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15-02
一、学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学案概念的内涵
简单来说,学案就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把现有教材进行挖掘、重组并整合成适应本校或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学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案所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法指导[1]。
2.学案概念的外延
导学案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关键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学案导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体系。学案导学之所以被许多教师认可,并被广泛地创造性地运用,就因为它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二、根据不同课型构建学案
依据学案的使用时机,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依据学案的具体内容,分为基础填空式学案和问题导学式学案。学案通常以填空的形式来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1.新授课学案的构建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会不同,有的课节适合教师引领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课节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构建不同类型的新授课学案。例如,在设计“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设计如下:
【活动一】ATP转化形成ADP(ATP的水解)
a.根据教材图5-5,尝试写出ATP转化形成ADP的反应式。
b.ATP水解时什么化学键断裂?
c.ATP转化形成ADP时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d.ATP转化形成ADP的场所?
e.ATP转化形成ADP时的能量去向是什么?(参考图5-7ATP的利用举例)
【活动二】ADP转化形成ATP(ATP的合成)
a.根据教材图5-5,尝试写出ADP转化形成ATP的反应式。
b.ADP转化形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主要来源是什么?
c.ADP转化形成ATP的场所?主要场所?
d.ADP转化形成ATP时的能量去向是什么?
【活动三】根据以上的学习,思考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不是可逆反应?(提示:从反应的场所、酶的种类、反应式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2.复习课学案的构建
与新授课的学案相比,复习课的学案更注重核心概念的落实和知识间的横纵练习。下面以设计“减数分裂内容的复习”为例,采用多角度、多侧面审视知识并结合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在落实知识基础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
【活动一】“画一画”——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活动二】“说一说”——说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
【活动三】“议一议”——辨析核心概念“同源染色体” 、“四分体”。
判断题
( )a.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 )b.大小形状相同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 )c.联会的两条染色体肯定是同源染色体。
识图题
思考:
a.图中的细胞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尝试说出互为同源染色体___的编号。
b.图中的细胞有几个四分体?
c.图中的细胞有几条染色单体?尝试说出互为姐妹染色单体的编号。
三、对构建学案的一些想法
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着知识水平、学科素养、教学感悟和教学经验的差异,所以构建的学案可能会有所不同。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构建学案谈点个人的体会。
1.构建学案既要集众家所长,又应有自己的特色
学案的构建往往先是个人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考纲明确重难点、挖掘重组教材,在构思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由一人执笔完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对初稿进行讨论并完善,之后印发给学生。然后根据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情况,再一次进行修改,为其他年级教师和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但是这样的学案并没有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还应在定稿学案的基础上略作改动,构建既符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又具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个性化学案,这才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继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构建的学案最好不要求课前预习
就生物学科本身来说学习难度不大,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将学案设计成课前预习的类型。从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课前预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前预习往往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构建学案时,如果将基础知识融入到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启发式、探究式,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解释或验证。
3.构建学案时应适当配备习题
构建学案时应适当配备随堂检测和课后作业。随堂检测的习题选编要精心选择那些最能落实本节学习重点与难点的经典例题。课后作业中的习题应该有梯度和层次,先基础后能力,先必做再选做,真正起到复习反馈,巩固落实的作用。
总之,无论构建哪种课型的学案,都应该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凤兰.如何编制导学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高考:综合版,2013(1):28.
[2]王俊国.如何提高生物课堂中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11.
一、学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学案概念的内涵
简单来说,学案就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把现有教材进行挖掘、重组并整合成适应本校或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学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案所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法指导[1]。
2.学案概念的外延
导学案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关键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学案导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体系。学案导学之所以被许多教师认可,并被广泛地创造性地运用,就因为它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二、根据不同课型构建学案
依据学案的使用时机,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依据学案的具体内容,分为基础填空式学案和问题导学式学案。学案通常以填空的形式来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1.新授课学案的构建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会不同,有的课节适合教师引领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课节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构建不同类型的新授课学案。例如,在设计“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设计如下:
【活动一】ATP转化形成ADP(ATP的水解)
a.根据教材图5-5,尝试写出ATP转化形成ADP的反应式。
b.ATP水解时什么化学键断裂?
c.ATP转化形成ADP时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d.ATP转化形成ADP的场所?
e.ATP转化形成ADP时的能量去向是什么?(参考图5-7ATP的利用举例)
【活动二】ADP转化形成ATP(ATP的合成)
a.根据教材图5-5,尝试写出ADP转化形成ATP的反应式。
b.ADP转化形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主要来源是什么?
c.ADP转化形成ATP的场所?主要场所?
d.ADP转化形成ATP时的能量去向是什么?
【活动三】根据以上的学习,思考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不是可逆反应?(提示:从反应的场所、酶的种类、反应式中的“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2.复习课学案的构建
与新授课的学案相比,复习课的学案更注重核心概念的落实和知识间的横纵练习。下面以设计“减数分裂内容的复习”为例,采用多角度、多侧面审视知识并结合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在落实知识基础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
【活动一】“画一画”——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活动二】“说一说”——说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
【活动三】“议一议”——辨析核心概念“同源染色体” 、“四分体”。
判断题
( )a.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 )b.大小形状相同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 )c.联会的两条染色体肯定是同源染色体。
识图题
思考:
a.图中的细胞有几对同源染色体?尝试说出互为同源染色体___的编号。
b.图中的细胞有几个四分体?
c.图中的细胞有几条染色单体?尝试说出互为姐妹染色单体的编号。
三、对构建学案的一些想法
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着知识水平、学科素养、教学感悟和教学经验的差异,所以构建的学案可能会有所不同。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构建学案谈点个人的体会。
1.构建学案既要集众家所长,又应有自己的特色
学案的构建往往先是个人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考纲明确重难点、挖掘重组教材,在构思教学过程的基础上,由一人执笔完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对初稿进行讨论并完善,之后印发给学生。然后根据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情况,再一次进行修改,为其他年级教师和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但是这样的学案并没有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还应在定稿学案的基础上略作改动,构建既符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又具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个性化学案,这才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继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构建的学案最好不要求课前预习
就生物学科本身来说学习难度不大,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将学案设计成课前预习的类型。从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课前预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前预习往往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构建学案时,如果将基础知识融入到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启发式、探究式,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解释或验证。
3.构建学案时应适当配备习题
构建学案时应适当配备随堂检测和课后作业。随堂检测的习题选编要精心选择那些最能落实本节学习重点与难点的经典例题。课后作业中的习题应该有梯度和层次,先基础后能力,先必做再选做,真正起到复习反馈,巩固落实的作用。
总之,无论构建哪种课型的学案,都应该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凤兰.如何编制导学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高考:综合版,2013(1):28.
[2]王俊国.如何提高生物课堂中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