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师教学用书 确定教学核心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找准教学核心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找准教学核心问题离不开教材和教学用书,在教学用书中读懂文本、理解教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直击数学的本质。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通过研读教学用书,在知识关联处、知识本质处、思维关键处确定核心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指导教学。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核心问题;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22-02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作为教学配套资源,是一线教师备课的抓手、评议研课的帮手、专业提升的助手。在教学用书中读懂文本,理解教材,就能抓住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直击数学本质。下面以“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研读教师教学用书,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钻研,确定教学核心问题。
  一、“明”教学目标,在知识关联处确定核心问题
  怎么定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中已经拟定好了每個单元的教学目标,只要认真分析书中对应内容,就能从中分解出课时目标。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学用书第114页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单元教学目标”对本单元做了4点关于教材使用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点关于运算意义,要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学生要知道新的运算——乘法,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第2点关于编制乘法口诀,要让学生经历编制的过程,知道口诀是怎么来的,会编、会记、会用口诀;第3点关于解决问题,要会用画图、语言表述等表征方式理解和分析问题,要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加、减、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4点关于在过程与方法,要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中的第1和第4点,我拟定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并会写会读乘法算式;2.通过看、说、摆、画等数学活动,经历乘法意义建构的过程;3.感受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体会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和价值;4.养成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研读教学用书,在新旧知识“关联处”确定“核心问题”,在几个相同加数连加意义的源头上建构乘法意义的学习,从相同数连加引出乘法意义的问题,初步形成加法问题与乘法问题的知识关联结构。
  二、“悟”编者意图,在知识本质处确定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反映概念的数学本质内涵的问题,作为教师怎么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教学的关键又是什么?教学用书在介绍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时,对此就有详细的解说。
  例如,通过读二年级上册教学用书第115页的“教材编排特点”,可以明确编者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编写意图是要突出乘法意义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数数活动,积累几个几个地数的活动经验。2.提供大量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感知“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如例题图里的小火车、小飞机、过山车,练习题里的每束个数相同的气球、每份数量相同的胡萝卜和香蕉,等等。3.通过沟通图式的关系,建立乘法模型,促使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通过解读编者意图,明确了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关键,所以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就依据教材意图确定教学方向,以“找几个几”为核心问题,统领整节课的学习。
  【教学片段1】
  1.在比较中感悟“几个几”
  师:观察主题图并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根据学习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数一数:过山车上的人数;(2)圈一圈:圈出有几个;(3)写一写:根据图意,独立写算式;(4)说一说:同桌交流,说说所写的算式表示什么;(5)分一分:对所写的算式进行分类。
  (学生汇报算式和算式的意义)
  师:“2”表示什么?算式这么长,怎样说容易记住?
  师:算式里没有“7”,这个“7”从哪里来的?
  (师生共同经历数7个2的过程)
  师:观察主题图并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说: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
  数:在主题图中数一数有几个几。
  读:在加法算式中读一读有几个几。
  2.在对比中强化“几个几”
  学生汇报分类的标准和结果:①2 2 2 2 2 2 2=14;②3 3 3 3 3=15;③6 6 6 6=24;④3 3 3 2=11。
  师:以加数是否都相同进行分类,加数相同和不相同各为一类。
  师:还能写出加数相同的算式吗?请你拿出圆片摆一摆,并把算式写下来。
  “几个几”相对“相同加数”而言略抽象,更指向于乘法的意义,所以设计了三个层次深化“几个几”:数一读一摆。这样由“几个几”人手,就能得到乘法算式,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乘法意义,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三、“析”教材说明,在思维关键处确定核心问题
  数学教学不仅教知识,还重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而教学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则明确学生的思维关键处是什么。
  通过二年级上册教学用书第118-121页“教材说明”可以知道,教学的内容是初步认识乘法。教学用书第119页中明确指出“采取逐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情景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强调乘法意义的本质”。基于对教材说明的理解,明确了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依据乘法的意义构建一个乘法模型,而不是仅仅会改写乘法算式就算了。对此,不同的数数环节为学生呈现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景,同时,教材例题也在飞机图、火车图和过山车图旁分别标注了“5个3”“( )个6”“( )个( )”,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同数连加用“几个几”来表示。这样层层递进的认知方式使得学生逐步构建了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围绕核心问题,本课设计的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将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活动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厘清知识间的脉络,成为支撑整个教学活动的支架。
  【教学片段2】通过数数,建立图与式的联系
  师:观察主题图并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根据学习要求完成以下任务。(要求同教学片段1)(学生汇报算式和算式的意义)
  师:“2”表示什么?算式这么长,怎样说容易记住?
