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墙黑瓦,门口停满了破旧肮脏的红色出租车,卡萨布兰卡火车站的建筑规模和格局,跟80年前二战期间没什么两样,不知道当年从欧洲战场逃避至此的抵抗运动领袖维克多和情人伊尔莎(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男女主角),是否也像我一样,匆匆辗转,赶一趟lO点45分的火车,从卡萨布兰卡前往摩洛哥内陆城市马拉喀什。
为更做作地感受北非风情,特地选择了一趟古董列车。内饰木质构造来自北非雪松,小茶几干净油亮,摆放着小柬鲜花,白色纱窗把燥热和晃眼的光,也把混乱和贫穷挡在了窗外,车厢里晃晃荡荡地坐着为数不多的欧美游客,感觉到类似杜拉斯小说里的那股呛人的殖民气息。
去马拉喀什,去马酋黑花园,拜访上个世纪法国著名设计师伊夫,圣罗兰遗骨安放的故居。昨晚下载了一部纪录片,名字特别傻,但很好看,《Crazy Love》,圣罗兰死后,他的情人皮埃尔·博格以他们半个世纪的艺术藏品为线索,讲述设计师自由不羁的一生。
1936年,伊夫·圣罗兰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一个富裕家庭。9岁时,他的愿望就是“让我的名字出现在香榭大道的霓虹灯上”。17岁那年,圣罗兰来到巴黎,为迪奥工作。4年后迪奥去世,指定21岁的圣罗兰为设计师继承人,于是,这个短发、鼻子上架着眼镜、身形瘦长、病态害羞的年轻人,开始了一段影响世界时装业近半个世纪的传传奇旅程。
镜头前的圣罗兰说话苍缓迟滞,目光回避摄像机,带着一些羞怯或是谨慎,他的害羞更像一种回避。可在他的腼腆下深藏着惊世的才华和骄傲。二战以后的法国迎来了它的黄金三十年,圣罗兰的个人设计成就一步没落地踩在这个点上,在Dior以及随后自己的品牌YSL中,他的设计尖端,甚至惊世骇俗。现在我们熟知的喇叭裤、套头毛衣、无袖汗衫、嬉皮装、长筒靴、透视装等,都来源于他的创作;他为女性掀起中性风潮,第一个在T台上使用黑人模特,把蒙德里安的作品从画作搬到了时装上……
火车不紧不慢,以与热带沙漠相匹配的速度,气喘吁吁地奔向马拉喀什,窗外沙石连绵,橄榄树、一簇一簇的沙棘草散漫其间。马拉喀什的故事迥异于圣罗兰在巴黎,巴黎是他的人生前台,冠冕加身,荣耀辉煌;马拉喀什是他的人生后院,浪荡不羁,放纵自由。戏是唱给别人看的,荣耀本身夹带着巨大的压力和耗损,回到后院,圣罗兰百毒缠身,独自舔伤。
马酋黑花园里生长着蓬勃变态的热带植物,棕榈树高得像升起的烟,三角梅肆无忌惮,油棕、橡胶、萝芙木,还有一些附生兰、鸟巢蕨、苔藓类附生植物,光仙人掌就有50多种……花园一角是著名的别墅“蛇屋”,整个个外墙刺眼地蓝,这种蓝我在墨西哥城见过,一生命运多舛的女画家弗里达故居就是一模一样的蓝,那蓝鲜艳爆裂,像在燃烧,像极了它们主人不管不顾的人生。
1980年起,圣罗兰每年都会来马拉喀什住一段时间。离开巴黎刀光剑影的名利场,圣罗兰在马拉喀什找回自己“奇妙和不幸的神经质”。“他背负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为业务精进、事业发展,圣罗兰的投入不遗余力,因此需要力量支撑他的这种狂热和消耗,他找到的是药物和酒精。
作为一个设计大师,圣罗兰热爱美丽的事物,美丽的衣服,美丽的艺术品,美丽的人;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寻找他们身上的罪恶和不羁,欲火焚身不顾一切。他喜欢事物的阴暗面,所有带着怪诞、危险甚至病态气息的东西,“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美的幽灵。我们追逐他们,寻找他们,锲而不舍……”68岁,在回忆自己的往年时圣罗兰说:“为此我体验过这种焦虑,下过各种地狱,我懂得恐惧和可怕的孤寂,镇定剂和药物带来的虚情假意,挫败的监狱和精神病院……”
片子津津乐道地介绍了圣罗兰、“老佛爷”Karl Lagerfeld和法国贵族美男Jacques的情事八卦,三个人疯狂地恋爱、撕扯,生活混乱不堪,坠入嗑药和群High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次次流连于街头寻找性友,无法停歇。“我爱没有灵魂的肉体”,在给Jacques的信里,圣罗兰这样写,这话说得像王尔德一样任性,虽千万人吾往矣。
法国《GQ》记者曾问圣罗兰:你心中的人间幸福是什么?答:一张大床,大大的双人床。记者又问:你希望什么样的死法?答:在我的双人床上!皮埃尔,博格在圣罗兰去世后写给他的回忆录中说:“性一直是我们感情的动力,而不是艺术。”
