里人同步了。
不出村就能买车票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设立一个村邮站,每天只是送信送报,恐怕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必须有其他服务功能才能更受欢迎。
在村邮站没建前,买长途汽车票对村民来说是件大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买长途汽车票除了可以去附近的邮局,还可以打电话订票,工作人员会送票上门。可对于乡镇的村民来说,如果想出远门,首先要把行李打包好,再去长途汽车站,2到3小时后,才能赶到长途汽车站。如果票卖完了,就只能在车站里窝一夜,等着第二天天亮再买票。
刘大民老家在安徽,过去买汽车票,只能去镇上的邮政局或长途汽车站。听说村里有了自己的“邮政局”,刘大民兴奋得当天就赶到村邮站。“我先来‘逛逛’,熟悉熟悉。”
“虽然安徽和河南离得不远,但也不是每次去都能马上买到票的。买不到,就只能再跑一趟。”
除了沈水荣,在村邮站还有个工作人员叫董硕文,她主要负责操作电子便民服务一体机。
“能顺利地应聘,主要就是因为我会电脑。这个岗位工资也不少,每年差不多有2万到3万元。”董硕文对自己的岗位很满意。
电子便民服务一体机,是河南邮政总局专门为村邮站设计定做的,每台成本大约3500元。通过这台机器,可以和长途汽车站联网,查询车次,打印车票,所有信息都和城镇同步。此外,电信充值、缴纳水电费也可通过电子便民服务一体机完成。
汝州夏店乡,东靠下沙经济开发区、海宁市,北与余杭区南苑街道相连,在夏店,30%的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华浩锻造厂位于夏店乡上鲁村,老板周海华说,“有了村邮站,等春运时,不用再兴师动众地派专人去镇上排队,不出村就能买车票,外来务工人员返乡过年,也可以直接把包裹从村邮站邮走。”
服务“三农”得民心
和城市里的邮局不同,村邮站除了信件、报刊、普通包裹等投递服务,还把服务功能扩展到其他业务的代办受理、公用事业费用代收代缴、农村药品配送和农资配送等。
尤其是后者,使村邮站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村邮站的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都是市邮政局统一配送的,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长期供货,大伙用着放心,深得群众信赖。小小村邮站成立3个月以来,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便利,也给老沈的超市增加了人气,在经济上也尝到了甜头。
“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大省河南的头等大事。拥有 1亿左右人口的河南省,有6300万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市场在商品流通、金融、文化领域等方面需求也日益增大,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大局。
针对农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河南邮政逐步建立起了市县邮政物流配送中心、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邮站、邮政服务“三农”连锁超市,在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村”逐级辐射的连锁配送网络。开通绿色通道,配送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对农资产品配送免收运输费,把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日用品和农资产品送到了千家万户,送到了田间地头。利用规模优势压低采购价,让利于农民,严把产品质量关口,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维护了农民的权益。
针对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河南邮政在配送质优价廉农资产品的同时,把技术培训也一起送到农民手中。在全省,每个市、县邮政局都聘请1—2名农业技术顾问,截至目前全省邮政农技人员达到300余名。河南邮政与省农业厅、河南农业大学等部门合作,聘请6名全国知名农业专家、教授组成河南邮政服务“三农”专家顾问团,编印《玉米、小麦、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手册近30万册,累计举办科技讲座1.6万场,受训农民达70多万人次。河南邮政还组织农资厂家开展测土配方活动,累计服务行政村2.88万个,测试土样8.65万份,仅2010年以来就引导农民科学施肥1000多万亩。
“村邮站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们的目标是将邮政服务延伸到河南省农村的角角落落,切实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阳光。”河南省邮政公司总经理杨海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