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蜀地区球形敦的演变看巴蜀地区历史的发展道路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蜀地区出土球形敦的行用时间自战国早中期之际至战国晚期,球形敦在巴蜀地区铜容器的组合中处于核心地位。巴蜀地区的球形敦来源于楚而消亡于秦,揭示了在地理大环境下,巴蜀地区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中原王朝的强弱。
  关键词:巴蜀地区;球形敦;历史发展道路
  球形敦俗称“西瓜敦”或“标准敦”,是青铜敦的一种类别。目前学术界多认为,青铜敦是春秋中期由簋派生而来、继簋之后的又一粢盛器的主流①。关于青铜敦最全面系统的研究当推谷朝旭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敦卷》②,该著对巴蜀地区青铜敦的来源、组合及在组合中的地位做了一定的论述。王有鹏的《成都地区楚式敦的出土及开明氏蜀族源试探》③一文,对成都地区出土的球形敦进行了初步梳理,并论证了开明氏的族源是与楚同祖的同姓国—“夔子巴”族团,以此来解释成都地区楚文化因素浓烈现象的缘由。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巴蜀地区出土球形敦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其来源与消亡简要谈谈巴蜀地区历史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
  1 形制与年代
  巴蜀地区出土球形敦的单位和地点有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墓④、成都金沙巷M2⑤、什邡城关M74⑥、荥经同心村M1⑦、新都马家公社木椁墓⑧、绵竹清道公社M1⑨、茂县牟托村K2⑩、峨眉符溪乡墓、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等,共出土球形敦12件,其中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出土的1件无法复原。11件球形敦的共同特征为盖腹对称,扣合而成,平口,盖腹近口沿处各有两个对称的环耳。根据足与纽的形态,可分二型。
  A型:2件。蹄足,兽形纽。根据器身的变化可分二式。
  Ⅰ式:1件。器身扣合呈圆球形。标本: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墓∶2,盖沿饰两个长方形边卡,通体素面。通高24.6厘米,口径17.8厘米。时代为战国早中期之际(图1,1)。
  Ⅱ式:1件。器身扣合呈扁圆形。标本:成都金沙巷M2∶14,盖沿饰兽首形边卡;盖顶饰涡纹,纽饰卷云纹和圆圈纹,足跟饰兽面。通高22.0厘米,口径19.6厘米。时代为战国晚期(图1,2)。
  演变趋势:器身由圆球形变为扁圆形。
  B型:9件。兽形足,兽形纽。根据器身的变化可分二式。
  Ⅰ式:2件。器身扣合呈扁圆形。标本:荥经同心村M1∶6,盖沿与口沿各饰三个三角形边卡;足与纽饰卷云纹、三角纹和圆点纹。通高22.6厘米,口径17.7厘米。时代为战国中期前段(图1,3)。
  Ⅱ式:7件。器身扣合呈圆球形。标本1:新都马家公社木椁墓:无号,足与纽饰卷云纹。通高24.0厘米,口径19.0厘米。时代为战国中期前段(图1,4)。标本2:绵竹清道公社M1∶149,盖沿饰两个兽首形边卡;盖腹近口沿处各饰两周蟠虺纹,足与纽饰卷云纹和圆点纹。通高27.0厘米,口径不明。时代为战国中期后段(图1,5)。
  演变趋势:器身由扁圆形变为圆球形。
  巴蜀地区各时段球形敦统计表如表1所示。战国早中期之际,仅有AⅠ式1件;战国中期前段,AⅠ式消失,B型两式共存,共4件;战国中期后段,BⅠ式消失,BⅡ式有5件;到了戰国晚期,BⅡ式消失,仅AⅡ式1件。可以看出,战国中期是巴蜀地区球形敦的繁荣期,战国晚期仅剩1件,几近消失。
  2 球形敦在铜容器组合中的地位
  谷朝旭考察了巴蜀地区青铜敦在墓葬中的组合关系后得出结论:在小型墓中,不见与敦搭配的鼎,同时敦还承担着鼎的炊煮和盛放肉食的功用;在大型墓中,敦的地位不高,处于陪器的地位。笔者仔细审视了12件球形敦的出土情况,深感此结论有待商榷。荥经同心村M1与峨眉符溪乡墓破坏严重,组合已不完整,不做讨论。下面就组合完整的单位从球形敦的数量、组合、功用与出土位置等方面进行论述。
  2.1 战国早中期之际
  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墓:球形敦1、鍪1。墓葬被破坏,器物被民工取出,位置不明,但器物未有丢失,组合还算完整。球形敦出土时里面盛放有兽骨。该墓没有出土鼎,却有1件盛放兽骨的敦,说明该墓在器物组合与功用上是用敦代替鼎,这恰恰表明敦的地位较高。
  2.2 战国中期前段
  什邡城关M74:球形敦1。该墓连巴蜀地区特有的鍪都未出土,仅出土了1件球形敦,表明球形敦是不可或缺的。
  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鼎3、球形敦1、壶1、釜1、豆1、盒2。出土单位不明确,但组合完整。球形敦虽无法修复,但共存器物具有较为强烈的楚文化因素,故据此判断,年代应为战国中期前段。在战国中期楚文化区的墓葬中,“鼎、敦、壶”为基本组合。工业学校出土的这批器物,既具有较强的楚文化因素,也具备“鼎、敦、壶”的基本组合,说明在该批器物中,这件球形敦与楚文化区的敦一样,在组合中处于核心地位。