难以想象,这个纤瘦赢弱的设计大师,一天抽上百支烟,为戒酒一天喝25瓶可乐,毒品、过量的烟酒和纵情声色掏空了圣罗兰的身体,才思榨干了他的躯壳,他撕裂自己,呕心沥血,时而昂扬,时而颓废……“名望是对快乐华丽的哀悼”,他特别喜欢引用普鲁斯特这句话,一个喜欢普鲁斯特的男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孤独忧郁的迷局。
皮埃尔·博格说,他一年只能看到圣罗兰有两次快乐,全部发生在时装秀结束的时候,当“他走上台迎接观众的欢呼和赞美,众人为他起立致敬”的时候,然后呢?美可以永恒,快乐却从不持久,那个夜晚或第二天早晨,情绪就会淡化,后天就完全不见了,紧接着,他会在痛苦和孤独中寻找他的避难所,卑微又可怜,直到下一次……这就是他的人生,而且没^、可以改变。12岁时圣罗兰写过一首诗:“你拥有青春、美貌、名声和才华,可你已经厌倦了这一切。”不幸一语成谶。
终于,他厌倦了,2002年1月7日,圣罗兰作出了让全球时装界震惊的决定:退出时装界,这个行业对他不再有意义,“这时我才突然醒悟,我的行程已了结”。
从马酋黑花园出来,第二天我离开马拉喀什,赶到米兰,参加Giorgio Armani的40周年庆典晚宴。80余岁的Armani先生跟圣罗兰是属于同一时代的设计大师,但两人路径完全不一样。他是从米兰一家服装店的橱窗陈列员一点点儿做起来的,勤奋刻苦,兼备商业才华,是奢侈品行业公认的“劳动模范”,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斗志,享有尊崇的地位。同样是近半个世纪叱咤风云的时装品牌,现在的GA横跨家居、酒店、艺术多重行业,在欧美时尚业风生水起、一手遮天……
在米兰美艳奢华的CA庆典秀最后,满头白发的Armani先生出来向观众谢礼,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千里之外的马酋黑花园,想起在冷寂墓碑下安息的伊夫,圣罗兰。他会羡慕Armani先生这个璀璨的夜晚吗?我想不会,花园里的草木陪伴着他,马拉喀什的群星照耀着他,世间的悲歌和荣辱都已经远离,在他心生厌倦的时候,神启悄然降临,他是个爱美的人,不会让世俗的颂扬玷污他的初心,那一刻,或许他正在自己的梦里:“我们到了海边,逆流而上,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奥兰,我长大的地方……”(《伊夫圣罗兰传》)
为更做作地感受北非风情,特地选择了一趟古董列车。内饰木质构造来自北非雪松,小茶几干净油亮,摆放着小柬鲜花,白色纱窗把燥热和晃眼的光,也把混乱和贫穷挡在了窗外,车厢里晃晃荡荡地坐着为数不多的欧美游客,感觉到类似杜拉斯小说里的那股呛人的殖民气息。
去马拉喀什,去马酋黑花园,拜访上个世纪法国著名设计师伊夫,圣罗兰遗骨安放的故居。昨晚下载了一部纪录片,名字特别傻,但很好看,《Crazy Love》,圣罗兰死后,他的情人皮埃尔·博格以他们半个世纪的艺术藏品为线索,讲述设计师自由不羁的一生。
1936年,伊夫·圣罗兰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一个富裕家庭。9岁时,他的愿望就是“让我的名字出现在香榭大道的霓虹灯上”。17岁那年,圣罗兰来到巴黎,为迪奥工作。4年后迪奥去世,指定21岁的圣罗兰为设计师继承人,于是,这个短发、鼻子上架着眼镜、身形瘦长、病态害羞的年轻人,开始了一段影响世界时装业近半个世纪的传传奇旅程。
镜头前的圣罗兰说话苍缓迟滞,目光回避摄像机,带着一些羞怯或是谨慎,他的害羞更像一种回避。可在他的腼腆下深藏着惊世的才华和骄傲。二战以后的法国迎来了它的黄金三十年,圣罗兰的个人设计成就一步没落地踩在这个点上,在Dior以及随后自己的品牌YSL中,他的设计尖端,甚至惊世骇俗。现在我们熟知的喇叭裤、套头毛衣、无袖汗衫、嬉皮装、长筒靴、透视装等,都来源于他的创作;他为女性掀起中性风潮,第一个在T台上使用黑人模特,把蒙德里安的作品从画作搬到了时装上……
火车不紧不慢,以与热带沙漠相匹配的速度,气喘吁吁地奔向马拉喀什,窗外沙石连绵,橄榄树、一簇一簇的沙棘草散漫其间。马拉喀什的故事迥异于圣罗兰在巴黎,巴黎是他的人生前台,冠冕加身,荣耀辉煌;马拉喀什是他的人生后院,浪荡不羁,放纵自由。戏是唱给别人看的,荣耀本身夹带着巨大的压力和耗损,回到后院,圣罗兰百毒缠身,独自舔伤。
