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上述阅读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特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我认为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感悟、积累、运用”是新课标十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
一、感悟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培养其语感的主要方式。如《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果此处把“吼”换成“喊”,就能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愤怒的特殊情感,而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明显减弱了。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将军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生气,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将军?”理解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用不同的语气进行范读,一种用“吼”的语调,一种用“喊”的语调,甚至还可以用“说”的语调,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加深了体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语言的敏锐程度也就提高了。
2.在品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诗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涵情感的极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恰恰反映出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把握总的基调,以真挚、深沉、压抑的情感,用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到无限哀思的情境之中。经过朗读训练,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词汇,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语感。
3.在情境中感悟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创设的典型场景,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让学生产生顿悟,深刻领会语言内涵。
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可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接着让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再向学生介绍诗人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到”“过”“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切实提高他们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二、积累
“丰富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背诵的目的。只有当他们明白“多读胸藏万汇”才能达到“笔下生花”“口吐莲花”的境界时,才会萌生跃跃欲试的背诵动机,由此激发有利于形成记忆的兴奋中心,兴之所至,才会乐此不疲地诵之咏之。其次,要注重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只有理解了,才能背得快速,记得持久,否则,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最后,要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运用视觉、听觉刺激大脑皮层,强化识记,快速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如记句首词法、记关键词法、线索记忆法、分解组合法等,把强记和巧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否则,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我们应当努力达成的目标。
三、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训练主要是结合阅读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一些描写精美、富于哲理、脍炙人口的语段,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后进行运用训练。如《白杨》一课中爸爸赞美白杨的一段话:“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既是对白杨的赞美,也是爸爸内心的表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由物及人,模仿这一句式进行“说爸爸”的训练。在此启发下,学生变换了内容,新造了这样的语段:“爸爸从来就是任劳任怨,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哪儿需要他,他很快就在哪儿安家,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艰苦,也不管工作上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情采用扩写、续写、改写等方式进行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 编 子 君)
一、感悟
1.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培养其语感的主要方式。如《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果此处把“吼”换成“喊”,就能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愤怒的特殊情感,而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明显减弱了。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将军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生气,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将军?”理解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用不同的语气进行范读,一种用“吼”的语调,一种用“喊”的语调,甚至还可以用“说”的语调,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加深了体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对语言的敏锐程度也就提高了。
2.在品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诗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涵情感的极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恰恰反映出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把握总的基调,以真挚、深沉、压抑的情感,用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到无限哀思的情境之中。经过朗读训练,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词汇,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语感。
3.在情境中感悟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创设的典型场景,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让学生产生顿悟,深刻领会语言内涵。
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可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首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继而让学生听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接着让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再向学生介绍诗人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到”“过”“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切实提高他们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二、积累
“丰富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背诵的目的。只有当他们明白“多读胸藏万汇”才能达到“笔下生花”“口吐莲花”的境界时,才会萌生跃跃欲试的背诵动机,由此激发有利于形成记忆的兴奋中心,兴之所至,才会乐此不疲地诵之咏之。其次,要注重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只有理解了,才能背得快速,记得持久,否则,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最后,要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运用视觉、听觉刺激大脑皮层,强化识记,快速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如记句首词法、记关键词法、线索记忆法、分解组合法等,把强记和巧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否则,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我们应当努力达成的目标。
三、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训练主要是结合阅读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一些描写精美、富于哲理、脍炙人口的语段,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后进行运用训练。如《白杨》一课中爸爸赞美白杨的一段话:“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既是对白杨的赞美,也是爸爸内心的表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由物及人,模仿这一句式进行“说爸爸”的训练。在此启发下,学生变换了内容,新造了这样的语段:“爸爸从来就是任劳任怨,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哪儿需要他,他很快就在哪儿安家,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艰苦,也不管工作上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情采用扩写、续写、改写等方式进行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