  新都马家公社木椁墓:鼎5、甗2、甑2、球形敦2、豆2、豆形器5、釜5、鍪5、壶10、罍5、缶2、盘2、匜2、鉴2、三足盘形器5。器物全部出自腰坑,组合完整,皆为5件一组或2件一组(其中壶分二式,每式5件)。简报推测,墓主为开明九世至开明十一世的某位蜀王。出土器物大部分具有楚文化因素和中原地区文化因素,且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一应俱全,敦数量虽不多,但在盛食器中仍是主要器类。
  2.3 战国中期后段
  绵竹清道公社M1:鼎4、球形敦3、壶4、釜甑1、釜1、豆2、鍪1、罍1、盒5。出土器物大部分也具有楚文化因素和中原地区文化因素,该墓出土的球形敦最多,核心组合也是“鼎、敦、壶”,表明敦的地位并不低。
  茂县牟托村K2:球形敦1、盏式敦3。此次发掘了一座石棺墓和三个陪葬坑,K1是石棺墓的陪葬坑;K2距石棺墓还有一定的距离,简报推测为另一座墓的陪葬坑,主墓尚未找到;K3距K2很近,地势低且浅,仅出土鼎、罍各1件,器物周围皆为山体表土,简报判断不是单独的陪葬坑,可能为K2上部所埋器物因长年雨水冲刷滚落于此。如果推测不误,则表明K2与K3所出器物均属于另一座墓的同一个陪葬坑,组合就成了“鼎1、敦4、罍1”,可以看出,这个组合是用罍代替了壶。这些器物也具有浓厚的楚文化因素,表明敦在组合中处于核心地位。   2.4 战国晚期
  成都金沙巷M2:鼎1、球形敦1、壶1、盘1、鍪2、豆1。鼎、敦、壶、盘等大件器物放置于人骨脚端,鍪和豆等小件生活用器放置于人骨头端。从放置位置来看,鼎、敦、壶仍为核心组合。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巴蜀地区,不论是小型墓还是大型墓,球形敦自始至终在铜容器的组合中都处于核心地位。
  3 来源与消亡
  3.1 来源
  巴蜀地区出土的A型球形敦,最早的是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墓,时代为战国早中期之际。这种形制的球形敦起源于襄樊地区,如襄阳山湾M22∶2,器身呈扁圆形,时代在春秋晚期前段。到春秋晚期后段,器身开始向圆球形方向发展,如当阳杨家山M6∶2。巴蜀地区出土的B型球形敦,最早的是荥经同心村M1∶6和新都木椁墓出土的敦,时代为战国中期前段。这种形制的球形敦起源于湖北麻城地区,代表器物为麻城李家湾M16∶2,器身呈扁圆形,时代为春秋晚期后段。战国早期前段,器身发展为圆球形,如徐家岭M1∶7。到战国中期,已广泛流行于楚文化区。据黄尚明先生研究,春秋中期,楚文化对晚期蜀文化已经产生了影响,战国中期,这种影响达到了顶峰。巴蜀地区的球形敦出现于战国早中期之际至战国中期前段,表明是在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其来源于楚文化球形敦,当无可置疑。
  3.2 消亡
  据谷朝旭统计,关西地区只出土了3件球形敦,且都是外来品,由此得出秦人排斥球形敦的结论,甚为精辟。既然秦人排斥球形敦,那么,巴蜀地区球形敦的消失当与秦灭巴蜀有关。秦于公元前316年灭巴蜀,时间处于战国中期前后段之际。但据上文统计,战国中期后段,巴蜀地区球形敦并未消失,甚至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秦虽能在短时间内攻灭巴蜀,但秦文化却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巴人、蜀人接受;二是在秦灭巴蜀之前,楚文化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已对巴蜀文化持续影响了数百年,秦虽灭巴蜀,但楚文化的“余威”尚在。
  巴蜀地区球形敦的减少是在战国晚期,仅有成都金沙巷M2∶14这一件,已几乎消亡,球形敦在数量上的这次变化应该与白起拔郢有关。公元前279年,白起拔郢,时间在战国中晚期之际。白起拔郢之后,楚国西土尽丧,秦国彻底斩断了楚国与巴蜀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之秦国已在巴蜀地区统治了几十年,楚文化因素在巴蜀地区渐渐消退,巴蜀地区的球形敦也就趋于消亡了。
  4 球形敦所见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道路
  通过上述探讨可知,巴蜀地区的球形敦因楚而生,因秦而亡,其兴亡皆与外力有关,不得不发人深省。
  蜀地位于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三峡相阻;巴地位于汉中盆地,与关中地区有秦岭相隔。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巴蜀地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巴蜀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原因。然而,这种地理阻隔并没有使巴蜀地区完全独立于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外,巴蜀地区与这两个地区紧密相接,距离并不遥远。从关中地区跨越秦岭到达巴蜀地区虽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有长江沟通蜀地,亦有汉江连通巴地,使得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较为密切,这也是巴蜀文化受到楚文化强烈影响的地理原因。