马酋黑花园里生长着蓬勃变态的热带植物,棕榈树高得像升起的烟,三角梅肆无忌惮,油棕、橡胶、萝芙木,还有一些附生兰、鸟巢蕨、苔藓类附生植物,光仙人掌就有50多种……花园一角是著名的别墅“蛇屋”,整个个外墙刺眼地蓝,这种蓝我在墨西哥城见过,一生命运多舛的女画家弗里达故居就是一模一样的蓝,那蓝鲜艳爆裂,像在燃烧,像极了它们主人不管不顾的人生。
1980年起,圣罗兰每年都会来马拉喀什住一段时间。离开巴黎刀光剑影的名利场,圣罗兰在马拉喀什找回自己“奇妙和不幸的神经质”。“他背负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为业务精进、事业发展,圣罗兰的投入不遗余力,因此需要力量支撑他的这种狂热和消耗,他找到的是药物和酒精。
作为一个设计大师,圣罗兰热爱美丽的事物,美丽的衣服,美丽的艺术品,美丽的人;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寻找他们身上的罪恶和不羁,欲火焚身不顾一切。他喜欢事物的阴暗面,所有带着怪诞、危险甚至病态气息的东西,“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美的幽灵。我们追逐他们,寻找他们,锲而不舍……”68岁,在回忆自己的往年时圣罗兰说:“为此我体验过这种焦虑,下过各种地狱,我懂得恐惧和可怕的孤寂,镇定剂和药物带来的虚情假意,挫败的监狱和精神病院……”
片子津津乐道地介绍了圣罗兰、“老佛爷”Karl Lagerfeld和法国贵族美男Jacques的情事八卦,三个人疯狂地恋爱、撕扯,生活混乱不堪,坠入嗑药和群High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一次次流连于街头寻找性友,无法停歇。“我爱没有灵魂的肉体”,在给Jacques的信里,圣罗兰这样写,这话说得像王尔德一样任性,虽千万人吾往矣。
法国《GQ》记者曾问圣罗兰:你心中的人间幸福是什么?答:一张大床,大大的双人床。记者又问:你希望什么样的死法?答:在我的双人床上!皮埃尔,博格在圣罗兰去世后写给他的回忆录中说:“性一直是我们感情的动力,而不是艺术。”
难以想象,这个纤瘦赢弱的设计大师,一天抽上百支烟,为戒酒一天喝25瓶可乐,毒品、过量的烟酒和纵情声色掏空了圣罗兰的身体,才思榨干了他的躯壳,他撕裂自己,呕心沥血,时而昂扬,时而颓废……“名望是对快乐华丽的哀悼”,他特别喜欢引用普鲁斯特这句话,一个喜欢普鲁斯特的男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孤独忧郁的迷局。
皮埃尔·博格说,他一年只能看到圣罗兰有两次快乐,全部发生在时装秀结束的时候,当“他走上台迎接观众的欢呼和赞美,众人为他起立致敬”的时候,然后呢?美可以永恒,快乐却从不持久,那个夜晚或第二天早晨,情绪就会淡化,后天就完全不见了,紧接着,他会在痛苦和孤独中寻找他的避难所,卑微又可怜,直到下一次……这就是他的人生,而且没^、可以改变。12岁时圣罗兰写过一首诗:“你拥有青春、美貌、名声和才华,可你已经厌倦了这一切。”不幸一语成谶。
终于,他厌倦了,2002年1月7日,圣罗兰作出了让全球时装界震惊的决定:退出时装界,这个行业对他不再有意义,“这时我才突然醒悟,我的行程已了结”。
从马酋黑花园出来,第二天我离开马拉喀什,赶到米兰,参加Giorgio Armani的40周年庆典晚宴。80余岁的Armani先生跟圣罗兰是属于同一时代的设计大师,但两人路径完全不一样。他是从米兰一家服装店的橱窗陈列员一点点儿做起来的,勤奋刻苦,兼备商业才华,是奢侈品行业公认的“劳动模范”,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斗志,享有尊崇的地位。同样是近半个世纪叱咤风云的时装品牌,现在的GA横跨家居、酒店、艺术多重行业,在欧美时尚业风生水起、一手遮天……
在米兰美艳奢华的CA庆典秀最后,满头白发的Armani先生出来向观众谢礼,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千里之外的马酋黑花园,想起在冷寂墓碑下安息的伊夫,圣罗兰。他会羡慕Armani先生这个璀璨的夜晚吗?我想不会,花园里的草木陪伴着他,马拉喀什的群星照耀着他,世间的悲歌和荣辱都已经远离,在他心生厌倦的时候,神启悄然降临,他是个爱美的人,不会让世俗的颂扬玷污他的初心,那一刻,或许他正在自己的梦里:“我们到了海边,逆流而上,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奥兰,我长大的地方……”(《伊夫圣罗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