  师:算式里没有“7”,这个“7”从哪里来的?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建立图与式的关系。通过数、摆、写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图和式之间的联系。学生数的结果直观地用“几个几相加”来呈现,突显图片中“同数相加”的本质特征,为引出乘法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3】通过数数,沟通式与式的关系
  (认识乘法:教师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介绍乘号,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学生(把其他算式也改成乘法算式后)汇报交流:
  生1:我把3 3 3 3 3=15改写成3x5=15。
  生2:我改的是6 6 6 6=24,写成6x4=24。
  师: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3:我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然后数有几个这样相同的加数,在加数和个数中间加上乘号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用相同加数乘相同加数的个数。
  可见,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沟通也是通过数数来达成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加法算式中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与乘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关系,这样就沟通了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数“几个几”加深了对乘法核心意义的理解。
  从以上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通过数数,分阶段、有层次地建立或沟通了以下联系:1.建立了图和式的联系,学生通过数图中的“几个几”沟通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联系。2.沟通了式与式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加法与乘法、乘法与乘法两个维度进行思考:①在数数中沟通了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②在数数中发现两个乘法算式之间的等值关系,理解为什么既可以用2x7,也可以用7x2来表示。3.厘清知识间的脉络,通过等值关系理顺乘法意义和算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这是突破全课难点的关键。
  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問题,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而研读教学用书可以帮助教师从教材方面确定教学核心问题,展开有效的教学。教师在使用教学用书时,要“上下结合”:自上而下,以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认真读懂教学用书,为理解教材、确定目标、明确意图和任务、指导教学做准备;自下而上,从教学实践出发,关注问题解决。只有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责编金铃)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教学重心要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倾斜。从变革梳理、教学、纠错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在总复习教学中实现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共进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梳理;开放性教学;纠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19-
[摘 要]分析教材编排的“优化烙法”不合情理的原因:没有从整体出发,没有抓住主要可变因素(厚度、面积及形状等)进行优化,只是抓住了“交替烙”这一可变因素进行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统筹与优化思想理解的偏颇。  [关键词]烙饼问题;优化;主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04-02  《关于“烙饼问题”教材编写和教
[摘 要]探索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方法的自然迁移、不断优化、寻求勾联和沉淀内化的过程。这是方法表征的基本路径,也是启智生慧的系统工程。以“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让学生浸润于探索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方法、使用方法和超越方法,进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养成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方法表征;多边形的内角和;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基本的数学思想是蕴藏于知识与技能中的“精华”。学生只有对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于极限思想,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不能以超纲为由,刻意回避,而应找到渗透极限思想的“触发点”“爆发点”及“落脚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极限思想;数学思想;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7
[摘 要]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解题时或多或少会出现错误。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从学生的“错”中寻找切入点,给出相应的纠错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题;顺错思措;矫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90-01  受到思维与经验的限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仅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若短时期内
[摘 要]合理质疑意味着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意味着实事求是,意味着科学求真。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善于收集信息,经过判断后会做预测和决策。  [关键词]合理质疑;批判思维;统计;数据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统计观念”的描述如下: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
[摘要]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具体的座位图,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深度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数对;确定位置;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摘要]小学生已掌握多種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无论是哪种策略,想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其自觉、主动地运用,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策略的价值和作用;要让学生具体地、充分地、不断地感悟,在反复的感悟中内化策略。只有多感悟,才能品出策略的味道。  [关键词]感悟;策略;画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6-02  在学习本课之前,
[摘 要]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定理、理解计算法则等一般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一定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而且要经历把感性的认知在脑子里反复思考的过程,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对知识的一般认知表象,抽象出知识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形成概念。从一道检测题出发,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才能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思维定式;经验;本质特征
[摘 要]当学习方式的变革聚焦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时,“先学后教”成了大家普遍推崇的做法。“先学后教”,其本质是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到“学”的翻转,这种翻转对于传统的唯知识、唯教师、唯书本的教学来说,是一个美丽的转身。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先学后教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乘法 生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