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选有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学生在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时,对文内的一个标点符号提出了疑问。这句话是:“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111座城市,我已占101座,敌仅余10座)。”
非常明显,在上述这个句子中,“豫西之灵宝”后边是个逗号。但学生普遍认为这个逗号用得不妥,应当改成顿号。根据这种情况,我和学生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为什么要把这里的逗号改为顿号呢?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豫北之新乡”后边是顿号,“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每个地名后边也都是顿号,为什么偏偏要在“豫西之灵宝”后边用逗号呢?“豫西之灵宝”后边还有个“阌乡”啊!
师:如果阌乡在豫西辖区之内,“豫西之灵宝”后边当然不能用逗号,而这里用了逗号,说明了什么情况呢?
生2:难道阌乡不在豫西辖区之内吗?课文下边可是有注释啊:[阌乡]河南省旧县名,1954年并入灵宝县。这说明阌乡和灵宝是相邻的两个县。
师:两个县相邻,并不等于都受豫西所辖。在“豫西之灵宝”后边用逗号,说明豫西并不包括阌乡,阌乡是豫西辖区之外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虽小,但在这里是和豫北、豫西、豫南相提并论的;又因为阌乡和灵宝相邻。所以,作者在行文中便很自然地把阌乡排在了“豫西之灵宝”之后,二者之间用逗号隔开。
生3: 这么说,是我们理解错了。我原来只是以“豫北”、“豫西”、“豫南”为标准把“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这段文字分成了三部分。
师: 你所说的按部分划分,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语法知识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生4: 那么,怎样用语法知识分析上述这段文字呢?
师:这段文字有两方面的并列成分:一是大的并列成分,即“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之间的并列,由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和一个名词组成,不是三部分而是四部分;二是小的并列成分,即第一个短语中的“新乡”与“安阳”的并列,最后一个短语中的“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的并列。按照要求,句子内部并列的词语(词和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但这里为了分清并列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大的并列成分间用逗号,小的并列成分间用顿号。
生5: 既然这样,我认为把上述这段文字改成“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等地”更好,这样,既符合我们按方向顺序进行叙述的习惯,也符合各部分按词语的多少依次排列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豫西之灵宝”成了最后一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我们对它后边的逗号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生6:这样不行。因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进攻,是由北向南推进的,进攻豫北、豫西等地较早,“尚有残敌”的区域较少,而进攻豫南较晚,“尚有残敌”的区域较多。所以,作者是从当时作战的实际情况和“尚有残敌”区域的数量上进行叙述的,这种顺序不能颠倒过来。
师: 大家讨论一下,哪种叙述方式好呢?
(学生热烈讨论,认识渐渐趋向统一)
师: 请你(指生5)告诉我,哪种叙述方式好呢?
生5:还是原来的叙述方式好。
师: 大家说呢?
生齐: 原来的叙述方式好!
师: 我赞成大家的说法。我们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既然上述的文字有两方面的并列关系,小的并列关系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关系之间用逗号,那么,在“豫西之灵宝”后边,到底该用逗号还是顿号呢?
生齐: 逗号!
至此,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的对话,也较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作者单位:故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非常明显,在上述这个句子中,“豫西之灵宝”后边是个逗号。但学生普遍认为这个逗号用得不妥,应当改成顿号。根据这种情况,我和学生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为什么要把这里的逗号改为顿号呢?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豫北之新乡”后边是顿号,“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每个地名后边也都是顿号,为什么偏偏要在“豫西之灵宝”后边用逗号呢?“豫西之灵宝”后边还有个“阌乡”啊!
师:如果阌乡在豫西辖区之内,“豫西之灵宝”后边当然不能用逗号,而这里用了逗号,说明了什么情况呢?
生2:难道阌乡不在豫西辖区之内吗?课文下边可是有注释啊:[阌乡]河南省旧县名,1954年并入灵宝县。这说明阌乡和灵宝是相邻的两个县。
师:两个县相邻,并不等于都受豫西所辖。在“豫西之灵宝”后边用逗号,说明豫西并不包括阌乡,阌乡是豫西辖区之外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虽小,但在这里是和豫北、豫西、豫南相提并论的;又因为阌乡和灵宝相邻。所以,作者在行文中便很自然地把阌乡排在了“豫西之灵宝”之后,二者之间用逗号隔开。
生3: 这么说,是我们理解错了。我原来只是以“豫北”、“豫西”、“豫南”为标准把“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这段文字分成了三部分。
师: 你所说的按部分划分,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语法知识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生4: 那么,怎样用语法知识分析上述这段文字呢?
师:这段文字有两方面的并列成分:一是大的并列成分,即“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之间的并列,由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和一个名词组成,不是三部分而是四部分;二是小的并列成分,即第一个短语中的“新乡”与“安阳”的并列,最后一个短语中的“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的并列。按照要求,句子内部并列的词语(词和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但这里为了分清并列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大的并列成分间用逗号,小的并列成分间用顿号。
生5: 既然这样,我认为把上述这段文字改成“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等地”更好,这样,既符合我们按方向顺序进行叙述的习惯,也符合各部分按词语的多少依次排列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豫西之灵宝”成了最后一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我们对它后边的逗号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生6:这样不行。因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进攻,是由北向南推进的,进攻豫北、豫西等地较早,“尚有残敌”的区域较少,而进攻豫南较晚,“尚有残敌”的区域较多。所以,作者是从当时作战的实际情况和“尚有残敌”区域的数量上进行叙述的,这种顺序不能颠倒过来。
师: 大家讨论一下,哪种叙述方式好呢?
(学生热烈讨论,认识渐渐趋向统一)
师: 请你(指生5)告诉我,哪种叙述方式好呢?
生5:还是原来的叙述方式好。
师: 大家说呢?
生齐: 原来的叙述方式好!
师: 我赞成大家的说法。我们再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既然上述的文字有两方面的并列关系,小的并列关系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关系之间用逗号,那么,在“豫西之灵宝”后边,到底该用逗号还是顿号呢?
生齐: 逗号!
至此,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的对话,也较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作者单位:故城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