  秦国变法之前,国力孱弱,且受到魏国的军事威胁,无力顾及巴蜀地区,巴蜀文化得以稳定持续地受到楚文化的“熏陶”,巴蜀地区的球形敦就是这样起源的。秦国变法之后,国力大增,且数次败魏,暂时解除了东边的威胁,便趁巴蜀交恶之际攻灭巴蜀,以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之后又攻占郢都,切断巴蜀地区与楚文化的联系,巴蜀地区的球形敦就是这样消失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遭遇赤壁大败后暂无力南征,刘备趁此良机先取荆襄,再取益州,后在此建立蜀汉政权。蜀汉衰落之后,便亡于三国之中位于北方最强大的曹魏。
  907年,唐朝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又一混乱时期。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王建之子王衍继位后,政治腐败。后唐在李存勖在位时最为强大,926年前蜀被后唐攻灭。
  1640年,在明王朝与李自成和清朝两线苦战之际,张献忠率军攻入四川,于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清军入关后,张献忠坚持抗清,1646年战死,大西灭亡。
  通过简要梳理巴蜀地区几个关键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可以概括出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道路:当中原王朝孱弱或陷于混战的时候,往往有军阀在巴蜀地区建立政权,该政权可得到短暂的持续,这是由巴蜀地区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当中原王朝稳定、强大的时候,在巴蜀地区建立的政权便会被立即吞灭,这也與巴蜀地区和关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紧密相接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便是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道路,自己的兴亡皆取决于外力的强弱,而这种发展道路最早便是由巴蜀地区球形敦的出现与消失所揭示出来的。
  梁云先生在总结了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后,概括道:“‘长时段’是历史舞台的台基,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依然故我;‘中时段’是舞台的背景,一场戏谢幕后背景就会转换;‘短时段’是走马灯似变换的演员。”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便是巴蜀历史舞台的台基,千百年不动声色地左右着巴蜀地区的历史;在巴蜀地区相继建立的政权便是舞台的背景,随着中原王朝的强弱轮番转换;以球形敦为代表的巴蜀遗物便是走马灯似变换的“演员”。
其他文献
作为海属地区红色革命的摇篮,连云港市海州区历来有着光荣的双拥历史。进入新时代,海州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发扬鱼水情深、相濡以沫的光荣传统,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党委统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精准发力”的双拥工作新格局,谱写了一部新时代双拥新曲。  党委统领、上下联动,把双拥工作摆到位
我认出了往昔。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错位,又像是一个巨大的断裂。因为《蓝牙》的故事明明是发生在以“艳遇”为代名词的丽江,关键词明明是当下最先进的无线连接设备“蓝牙”,所涉及的又是中年男女在陌生之地那一缕撩人的暧昧,我却偏偏读出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诸多场景:盛大夏日里的青涩稚拙,暗黑隧道里的落泪摸索,莉香明亮的笑容给予了我们受益无穷的爱情教育,南方媒体帝国的高光时刻唤醒了我们的理想和豪情……所有这一切
《题字的父亲》是谈骁书写父亲的一篇散文,在文章的起笔,谈骁大致勾勒出父亲大半生的生活轨迹:高中文凭,当过民办教师,种过庄稼,在许多大城市打过工……这些看似平凡的人生经历,与新世纪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并没有过多的区别。在谈骁客观的陈述中,“长势好的庄稼总是在别人田里”,这句略带调侃意味的话传递出父子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尽管父亲的一生辗转多地谋生,但他始终带着几支毛笔,写字的习惯依旧没有放弃,写
对照而言,周瑟瑟“寓言”式的写作,至少那些带有栗山影像的“寓言”式写作,明显带着诗人的匠心。这些写作无疑有一种对肉体和精神进行安顿的意识,透露着诗人对于故乡的隐秘情怀。然而,从诗人的另一些表达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写作的另一种生成机制,那就是“悟”——顿悟,或曰妙悟。顿悟与妙悟,本是禅宗的法宝。这是人体验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需要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直观领会。这种感受和领会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经由普
于怀岸,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被誉为“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作家》《民族文学》《花城》《上海文学》《江南》等众多文学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近百部(篇)。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奖项。已出版长篇小说《巫师简史》等。小说集《一粒子弹有多重》《一座山有多高》《想去南方》《骨肉》《火车,火车
内容摘要:曹雪芹在他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中书写了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而红楼二尤则是组成这部大悲剧的一个小悲剧。曹翁对分写“二尤”思想性格的对垒,总写“二尤”短暂且悲惨的人生,向封建礼教社会发出强有力的控诉,而曹翁将时代的悲剧融入到个体当中,则更加凸显出其内在深刻的悲剧性。   关键词:《红楼梦》 尤氏姐妹 悲剧   尤氏姐妹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她俩的悲剧命运同样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摘 要:彩陶是史前人类营造在陶器上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开端。彩陶图案的构图法则,彩陶色彩的用色原理,彩陶所构建的艺术体系,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葫芦纹与网纹相结合的复合纹饰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典型纹饰,馆藏葫芦网纹彩陶构图生动,非常精美。  关键词:葫芦网纹;精品彩陶;赏析  优美绚丽的中国彩陶,在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它所反映的精湛的艺术成就、极其珍贵的文化价
摘 要:洪武通宝自洪武元年(1368)开始铸造,至洪武二十七(1394)年禁用,流通时间跨度长,版别多样,文化价值较高。文章以前人对广西洪武通宝钱币的研究为基础,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洪武通宝钱币提供借鉴。  关键词:洪武通宝;收藏;研究  0 引言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位①,為了巩固新政权,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开始铸造洪武通宝钱,钱式承袭大中通宝钱、行五等钱
摘 要:炮台是炮与台的组合,清朝海防炮台按其所属位置、战术任务及功能作用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海口炮台、海岸炮台和海岛炮台。近代炮台是在海防、江防和边防要塞中构筑的扼守锁钥的火炮阵地,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国防设施。文章对营口西炮台及沿海部分重要炮台在建造时间、建造材料及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提高对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及教育作用认识的高度。  关键词:海防炮台;营口西炮台;建造特点  0 前言  炮
摘 要:崇安县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以及社会发展在闽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是中国近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崇安县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研究,总结制约与促进民国时期崇安县物流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民国时期;崇安县;物流;物流史;中国物流  1 民国时期以前崇安县物流发展情况的概述  放眼中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早在先秦时期,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必需品的物流就已经出现在